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9, 2016

檳城 謝公司 世德堂



謝公司世德堂1933年革新 走出傳統改置西洋石獅

(檳城17日訊)時代的顛覆不始於現在,上世紀1933年謝公司世德堂進行翻新,先人謝昌霖便提倡“鼎新”、“革舊”,最大的革新就是在謝公司廟堂前,以西洋石獅取代中國石獅,一改瑞獸裝飾傳統。

這也讓謝公司世德堂成檳城“此一家”,以西洋石獅守門的華人祠堂。至今,由兩隻西洋獅上方,仍挂有“鼎新”和“革舊”兩張牌匾,完整表現當時張昌霖銳意革新傳統的時代意義。

檳城古跡信托會周六展開今年度深度導覽系列,第一站便是去年杪完成修復的謝公司世德堂。謝氏族人於上世紀1810年在喬治市創辦謝公司、1820年3月15日以“二位福侯公”之名,購下第一片土地。1828年,謝氏先賢謝清恩、謝寒掩、謝大方在現有堂址建立家廟,命名“宗德堂謝家廟”。

“二位福侯公”指的是現在仍供奉在謝公司堂內的守護神“張巡”和“許遠”。張巡是中國唐朝文官,安史之亂臨危授命,到睢陽與太守許遠一同守城、力抗安祿山,衍生史上著名的“睢陽之戰”。這場戰役張、許以6000飢兵力抗安祿山13萬兵力,守城300天終退叛軍。許遠的妻子更壯烈犧牲,自殺以己肉喂養城內飢兵。兩人最后被奉為忠義之神。

謝公司世德堂是喬治市內坐擁最多老屋的宗祠之一。然而,謝公司與喬治市早期發展有著不可切割關系,如已成現在重要地標、坐落在瑞典咸碼頭的英女皇大鐘樓,就由當年富商謝增煜於1897年捐建。當年適逢英女皇維多利亞登基60周年,大英義學園畢業的謝增煜向來以英國子民自居,便出資3萬5000美元,於1902年完成大鐘樓。

謝增煜是南洋華人富商中的一頁傳奇,他是窮小子出身,卻能於1872年娶得富甲一方的胡泰興之女,更在岳父資助下發跡,改變一生軌跡。然而,在本頭公巷謝公司大門,抬頭一望可見寫有“寶樹”的牌匾,這渾勁有力的提字,正出自英文教育出身、以“梅”落款的謝增煜。

他不諳中文卻熱愛中文,不但自學成功還日日勤練書法。檳古跡信托會主席林玉裳就說,謝增煜以前日日在家中書房窗前練字,一遇毛筆壞了,就順手往窗外扔去,每每如此。時日一久,竟發現窗前毛筆堆積成山,於是將之埋於地下,稱之“葬筆崗”,可見其為人,情懷非常浪漫。時至今日,謝公司后人許多均是英文教育出身。

另外,“寶樹”二字來源,據該堂資料中心顯示,傳說為古代中國皇帝巡訪某郡,見謝氏祠堂前一棵吉祥樹長得茂盛豐美,便以“寶樹”稱之。

包括國民黨印章 修復期發現大量文物

謝公司世德堂可稱是喬治市的“寶”。修復期間發現大量文物,包括國民黨印章,証實謝公司一度是國民黨在檳城的革命基地之一。

謝公司堂內,至今保有早期“育才學堂”擺設,見証先人建校之功。在育才學堂一旁,有一道小門,據說是當年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為躲避清朝政府追捕,匿藏在檳時,曾用於逃生的秘道。

林玉裳指,謝公司的建筑風格以閩南為主,卻結合了本地馬來洋房的雙層樓特色,后期的增建又加入西洋設計元素。這讓謝公司從建筑風格到先人史跡,還有其在革命史上的貢獻,都增添許多傳奇。

“在這裡,我們仍可看到傳統閩南建筑的山牆,剪粘、熬魚和螭虎圍爐等的吉祥裝飾,但它的兩層樓建筑風格,概念完全取自馬來洋房。”

廟前柱上對聯 改編唐朝劉禹錫名詩

謝公司世德堂完成修復后,建筑更顯雅致。廟前柱上對聯寫上“世代烏衣連巷陌,德門青草滿池塘”,相信改編之唐朝詩人劉禹錫名詩《烏衣巷》,喻意謝氏以晉朝名相信謝安為楷模。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裡的“王謝”,指的就是王與謝安。

林玉裳指出,位於中國南京的烏衣巷,古時是達官貴人居住地。烏衣喻意謝氏族人以世代為官期許,也自喻謝氏人源自謝安一脈。史上記載,東晉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謝安隱居東山,后被請出為相,便衍生了成語“東山再起”。

謝氏人也在廟內供奉謝安為廣惠聖王、其侄謝玄為大師爺。謝安最大功績在淝水之戰擊敗前秦,淝水之戰也衍生了“草木皆兵”、“以寡敵眾”、“風聲鶴唳”等成語。

檳城世德堂謝氏族人源自中國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三都的石塘社,石塘社偏居中國東南一隅。是次導覽由林玉裳以雙語講解,獲得逾40人參與。




Photo courtesy of following photographers














































































 

 













































檳城世德堂鼎新革舊 洋石獅駐守華人廟堂

(檳城17日訊)華人廟宇有洋石獅?修復後的世德堂謝公司再豐富了喬治市華人歷史事蹟。檳城古蹟信託會主席林玉裳昨日首次為謝氏公司舉辦導覽會,就點出了宗祠有趣的地方,原來謝公司是全檳罕有設立洋式石獅的華人廟堂。

林玉裳指出,謝氏前輩謝昌霖在1933年翻新檳城世德堂,當時他以“鼎新革舊”為前提,在廟堂前放置兩隻西洋風格的石獅。現在堂前的兩隻洋石獅上,還分別掛有“鼎新”、“革舊”兩個牌匾。

檳城世德堂謝氏族人源自中國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三都的石塘社,石塘社偏居中國東南一隅,依山傍海。謝氏族人1810年在喬治市創辦謝公司,1820315日,謝氏使用“二位福侯公”之名在喬治市購下首片土地。1828年,謝氏先賢謝清恩、謝寒掩、謝大方在現有的堂址建立家廟。謝氏族人於1858年建好謝氏宗廟,當時命名為“宗德堂謝家廟”,並供奉兩位福侯公為守護神。

供奉2福侯公為守護神

要認識謝氏族人,不得不先認識兩位福侯公是誰,這牽扯出歷史上著名戰事——睢陽之戰。這是大唐安史之亂的重要轉折點,兩位福侯公就是唐朝著名將領張巡及睢陽郡太守許遠。在公元757年,張巡、許遠、兩名名將雷萬春與南霽雲率領6000人攻打安祿山13萬兵力,戰事耗時約300天。在睢陽之戰中殉難的張巡和許遠,後來被供奉兩位忠義之神。

瀏覽世德堂謝公司,還可以多認識一些成語。謝氏族人也供奉謝安為廣惠聖王、供奉謝安的侄子謝玄為大師爺。謝安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他在淝水之戰擊敗前秦,是謝氏族人引以為傲的先賢,後因高潔名聲獲供奉為廣惠聖王。

謝安曾經隱居東山,成語“東山再起”由此而來。出自淝水之戰的成語還有“草木皆兵”、“以寡敵眾”、“風聲鶴唳”等。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唐朝大詩人劉禹錫的名詩《烏衣巷》,其中的王謝,指的就是王導與謝安。位於南京的烏衣巷,舊時是達官貴人居住的地方,比檳城世德堂謝公司有一對對壘“世代烏衣連巷陌,德門青草滿池塘”,顯示謝氏族人以謝安為楷模,期許“世代烏衣”。

謝氏祠堂高掛“寶樹”

進入謝公司前,會看到謝氏堂號“寶樹”高高掛。根據謝氏堂資料中心顯示,傳說古代中國一名皇帝巡訪某郡,見謝氏祠堂前一棵吉祥樹長得茂盛豐美,便以“寶樹”稱之,但隨著歲月流逝,原本的寶樹已不存在。

書法娟秀的“寶樹”二字,究竟出自誰的手筆? 林玉裳說,究竟誰能寫得比它漂亮?原來寫這手好字的,就是“梅”謝增煜(18521922年)。誰是謝增煜?他就是當年在舊關仔角捐贈英女皇大鐘樓的謝氏富商。大鐘樓耗資35000美元建造,1897年適逢英女王維多利亞登基60週年時建造,1902年完成。

令人意外的是,寫得一手好書法的謝增煜,其實是英文教育出身。他在大英義中學受教育,但卻自學中文、勤學書法,造詣極深。他在1872年娶了富甲一方的胡泰興之女。 ( TTK)

國民黨印章是經典文物

謝氏宗祠還有一個歷史典故,這裡曾是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躲避執政當局拘捕的地方,其中“育才學校”小學堂旁的一道小門,被視為可能就是孫中山逃難時使用的逃生秘道。當時孫中山欲推翻滿清政權並成立中華民國,他於1910年將家眷安置在檳城,向檳城華社發表一系列演說鼓吹革命,結果觸怒當時的檳城英殖民政府。

謝公司還有一個經典文物,就是當年前人留下國民黨印章。林玉裳指出,世德堂謝公司的建築風格主要以閩南為主,但又結合了馬來雙層屋的特色,再加後來增建的西洋設計。
(光明日報)


北馬縱貫線.處處都有故事…… 赴趟謝公司深度之旅
中国报蔡愛卿報導:

“世代烏衣連巷陌,德門青草滿池塘”,這是掛在世德堂謝公司富麗堂皇的宗祠門前一副對聯。讀過唐詩的人,一定對“烏衣”兩字印象特別深,因為唐代詩人劉禹鍚的《烏衣巷》是著名唐詩之一,而謝 公司對聯中提到的“烏衣”,與《烏衣巷》裡的烏衣,都指東晉宰相謝安的家族。謝公司這一支謝氏族人,正是謝安家族的后裔。
 短短十四個字,背后隱藏的是謝氏族人根源,謝安更被奉為謝氏族人的祖神廣惠聖王,目前供奉在謝公司祠堂內。而同樣供奉在宗祠裡的二位福侯公,則是謝氏族人的守護神。
檳州古跡信託會主席林玉裳日前帶領一班古跡愛好者走進世德堂謝公司展開深度之旅,為大家解開這座創立于1810年,檳城歷史最悠久福建人組織的故事。除了為大家解讀門上的對聯,林玉裳也講述了該宗祠內西洋風格石獅子的來源、建築風格背后的寓意以及福建石塘社謝氏族人的歷史。
供奉“二位福侯公”
 她在介紹時說,石塘社的謝氏族人源自中國河南固始,在唐代時遷移到福建邵武。到了宋朝,人稱“東山公”的后裔謝銘欽才遷到了石塘,從此謝氏族人在那裡開枝散葉。
 她說,18世紀時石塘社的謝氏族人開始南下檳榔嶼,並在1810年創立謝公司,不過當時他們還沒有自己的產業。直到1820年,他們才以“二位福侯公”的名義買下位于喬治市內一塊地皮。
 “二位福侯公”就是謝氏族人的守護神張巡與許遠,他們都是唐代來自石塘社的兩位將軍,在睢陽之戰中堅守城門而不幸犧牲,后來被授予“福侯”稱號。
推出華語深度導覽
檳城古跡信託會2016年第一場深度導覽,就由主席林玉裳以中英雙語親自講解。受中文教育出身的林玉裳,以后將陸續推出以華語講解的導覽,讓受中文教育的古跡愛好者有機會更了解檳城的文化建築。
 林玉裳受訪時說,深度導覽是古跡信託會做了十多年的項目,但過去多數以英語講解為主。今年起他們將推出更多以華語或雙語講解的深度導覽,吸引更多不同教育背景人士參與。
 她說,那些宗祠、廟宇等華人文化古跡的深度導覽,主要將由她本人帶領,而清真寺的導覽則會由顧問邱思妮主導。他們也希望有更多不同人可以帶領,參觀不同文化古跡。
 她說,深度導覽將一至兩個月舉辦一次。下個月的導覽,她將帶領大家走進剛修復的檳州中華總商會建築,講述建築歷史與其背后的故事。
 另一方面,她說,檳州古跡信託會也將重新推動傳統手工藝授徒計劃(PAPA),將在本月31日舉辦一個傳統手工藝工作坊。該計劃由于找不到願意學藝的年輕人,已經停止一段時間。該會現在要重新尋找願意向老師傅學藝的人。
 她說,檳城古跡信託會今年已經邁入第30周年,預料在下半年將舉辦慶祝活動,並為該會籌募一些經費。他們也計劃配合30周年,推出特別版深度導覽,帶人們走進一些平日不輕易對人開放的文化古跡。
牌樓匾額出自謝增煜
謝公司正入口位于本頭公巷,入口牌樓上掛有寫著堂號“寶樹”的匾額,是早年非常富有的謝氏族人謝增煜所寫。謝增煜在大英義學受教育, 是一名不諳中文的峇峇。不過他卻十分喜歡寫書法,靠自學成為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這個匾額上的落款占梅就是謝增煜,他是牛汝莪占梅崗(Combe Hill,現為Recsam)的主人。占梅崗又稱葬筆崗,傳說謝增煜每日勤練書法,毛筆用損后就丟窗外一丟,久而久之堆積了一堆毛筆,才一次過將之埋葬。這個故事真假未知,不過謝增煜曾經勤練書法肯定假不了,否則一個受英文教育者也成不了書法家。
 謝增煜還留下另一處廣為檳城人認識的古跡,就是位于瑞典咸碼頭前的大鐘樓,這是謝增煜當年獨資承建,作為送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的禮物。
閩南本土西洋建築風
謝公司雖然是閩南風格建築,但也納入一些本土與西洋元素,包括馬來浮腳樓風格以及西洋風格石獅。
 林玉裳說,謝公司目前的宗祠建于1858年,建築屬于閩南風格,例如紅磚與飛燕脊,不過它也納入一些本土元素,例如其建築前面部分就是馬來浮腳樓風格。
 她說,謝公司也擁有全檳宗祠家廟唯一的西洋風格石獅,是信理員謝昌霖在1933年裝修宗祠時,納入的西洋元素。一對西洋石獅子守護在宗祠大門外,祠堂建築上也有獅頭雕塑。

 她說,當年的謝昌霖致力提倡革新精神,以西洋石獅取代中國石獅外,大門兩邊的窗戶上還嵌上寫有“鼎新”、“革舊”字樣的石匾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