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2, 2015

蕭遙天大事不糊涂


本文摘自今天南洋商報登載由麥秀兄撰寫的《蕭遙天大事不糊涂》

蕭遙天大事不糊涂
南洋商報副刊 商余 生活文學:2015-06-22 14:33

走過檳城打石街,看見“瑞康”的店門深鎖,很驚異,瑞康是蕭遙天先生的弟弟的商店,專門批發中國的雜貨。他的弟弟叫建孝,慈祥和藹,對蕭先生很敬愛,他的妻兒對蕭先生也很敬愛。蕭先生常去店裡看他,兄弟情同手足。為什麼店門深鎖,不做生意了?我問附近的居民,他們都搖搖頭。據說他有一個獨子,兩個女兒,沒有培養接班人,蕭先生常擔憂這件事。

記得當年蕭先生常在香港印參考書和他的著作。這些書一向用海運載送檳城,每次都由他的的工人幫他在稅關局辦理“報關”手續,幾箱書由工人負責載運,工人也殷勤的完成任務。沒有他,我們毫無頭緒,真感激他。

兄弟天淵之別

蕭先生兩兄弟的身分,可以說是天淵之別,一個是才高八斗,被譽南天一枝筆,提起筆來倚馬萬言﹔一個是小商人,雖胸無點墨,卻長袖善舞。不過,心地善良,我因工作關系,常去瑞康見他,他對我很友愛。雖然生意忙,分身乏術,他還是對我很客氣。一面工作,一面叫我:坐、坐。

蕭先生著作等身,除了小說〈夜鶯曲〉、〈春雷〉、散文〈食風樓隨筆〉)、〈東西談〉、〈熱帶小品〉、〈人生小品〉,還有學術專論〈中國人名的研究〉和〈民間戲劇叢考〉、〈讀藝錄〉(收錄評述港台畫家的文章)。一位法國漢學家高羅佩曾以法文翻譯他的〈民間戲劇叢考〉,高羅佩很欣賞他的著作,常與他切磋學問。

蕭先生對舊體詩很有心得,記得80年代,梁園在《光華日報》發表一篇批評及改革舊體詩的文章,還示范寫了一首他“改革”的舊體詩,引起了戰筆,好熱鬧。蕭先生袖手旁觀,有一天他對我說:“其實,梁園的舊體詩寫得並不好,本地一些詩人朋友的詩作沒有意境。”難怪他對筆戰無動於衷。

蕭先生不拘小節,常說“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的所謂“大事”,大概是寫文章吧!

寫起文章來,洋洋大觀,有板有眼,絕不馬虎。

凡是來檳開畫展的畫家,都來拜訪他,要他寫評介。每年的春節,他都照例寫一篇應景文章,比如羊年談羊、狗年談狗、龍年談龍,娓娓道來,十分有趣,引人入勝,他的大事真的不糊涂啊!

麥秀 撰著

麥秀兄可以說是我在靈讀書時的流動書局,這是經他直接帶到我面前來的-教與學月刊青年文藝叢書之一本。







Monday, June 15, 2015

潮州戲《龍女情》


六月的檳城展示戲劇界的風彩,除了越劇,本月27日還有一場老僧我祖籍的潮州戲。

潮州戲是潮州的白字戲,即純粹的潮州土語戲劇。

放在中國傳統劇種來說,在檳城,潮劇因為過去多為民間的宗教儀式和神誕慶典演出,藝術上又沒有受到重視; 所以,一般看來, 頗有庸俗膚淺的感覺,被稱為是酬神的戲班。

附設在檳城潮州會館的樂劇團體, 雖然歷史是很長的,但很少向外演出。

倒是潮藝館,這個可說是一個私人的娛樂團體。創立於前幾年,現設館於打銅仔街(Armenian Street前慕韓別墅)。

陣容甚為浩蕩,人才亦很齊備。組織雖不久,但因練習甚勤, 故演藝方面有非常不錯的表現。

本月26日潮藝館將為愛好潮劇的戲迷,在檳城海峽碼頭廣場(Straits Quay)的表演藝術中心壹號劇場(Performing Arts Centre of Penang Stage 1)呈獻, 一場神話愛情潮州戲《龍女情》。

這是不容錯過的好戲劇,聆聽唱片或光碟的樂趣, 比不上親臨現場觀賞潮劇,它肯定可以讓人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你也來籌熱鬧嘛!

潮劇唱



Friday, June 12, 2015

越劇



中國民間, 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戲劇,流行最廣的是京劇, 其餘有江蘇的昆劇,河南的豫劇,安徽的黃梅戲,老僧我祖籍的潮劇等等﹔ 越劇是中國漢族戲曲第二大劇種。

60年代在上學時期,愛好看香港長城鳳凰左派電影,尤其是夏夢主演的越劇電影系列如 《王老虎搶親》,《三看御妹劉金定》,《金枝玉葉》。

台詞都用上海方言,完全越劇腔唱出。僅管對戲中的台詞當時還有些似懂非懂,然而卻感受到聽與視帶來極佳的享受。

這裡更加要提起看越劇電影《碧玉簪》,戲劇結尾的那場婆婆詼諧風趣的一曲《送鳳冠》, 唱得繞樑三日。來好好欣賞下列視頻第 1分。40秒 開始的經典唱段。

   嘿嘿,嘿嘿 ,嘿黑, 媳婦大娘,我的心肝寶貝啊。叫聲媳婦我的肉,心肝肉來寶貝肉,阿林是我的手心肉,媳婦大娘儂是我的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太婆捨不得這兩塊肉。媳婦啊儂心寬寬氣和和, 賢德媳婦來聽婆婆, 。。。。。 ”

目前只能靠YOUTUBE視頻,或影音光碟來回味一下老電影或越劇的欣賞趣味,說實話, 越劇這個中國戲曲文化的瑰寶,老僧我很喜歡看。

喜從天降,來得太突如其然了,就是芸開學長贈票觀看本月25日, 在檳州大會堂為華校籌募經款義演的舞台越劇《寶蓮燈》,這也該是四,五十年來首次有越劇重臨檳城的演出。

這一劇的戲曲涵蓋了大量的中國文化訊息:美術,音樂,舞蹈,武術。劇情具有強烈的人神之淒美戀情,闡揚忠孝道義, 感人的倫理親情故事。

60年代中期,香港邵氏影業公司也曾經拍攝過這部奇情神話古裝片,由已故影后林黛飾演華山聖母, 更有鄭佩佩反串書生領銜主演。

不過, 總歸來說, 這個越劇義演《寶蓮燈》, 真實機會難逢,值得一看!


Thursday, June 4, 2015

蘭嶼之歌



魯古學長在面子書貼圖分享漫游台灣蘭嶼,那藍天白雲, 碧綠海面, 沙灘岩石等等,盡是美麗的風景照片。

我開玩笑問可有見到穿丁字褲的島民, 他說島上土族現在生活好,不穿了!

說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很多民俗傳統今天消失了。

60年代, 香港邵氏影業公司發行這部“蘭嶼之歌”,籍著很多蘭嶼美麗的景色,讓我們走進土族村落,領略達悟民族(也是雅美族)的獨特風情。

象征船眼的圓形圖騰,紅黑白的人形條紋,是達悟族祖先流轉下來,簡單又美麗的圖案。

穿甲衣的勇士,帶藤盔持長矛向惡靈(阿尼頭)博斗的驅魔儀式,穿丁字褲的漁民,將船高高拋向天空的下海典禮,顯盡達悟族男士的英勇精神。

土女迎賓祭神舞蹈,挂花示愛,碰鼻磨背,展示了達悟族女性的熱情。

片中女主角鄭佩佩,曾是老僧我迷戀的其中一位女明星。她在片中扮演的土女,天真純朴, 柔情似水,極成功的演出。尤其是她表演的土風舞,動作優美,充分表現了她的舞藝造詣。

重溫老片,既能進去60年代的蘭嶼旅行,又能尋找記憶中的達悟族群和十八二十的鄭佩佩, 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