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7, 2016

陳有義路(Tan Iu Ghee Road)


延續上貼,再來講講信封的遺聞軼事。

50年了,收藏這兩張舊信封的目的,不是為了以後會帶來的價值效益,而是要記住老檳城的歷史。老檳城的街道,很多是以名人的名字來命名。

60年代,以住在 陳有義路( Tan Iu Ghee Road )為榮。思想中,能以其名字來命名街道的絕非平庸之輩,陳氏宗親一定是位在某方面有突出貢獻的華人,這讓老僧我有沾光之感。

在深入的探求其身世後,發現“陳有義”竟是女性。這位女先輩對基督教會,尤其是中路的中華聖公會聖保羅堂( St Pauls Church )做了卓越的貢獻。

“陳有義女士”是一位在十九世紀中期,跟隨丈夫林金沙由中國廈門南來檳城的虔誠基督教徒,經常到監獄和木蔻山 ( Pulau Jerejak ) 對那些受懲罰的犯人和麻風病患者做福音佈道和關懷工作。

鑒於需要傳佈福音給華裔民族,陳有義女士與諸教友乃徵得聖喬治堂主的同意,於車水路租借一間民房作佈道所, 命名曰中華聖公會,隷屬聖喬治母堂。

為解決殖民地英籍政府工作人員與普通民眾的溝通問題,她開辦福建方言與中英文啟蒙班,教導當時文盲的女性和講英文的政府官員認識中華語文與福建方言。自己為了不受到語言的限制,她也勤學馬來語文與馬來人交流。

在期望華人教會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场所,陳有義女士積極協助籌款活動,終於在百般困難中購買了中路的一座,面積六千餘方尺的屋子,為以後升級興建的聖保羅堂作基地。

陳有義女士於1933年逝世。她的傳福音工作,協助堂內一切事務之進行,任勞任怨, 受到當年政府的贊賞。為表揚她為宗教和社會作出的貢獻,逐以其名字來命名這條街道:陳有義路( Tan Iu Ghee Road ) 。

據真實性往往被証實的傳聞,有人曾經對陳有義路( Tan Iu Ghee Road )的路名表示過異議,認為其鄰區已由Caunter Hall (註 1改為 P.Ramlee街區(註 2,多條路名已改為 Lengkok P.Ramlee , Lintang P.RamleeJalan P.Ramlee, 為什麼陳有義路( Tan Iu Ghee Road )只改為Jalan Tan Iu Ghee, 而沿用至今?

不過,老僧我還是以叫慣的陳有義路稱之,總覺得政府應該顧及到這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不能偏向某單一種族。具有歷史意義或背景的街名,應該得以保留﹔若是要讓馬來先輩上榜,可以將其名字安置在新建的道路。

(註 1George Caunter 是檳城開埠後的署理警司和後來調升的法庭推事
(註 2P. Ramlee是馬來影壇最傑出的已故人物。

附言:
1978年舍妹臨終前,蒙中華聖公會聖保羅堂的牧師籍聖洗禮接受了基督的照顧,並蒙教堂協助操辦喪事,我一直感恩到現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