Saturday, October 27, 2012

峇峇與娘惹baba & nyonya

檳城喬治市與馬六甲成功申遺, 諸多功勞, 歸於老建筑群的陳年歷史上。

其實, 峇峇與娘惹文化, 才是檳城與馬六甲的特色。

峇峇與娘惹(Baba & Nyonya), 也稱僑生(Peranakan),定義有二:

1. 華巫通婚的子女: 百年前, 跟隨明朝鄭和, 漢麗寶公主南下, 或移民馬來亞的中國人, 多屬福建人; 娶了馬來婦女為妻, 所生的子女, 依照父親的習慣, 而由馬來母親教養長大, 過著華人風俗習慣, 講的話卻是混合語, 福建話摻插馬來話。

2. 純正華裔的后代: 是久居馬來亞純粹中國人的第二三代子孫, 在海峽殖民時期接受英文教育, 講起英語最了得, 同時也學上一口馬來話。 對中國事務, 文化, 原籍都是不相干和不可解的事物, 因為他們不懂華文。

峇峇與娘惹的生活方式, 是混合著中國, 馬來和西方文化的成分。

峇峇與娘惹的信仰, 前時還按照傳統習慣和節日,逢年過節, 點蠟燒香祭神拜祖。 

至海峽殖民時期, 因接受西方國家文化的影響, 有者轉信天主, 基督教。

在宗教信仰上, 峇峇與娘惹保持和諧融合的家庭, 父親還是奉行華人傳統習俗, 母親到馬來人墓地拜“拿督公”, 子女卻上了教堂做禮拜。

入遺慶典的峇峇與娘惹服裝展示, 音樂舞蹈活動, 讓來尋找印象中的峇峇與娘惹, 找回歷史記憶。

第一代的峇峇, 穿上長衫, 闊褲, 黑瓜皮帽, 或白色中山裝扣銅鈕, 對祖先的傳統還有所保留。 

不過至英殖民時期, 峇峇的裝束已趨向歐人的外表, 多會穿西裝打領帶, 雙腳一對黑皮鞋。

娘惹上身以三粒胸針的“可咯雙”(Kerongsang), 扣著“卡拜雅”(Kebayak)薄輕衣﹔ 老娘惹穿的“卡拜雅”通常比較長, 還加條絲織手巾橫戈在肩上。 腰圍一條紗籠, 雙腳穿的是繡金銀線的珠子拖鞋, 這是典型的娘惹服裝。
兩位老娘惹在馬來樂隊, 以西方樂器的小提琴,手風琴, 笛子和馬來皮鼓的配奏下, 高腔清唱馬來語的情歌小調Dondang Sayang, 班屯(Pantun)詞語幽默風趣,歌聲婉轉悅耳。 

峇峇哥兒的幾首雜燴歌,唱功咴諧, 真讓人聽出耳油。

最具藝術欣賞價值, 最保歷史傳統性的舞蹈, 當屬地方風格的民族舞蹈。 娘惹們表演的浪迎舞(Ronggeng), 一欵一擺, 一進一退, 是那麼婀娜多姿。

娘惹另一特異的生活習慣, 就是閑居無聊, 咀嚼檳榔, 荖葉過癮頭。 銀制或竹編的荖葉盒, 好似峇峇隨身的煙具, 絕不離身。 荖葉盒裝備著特制剝檳榔剪刀, 檳榔粒, 幾片荖栲葉, 幾個小圓合內裝濕石灰團, 甘蜜和煙絲。

這個活古跡, 由於人為與政治因素, 今日馬來西亞歷史課本, 已不記載這段史料, 寧讓其逐漸在人民的腦海中消逝。 是何居心? 不妨思考以下極端宗教主義和政綱的結案:

今天你娶了馬來新娘,你得皈依回教﹔明天女兒嫁給馬來女婿,她也得皈依回教﹔ 下一代是一個改以馬來名字命名的華巫混血兒, 不再是峇峇和娘惹!
修訂30/07/2008 multiply-17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