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6, 2019

趴趴走 - 東海岸之旅 - 20190613 - 20190614



Forest Bathing Team 一行六輛車廿四位山友, 用十一天橫越吉蘭丹,登嘉樓,彭亨,游覽三州各大名勝。

第一站 - 吉蘭丹

算算時間,距離我最後一次到吉蘭丹已經三十年了。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裏,吉蘭丹應該改變為全新的風貌吧!今天的吉蘭丹,果然和三十年前所見的,真是變成迥然不同的全新面貌了!

13日早上九點,車隊向北偏東,由霹靂到吉蘭丹的東西大道,貫通東西海岸, 上山下嶺, 儘在棕油園椰子林的中間打圈圈,直到了哥打峇魯。

翻開歷史,丹州開發于十五世紀蘇丹滿速沙王朝 (Mansur Shah),迄一五0六年被馬六甲王朝入侵, 王朝制度一直沿續至今,同樣的,在一九0九年後, 受英國保護, 而結束與暹羅之宗主關係。

吉蘭丹雖開闢得早,但大部分土地仍為森林,特別是南部。

今天在伊斯蘭黨的執政下,州民生活樣樣都要遵循伊斯蘭教規。不過對其他宗教也抱持寬容的態度。


雖然哥打峇魯被定為伊斯蘭城,Kota Bharu Kampung Cina 的鎮興宮卻香火鼎盛,游客絡繹不絕。


根據拿督黃昆福所撰寫的吉蘭丹和華人記載,在清雍正五年(1727年)有一名來自福建漳州六甲鄉人林伯顯乘船南下,途中遇上颶風,他隨海浪漂流抵達丹州萬捷海岸,一切財務全沉海底,登岸時只剩下隨身所供奉的媽祖。


林伯顯在生活安定後,在 Tok Kong Mek 建了一間簡陋的廟宇聖春宮奉祀媽祖。而後哥打峇魯唐人坡華人興建了一座規模稍微宏闊的廟宇,也就是今天的鎮興宮,並依照聖春宮媽祖,另造一座金身奉拜。 鎮興宮確實記載丹州華人南來的奮鬥史。


郊區道北(Tumpat)坐落于泰國和吉蘭丹邊界,邊境的村莊有約廿多閒小型佛教寺廟。比較有名的景點是費時六年,于1979年完成建築,長40公尺,9.0公尺寬 11.0公尺高的馬來西亞最大臥佛。


另外由泰國建築工匠費時十年,在2001年完工,外觀非常雄偉的坐佛。30公尺高,18公尺寬,佛像仿照香港大嶼山寳蓮禪寺的天壇大佛,還有一座威的關公雕像呢!


Majid Jubli Perak Sultan Ismail Petra是郊區蘭道班讓 ( Rantau Panjang) 一間外觀與中國傳統廟宇相似的清真寺。


據管理寺院的負責人告知。斥資880萬零吉,除了泥石洋灰取自本地,壁磗地毯,屏風吊燈,和其他建築材料大多從中國運來。

2005年動工至2009年建峻, 仿照中國北京牛街清真寺風格而興建,占地3.7公頃,可同時容納一千人聚禮。我們這班非穆斯林太太被要求披戴頭巾 (hijab) , 才進去參觀。


哥打峇魯華人閙市“鄭和坊”牌樓附寫的爪夷文曾引起非議。其實鄭和也是一名穆斯林,讓馬來社會知道,也是好事呀!


偶爾看到這裏什麽都要稱“王”, 亞明茶王,檳城粿條王也要爭地盤。


無奇不吉蘭丹 - 蜜蜂幼蟲你吃過嗎?。不敢吃就得吃草 !明天還要繼續新路程。

 ( 白色是幼蟲/黑色是成年蜜蜂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