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3, 2024

僑批銀信 / Letter from Home

前言: 

中國僑 - 海外華僑銀信, 在2013年被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記憶名錄 / UNESCO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  它是帶有金融性質的家書,積澱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批信局也稱銀信局,是銀行和郵政局體系,在尚未完善的時代,興起如今天的銀行和郵政局,二合爲一的機構。


 今天的手機短信 電子郵件和電子匯兌系統,已能滿足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當年由於中國的天災人禍及人口過剩,廣東與福建省生活拮據困乏者,被逼得離鄉背井,乘坐紅頭船“過番”到海外,尤其以東南亞謀生爲多每年按月把賺得的份血汗錢,匯回唐山老家糊口。

 

檳的僑胞,有緊要事通知老家,最快的電信,就是拍張緊急電報到香港轉告。1955年檳城的電報局設於紅毛路44號,為英國的大東電報局( Cable and Wireless Limited )。那年打張電報是不得了的事, 它的費用貴啊!  

所以對一般普通早期僑胞,與家鄉聯係方式,只能寄托於普通郵寄信件, 那!兼要匯錢囘鄉下老家糊口呢! 最初由信得過的往返於中國內地和南洋的移民俗稱 水客 ,在回國之際順便幫僑眷捎帶口信 這是最初的  信件 

 

到後來的  信款合一 即隨身帶款項和信件遞交收批人,卻常有爭論的結局。雖然當時已有銀行提供匯兌服務,但是銀行服也只限於較大市鎮無法送達到窮鄉僻壤民辦的一種信用機構,批信局就應時大量成立,遍布東南亞和中國閩粵沿海地區。 

 

民辦批信局兼有郵政與金融機構之功能。其名稱各異,有民信局、銀信局、信局或批館等批信局對比,銀行必須遵守官定匯率,而官定匯率,往往高於批信局所依據的匯率, 加上送匯的時間比批信局延緩,因此寄款者多捨銀行而取用批信局的服務  

東南亞批信局在海外負責收集、寄遞僑批及回批僑匯多用港幣。批信局在中國各市鎮鄉村設有批信的投遞點,有專職的投遞人員,他們熟知荒村小巷,了解當地的僑胞家眷,任何寄往窮鄉僻壤的批信 / 銀信都能送到不誤。

 

 就是閩南和潮州方言 批信或僑批,既是家書或家信也。又因爲下南洋的潮州華僑被稱爲番客,所以批信或僑批,潮汕人也是稱番批 

我保存的都是潮州幫銀信局的規格,採用粉紅色紙張的批信信封的標準尺寸大約為5公分x  9公分信箋10.5公分 x 14 公分整張紙,摺疊成六等的小面積,放進小信封,故也被叫成  批囝 / phue kia 信封體積小的原因,是為方便批信派送員,(也稱“批脚”)携帶遞送到收信人。

19, 20世紀前 普通華僑與內地鄉親父老 不識字更不會寫讀,或教育水準率都很低,批信局的黃金時代 帶動了識字之士一份副業 - 代寄與收批人寫信。猶記得有數位寫信人在椰脚街觀音亭前擺攤,筆錄客人所言,代寫家書。有些批信局,為顧客的方便,還提供代寫家書的免費服務。 

我有幸小時在先父的指導下,也略懂得讀寫批信的内容,和匯款暗語。

由於當年在馬來亞政府對外匯管制的特殊時期,為確保寄款人安全起見,囘批 / 囘信時, 批信款項不寫港幣或人民幣,則會寫成日常生活用品如白米,餅乾,柴炭,煙紙,黃豆或縫紉車針等等名詞代之 并以多少 或數量來描述款金額。 

擧列來說。這是先父在農曆新年前,寄給大姐的壓歲錢。大姐在 回單 上的簡單附言,用低調暗語表示,自家到港幣十五元 説明銀錢分配的方式。 

 

雙親大人, 弟妹: 來信收到,又魚肝丸十五粒, 甚喜甚感。。。。(其餘從略)

 

又如  雙親大人,兹收到煙紙參拾塊, 各情敬悉 甚喜甚感  。。。  爲了利便往返 請雙親設法寄來脚車一架。。。。。。(其餘從略)   

批信局以香港為匯運中心,以馬幣購匯港幣,再以港幣兌換人民幣,以賺取匯率低跌的巨利。故而不少僑批業外的其他行業者,也兼營批信銀信業務。

 

批信局的經營和業務拓展都是通過幫派、鄉誼和地緣關系建立在信用和道德制約的基礎上。 在檳城的批信局計分五大幫派:為福建,潮汕,廣府,瓊州及客屬,當中以福建幫為最多。但專營批信業務數幾家,者多為兼代辦理匯兌。可記得商號如下: 

福建幫有柴埕前的福建銀信局,中街成吉利,打鐵街元亨號,打鐡街德義社尾街陳烈盛茶行港仔口南強,高樓仔榮泰昌,本頭公巷 頭條路橋頭天理棧  

 

潮汕幫有中街厚豐,乃裕,倪兩興,緞儸申潮利亨打鐵街和棧,承福興,打石街榮泰昌等等; 

新街金銀首飾商如祥隆,南隆, 麗華 恆記和大門樓中藥商余仁生為廣府幫等等; 

客屬的有大伯公街仁愛堂等

僑批銀信是個大而復雜的行業,其影響因素眾多。70年代批信業務開始走向萎縮,除了老齡的華人還有與中國內地接觸之外,新生的一代徹底忘記了或不知自己與中國的關系上一代老化了,下一代已沒有義務再去照顧內地的親朋戚友。況且中國人民生活質量已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已不再需要這點資助。批信越來越少,批信局也結束了各人的業務。

 

80年代後,已沒有批信局的服務了,我二嬸雖然落地生根馬來亞,還是心繫唐山唯有通過銀行的信匯,交寄給她的親人。  

今天來説,僑批信件,的確是一份難得的民間文遺產在我保存先父遺物中,包括部分批信,有着獨特的文化價值。雖然多數都是以匯款爲主,但是每封批信都承載着他對遙遠來源地的祖先,親人和族人的關照及情感,這是讓我珍視的家書。 

原稿:20070304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html 

增刪:202408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