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lan Gurdwara 原先被冠以Brick Kiln Road,中文釋為 “ 磚窯路 ”。
先來解釋 “ 磚窯 ”這個名詞,磚窯是生產以土坯燒製成陶磚的場地, 可説是工廠。 傳統的柴燒窯燒製陶磚,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製程中也產生大量的粉塵。在今天環保的意識下,這類磚窯在城市中已被停止操作了。
話説英殖民政府為道路命名,應該十分考究。然而,這條巷道,在可供我參考作爲根據的資料裏,都沒有留下任何 Brick Kiln / 磚窯記錄。倒是華人口中稱為 “ 風車路 ”的風車是存在的。記憶猶深60年代前,很多風車配件及機械零件商店都在這條街。
風車,為老檳城對汽車的別稱。在風車 ( 也即是汽車)還不普遍的年代。衆人見這新交通工具,因走得很快,有如「 風馳電掣」, 逐稱之「 風車 」;另一説,汽車 乃用來遊玩「 吃風 」的,故曰風車,亦有可能。
且說風車不僅為當年最有效的交通工具,而且社會上,也是富商巨賈,達官顯要安身立命的極品,若有Ahmad司機載送,頓然就晉入所謂「 風車階級 」了。
在戀愛戰場中,古之謂「 捷足先登 」,若被佳人改爲「 捷車先登 」,勝負立見。哈哈哈。
言歸正題,50-60年代,歐洲如英國, 法國, 德國等國,與美國引領新型汽車, 比如Mini Mania, Peugeot, Mercedes,Jeep 等等汽車進入馬來亞,經營汽車零件與配件的商店如雨後春筍。
在港仔墘 / Prangin Road & Maxwell Road,沓田仔 / Carnarvon Street, Chulia Street / 牛干冬與大門樓, Bridge Street / 過港仔,越開越多。
爾後,尤其在 Brick Kiln Road開業的,繁盛得很快很多。有不少在原地營業的商店,也遷移過來緊凑市場。於是老檳城,口頭上把 Brick Kiln Road 叫成 “ 風車路 ”, 實際上也即是 “ 汽車路 ”。
由於時過境遷,不少與風車相關的商店,已迷失在風車路的歷史歲月裏了。我僅能附貼幾個在廣告冊子看到的商店寶號:如風車路門牌150及152號的光明汽車商, 協裕公司,峇細摩多, 源金光。
今天Brick Kiln Road,應錫克廟 (註 1 )更名為 Jalan Gurdwara。
(註 1 )錫克廟 :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2/11/wadda-gurdwara-sahib.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