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8, 2018

車水回教堂



前言:
(一)大馬華社與媒體幾時採用 回教 之中文稱呼為 伊斯蘭教 回教徒 亦稱 穆斯林 ,《 可蘭經 》為《 古蘭經 》,  回教堂 也稱作 清真寺 ﹔ 這裏暫且不表。 再怎樣改稱,我腦子裏倒是深深記着 回教 這個中文名。

(二) 言歸正傳,原本叫  “ 牛車水 ”  的 車水路  ( Burmah Road ) , 在百年前是可以直通到西方路 ( Western Road ) 轉到植物園去。

當時賣水的印度小販就在植物園裏的瀑布取水,再用牛車把水載到當時的港仔墘 ( 現稱林萃龍醫生路 ) 去賣, 因此這條主道就被先輩稱為  “ 牛車水 ” 。

上述是杜忠全博士在其檳城系列著作中講述  “ 車水路    (  Burmah Road  ) 得名的由來。

************

“ 三星巷 ” ( Abu Siti Lane )與  “ 車水路  ”  ( Burmah Road ) 交界路口的回教堂,取名  “ 車水回教堂 ”  Masjid Tarik Air  ),  這間多數只會在鄉村,才見到的低矮回教堂,可追溯到檳榔嶼開闢不久的印度裔移民社群的生活史。


話說檳榔嶼在萊特開辟後,初時島上不衛生, 更缺乏清潔水源 。在還未設自來水供應前,印度裔移民常以牛車載着大桶水,沿街兜售。而所有運水的牛車,多數歇於車水路近三星巷一個小村莊, 因此這個村也被稱為  “ Kampung Tarik Air ” 。

話說檳榔嶼在萊特開辟後,初時島上不衛生, 更缺乏清潔水源 。在還未設自來水供應前,當年印度裔移民常以牛車載着大桶水,沿街兜售。而所有運水的牛車,多數歇於車水路近三星巷一個小村莊, 因此這個村也被稱為  “ Kampung Tarik Air ” 。

村內一個從事賣水的小商家Salleh Al-Ashee, 為了讓車水勞工能有個休息和祈禱的地方,買了一塊地,興建一所以木柱木板為結構和牆壁地板,屋頂由椰葉茅草層做成,形式簡單的祈禱室  ( Surau  ) 。至於祈禱室是何時興建的,可惜沒有留下記載的資料。

Salleh Al-Ashee 去世後,1880 年村民們拆除這座木制祈禱室, 重建為一座回教堂。實際上主要祈禱大廳地板改為混凝土,牆壁還是沿用木板圍繞,只是增建一個宗教司做講解《 古蘭經 》的台階。

自成立回教堂以來,一切費用由其遺產信托人支付。上世紀60年代, 則由Haji Mohd Salleh Al-Ashee 的後裔 Md. Hassan 負責。 70年代回教堂的一切事物,由住在這所回教堂內的宗教司  (  既是領導眾人祈禱的導師,也稱伊瑪目Imam )  Junid bin Haji Puteh Pak Junid 接管,處理堂內的事務。

1987年,因為屢被盜賊破壞木牆和窗戶,回教堂的部分木質結構改以混凝土取代。同年檳島地方縣署負責一切經費,擴大祈禱大廳的使用面積。 這一年Junid bin Haji Puteh去世,Sible Maros接任伊瑪目職責。哈頓巷回教堂Hutton Lane Jamek Mosque 理事承擔Tarik Air  Mosque  一切相應管理教堂方面及其他需要設施的費用。

80年代,Tarik Air  Mosque  受到回教徒社群的器重,開展了各種活動以推動回教,包括成立宣傳教課班和《 古蘭經 》的主要朗誦方式,並且時常邀請知名學者和宗教司來廣傳回教教義和聖訓。

90年代,隨着這一帶的發展,回教徒作業的變遷,許多當地的巫印家庭搬到新地點, 導致附近的回教徒人口減少。 今天即使還可以看到幾間馬來傳統建築物,已很少有回教徒到Masjid Tarik Air  作祈禱了。

三星巷 Abu Siti Lane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5/07/abu-siti-lane.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