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8, 2016

已被遺忘的家塚


閱讀賓章老同學的面子書, 說清明節過了廿天才去掃墓祭祖。

其實能夠在清明節前後掃墓,憑這一點,對已去世的列祖宗,都表示了一份虔誠的追思。

此時讓我想起甲必丹鄭景貴的家塚, 這篇也是幾年前的老貼文。

檳城丹絨武雅白雲山,是堪輿學家眼中一塊藏風聚水好風水之地。

十九世紀中葉的華人社會, 有過叱咤風雲紀錄的霹靂著名錫礦家, 也是秘密會社"海山"的領袖,甲必丹 鄭景貴的家族墳場,就設在白雲山麓,廣東暨汀州第四公塚內。

甲必丹鄭景貴兄弟五人,家族人丁興旺,自有九子五女,子孫滿堂。唯其後代子孫們散居星馬和世界各地, 甚少一塊上墳掃墓。

記得70年代時,曾陪同先父前往廣東暨汀州公塚,搜集礦石雕刻品,包括墓碑資料。 可惜那疊黑白照片,搬家時給丟失了。

當年雜草老高,凌亂不堪的甲必丹鄭景貴的家族墳場,是一片殘破荒涼的景色。

幾年前我重臨這個家族墳場,己被房子四周包圍,隱藏在住宅區當中。排屋外的小巷,為唯一的進口處。

雜草臟土已被鏟得光光淨淨, 顯然曾經一番清理,面貌即煥然如新。

拾級而下, 落在墓的左側。 墳場佔地遼闊,前邊是塊小果園。

墓道兩側, 排列一對石翁仲(武將石像),面容庄嚴蕭穆,氣質威儀非凡。

相互對持一支牌匾,刻曰:

“本國資政大夫” 和 “移國甲必丹”

左右一對石望柱(石筆), 柱上鐫刻對聯:

增城作固萬裡河山欣帶礪,
新村兢繡一環風土壯觀曕。

墓牆鐫刻的精美壁畫,題材有歷史名人故事,花草動物﹔旁立的石獅,仕女,都雕刻得惟肖惟妙。

雙環形式的墓手, 包圍著高寬的墓碑,碑文雖經百年的風雨剝蝕,整齊的字跡,尚清晰可見。

逐行逐字 讀過全篇楷體碑文得來:

碑上日期刻光緒弍十四年仲秋,對陽歷乃18988月。

甲必丹鄭景貴在19011213日, 即光緒弍十七年季冬去世, 故碑上日期該是作生基風水立碑所選的日期。

“皇清誥授, 資政大夫, 賞戴花翎, 候選守巡道, 加四級, 大小吡叻甲必丹”

標示 甲必丹鄭景貴兼擁清朝(牌匾鐫刻的“本國”),英殖民(既是“移國”), 兩個官銜的名譽聲望。

墓碑列出九男,五女,十七個男女直系孫子的名字,說明其家眷是一個典型中國傳統的大家庭。(參閱付圖表格)。

除了公墓, 另有其他家屬埋葬在臨近的兩座單,雙墓裡。

甲必丹鄭景貴家族, 在檳城,除了這塊家族墳場, 還留下幾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跡;

如今天改稱檳城僑生(峇峇娘惹)博物院和慎之家塾:


這些古跡都是一個能讓人觸摸歷史的地方, 尤其家塚更需要加大保護,以讓後人去遠觀憑弔。

20160428 增刪改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