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鋪專用發票( Goldsmith Invoice )不僅是一個購銷金器的憑證,也是一個可以讓客戶向原售商以舊換新金飾,或兌換現款的重要證書。
沒有金飾佐證的發票,連同本值都沒有。雖有折疊的痕跡,然票面面相, 張張漂漂亮亮,乾乾淨淨, 猶如新似的﹔兼恃着“物以稀為貴”的鐵律,老僧我就且藏珍矣。
最引我注目的是印在發票上的各項說明, 以中,英,印(淡米爾)和爪夷 ( Jawi ) 四種文字對照做參考。今天非穆斯林對爪夷文略有敏感,當年不見任何人士有異議,既是說,華,巫,印三大族群認同了爪夷文的存在。26個羅馬字母書寫馬來文為商界廣泛使用,是在70年代開始。
其次是電話號碼才三個數字, 想當年, 打個電話還得要求接線員轉接才能通電。如今7個或8個數字是各個州屬的號碼,原地電話號碼加上頭位幾個數字, 就可直撥其他州府或世界各地。這種方便的操作, 加以今天的資訊科技,是舊時代夢想不到的電訊服務 。
檳城的金銀首飾行業,可追溯至兩百多年前,身懷製作首飾的打金技巧,和獨到精準的判斷眼力,來自廣東省台山縣的廣府幫打金佬,啓開檳城打金和金銀首飾行業。
隨着馬來亞土產( 錫米和橡膠 )價格爆漲之時,20世紀初,是金銀珠寶首飾界行情最光輝的時期,一般家境寬裕的華裔婦女, 每逢喜慶盛會,周身必皆金飾耀煌,珠環翠繞。娘惹們出席慶賀嘉會,則滿身金飾珠寶, 以爭體面。印巫籍之清貧婦女,也必戴 swasa( 只含37.5% 純金)的銅金混合首飾,或塗金的手鐲耳環以爲榮,是以首飾營業的金鋪異常發達。
五十年前檳城的老金鋪,多為華商和嘛嘛( 印度藉回教徒商 ),約近五,六十家。華人金鋪多設在新街,檳榔律及週邊大道;嘛嘛則聚於椰腳街一帶。
昔日的人民,凡要辦喜事節慶,都會到新街金鋪,選購金銀珠寶,一時間檳城金鋪生意興隆。順提一段沒被記載的軼事,新街英文路名 Campbell Street,當年在粵籍社會,曾被以廣東話諧音喚為 “ 金利大街 ”。
婦女本性好穿戴金飾,機遇金價暴漲,在厚利可圖時,會脫手兌現。 故此, 一般金鋪的發票事先聲明, 扣除火耗( 即熔鑄時的損失加上工資)後,照時價收回金飾。今時的婦女已不會這麼輕易拋出金飾兌現了。
十年前,在新街一帶林立的金鋪有:老同學陳子輝的祥源金鑽行,盧緝甫的麗源金鋪,唐悅生的南隆金鋪,譚海帆的祥隆金鋪,王昭信的新昌金鋪,永興金鋪, 大明金鋪,三興金鋪,生源金鋪,金聯益,源華金鑽, 萬隆金碹珠寶, 生源等等。
一些老字號因種種原因告別新街,有者喬遷異地,或逐漸消失了。可憶及的有陶樂甫的廣隆金鋪, 唐俊南的三益金鋪,三昌,英昌,德昌, 祥信,麗興,麗華,華慶,金源, 大安,大成等等,間間耳熟能詳。
今天華人金鋪經營方式已有所改變,業者已將櫃台駐進購物中心或商場。
附貼老字號幸存的發票,是老金鋪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見證大馬經政的變遷。
原稿:2014年06月25日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4/06/goldsmith-invoice.html
增刪:2024年0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