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0, 2015

記 仁丹(Klian Intan)一日行


且說上個世紀前半葉, 馬來亞曾是世界出產最多和最好的錫。讀書時知道大量產錫的霹靂和雪蘭莪州,曾為開採錫的權益,發生過霹靂太平拿律之役和雪蘭莪內戰。另外北馬玻璃市加基武吉也有個錫礦。

幾年貼過北海渡輪碼頭附近的馬來西亞镕錫廠 (Malaysia Smelting Corporation Berhad, MSC )的照片(注1   就一直想去看看它所提煉的錫石的生產地:仁丹的Rahman Hydraulic Tin Sdn Bhd。 之前作過很多打算,都沒有成行。

這回機緣巧合相約,昨天清早與小姨,連襟,內人四個人,特地驅車去夾在高烏(Kroh, 現今改名叫Pengkalan Hulu)與宜力(Gerik)之間的仁丹(Klian Intan)做個觀察。

車子行駛了很長的路程,來到目的地, Rahman Hydraulic Tin Sdn Bhd錫礦場,卻被告知需要預先與廠方聯絡,申請參訪批准後才能進入礦地。

這趟未能如願,只好拍些近照聊隨緣,期望他日有機會再來。

既來了仁丹,當然進入這小鎮逛一逛。

小鎮雖小,卻在被遺忘的馬來亞建國歷史中,佔有非常特殊地位。其中一部是“華玲和談”的一切籌備工作,都是在仁丹部署的。

有近百年歷史的仁丹,因錫礦的開採而興起。上個世紀中葉採錫業的黃金時代,華裔勞動力人口數量有近七,八千人。

星期天我在錫礦山區地見到不少外勞,其實外勞並沒有搶奪本地人的飯碗,只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已不願從事淘錫的勞動工作,礦場惟有聘用外勞來填補空缺的職位。

本有幾千人的小鎮,因為發展和就業機會有限,所以年輕的一代幾乎都往外謀生, 今日剩下三幾百老居民。

老屋繼續陪伴著那些無法離開,而不得不堅守的鎮民。而一些空置無人的老建筑物,經風吹雨打, 屋瓦脫落,殘破不堪。

不過也見到幾座房屋被改造成燕屋,播放集燕啼叫聲, 吸引燕子進入燕屋筑巢。

坐在小咖啡店,感覺上老板兩姐妹賣的不只是茶水小食,還是濃濃的人情味, 噼哩啪啦無所不談。

仁丹也是老同學的家鄉,逢年過節他都會回去探親祭祖。能得到小店老板兩姐妹的贊賞和高度評價,老同學在鎮上還算是小有名氣呀。

重新翻修舊式木窗和自然風格,拉曼錫礦公司做到保留這橦算來擁有近八十年老屋的原始味道。

鎮上唯一的小學,仁丹公立國民型小學建在山頂上。 小學生每日要攀登那兩百多級的石階,方可到達學校,這是城市學子做夢都想不到的上課行程。我一開始也興致勃勃,沒想到才走了一段,也半途而退。

佛教會,岜王古廟, 回教祈禱室算是給於華裔,馬來鎮民精神上的宗教寄托。

還好,小鎮再荒涼也有間警察局,郵政局,公共會堂,衛生所。

據說小鎮雖無吸引旅游景點, 不過榴蓮成熟時,會讓平日裡寂靜的小鎮熱鬧無比。

仁丹,我還會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