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是金融的泉源,国家人民经济的繁荣衰退,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独立前,槟城是英国的殖民地,一切经济活动当然依其宗主国为依归,英人资本的银行, 自然执着银行界的牛耳。
在土库街(Beach Street 今之Lebuh Pantai)有西方风味雄伟美丽的圆柱形结构门面建筑物的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 后改称为Standard Chartered Bank,第一家在槟城开业银行)。
高大建筑物的上海汇丰银行(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和有利银行 (Mercantile Bank前名为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其后已吞并入上海汇丰银行)。
另一家在义兴街(Church Street)的东方银行,忘了英文名称,道似Oriental Bank。这家银行的兴衰,有待查究。
除了上海汇丰银行总行设在香港,其余3家总行均设在伦敦。
总行设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荷兰银行Algemene Bank Nederland(ABN)也在土库街建了拥有西方文化典型的银行大厦,银行业务迁出后,堂皇的建筑物曾修复成为华丽的咖啡座,今改成为艺术文化展览中心。
印度人也开设了三家提供个人与商家金融服务的银行, 在土库街有印度银行(Indian Bank), 两家在火车头街(China Street Ghaut)为印侨银行(Indian Overseas Bank) 和联商银行(United Commerce Bank) 。
银行控制权的转手也很戏剧化,由当初的(United Commerce Bank) 加入(Bank of Commerce, BOC)至土著联商银行Bumiputra-Commerce Bank Berhad (BCB). 再合并成今日的联昌银行(CIMB Bank)。
印资的银行结果一间间,在政府调整银行业金融机构政策的冲激下,全被吞并本地化了。
华资的银行当年也有三家, 数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 华侨银行(Oversea Chinese Bank)和万兴利银行(Ban Hin Lee Bank),行址全集中在土库街(Beach Street)。
二战前中国银行在槟城已经承办侨货,侨汇营业务, 1959年中国银行因法令的限制而结业关闭, 2000年政府修改银行法令, 2001年中国银行终于在吉隆坡重新恢复营业, 但至今还没有在槟城开设分行。
而总行设在新加坡的华侨银行幸免还能在本地站稳一席地位。唯一是槟城本土的万兴利银行则被吞并入南方银行(Southern Bank) 至Bumiputra-Commerce Bank Bhd) ,终成为联昌银行( CIMB Bank)的一份子。
承如郑丁贤君在星洲日報文献中述到合众银行的辗转曲折路,且看今天其他华资银行, 几轮银行的合并行动后, 华资的华联银行(Overseas Union Bank),利华银行(Lee Wah Bank), 崇桥银行(Chung Khiaw Bank), 福华银行(Hock Hua Bank), 马法银行(Multi-Purpose Bank Berhad), 丰隆银行(Hong Leong Bank)、华达银行和沙巴银行(Sabah Bank Berhad)等就并入其它主导银行如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 Malaysia), 安联银行(Alliance Bank), 成为银行业的一个历史。
如今Tan Sri郑鸿标一手创立的本土大众银行(Public Bank Berhad), 未来它将走向何方, 我们拭目以待。
下文转载自2007.03.10星洲日報/夜雨晨風‧作者:鄭丁賢:
一家銀行的輾轉曲折路
updated:2007-03-10 20:13:15 MYT
小時候,我的父親為我開了一個銀行戶頭。銀行贈送了一個牛車造型的撲滿,我記得,上面寫了4個中文字──合眾銀行。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一家華資銀行,由已故張明添和一群華裔橡膠商人所創辦。
進入社會後,公司要我在合眾銀行開一個新戶頭,這時,合眾銀行已經不是華資銀行,存折和支票上,只寫著UMBC。合眾銀行的控制權,從張明添家族落入前財長達因之手;達因再轉賣給森那美集團。
森那撤出金融界時,轉賣給紅極一時的阿都拉昔;阿都拉昔淡出後,賣給砂拉越泰益家族的第一銀行集團。前天,這家銀行有了新主人,就是公積金局。
這麼多年來,從UMBC到Sime Bank,然後是RHB,今後會不會改稱EPF Bank?這家銀行一再轉手,不僅記錄了它精采的際遇,從中也可看出國內金融界的變遷,也多少象徵經濟力量的變化。
60年代到70年代,華資銀行當令,多數銀行是華資控制,象徵華裔是經濟力量的中樞。80年代開始,華資銀行逐一轉手,合眾銀行也是其中之一。
這代表著新經濟政策實施之後,經濟力量逐漸轉移。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土著企業家崛起,財富暴增。他們大肆收購,只要金錢可以買到的東西,絕不手軟。許多企業,包括銀行都落入土著大亨手中。
1997/98金融風暴,以及接下來的政治風暴,造成一些土著企業家慘遭洗刷,身家大幅度縮水,能夠變賣的資產,逐一出清。
2000年代,金融法令修改,加上資本更加龐大和密集,銀行朝向集團化發展。過去的個人、家族和族群色彩,也宣告走入歷史。
一家銀行的輾轉歷程,也是國家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不禁懷念那個寫著“合眾銀行”的牛車撲滿。
updated:2007-03-10 20:13:15 MYT
小時候,我的父親為我開了一個銀行戶頭。銀行贈送了一個牛車造型的撲滿,我記得,上面寫了4個中文字──合眾銀行。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一家華資銀行,由已故張明添和一群華裔橡膠商人所創辦。
進入社會後,公司要我在合眾銀行開一個新戶頭,這時,合眾銀行已經不是華資銀行,存折和支票上,只寫著UMBC。合眾銀行的控制權,從張明添家族落入前財長達因之手;達因再轉賣給森那美集團。
森那撤出金融界時,轉賣給紅極一時的阿都拉昔;阿都拉昔淡出後,賣給砂拉越泰益家族的第一銀行集團。前天,這家銀行有了新主人,就是公積金局。
這麼多年來,從UMBC到Sime Bank,然後是RHB,今後會不會改稱EPF Bank?這家銀行一再轉手,不僅記錄了它精采的際遇,從中也可看出國內金融界的變遷,也多少象徵經濟力量的變化。
60年代到70年代,華資銀行當令,多數銀行是華資控制,象徵華裔是經濟力量的中樞。80年代開始,華資銀行逐一轉手,合眾銀行也是其中之一。
這代表著新經濟政策實施之後,經濟力量逐漸轉移。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土著企業家崛起,財富暴增。他們大肆收購,只要金錢可以買到的東西,絕不手軟。許多企業,包括銀行都落入土著大亨手中。
1997/98金融風暴,以及接下來的政治風暴,造成一些土著企業家慘遭洗刷,身家大幅度縮水,能夠變賣的資產,逐一出清。
2000年代,金融法令修改,加上資本更加龐大和密集,銀行朝向集團化發展。過去的個人、家族和族群色彩,也宣告走入歷史。
一家銀行的輾轉歷程,也是國家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不禁懷念那個寫著“合眾銀行”的牛車撲滿。
(星洲日報/夜雨晨風‧作者:鄭丁賢‧2007.03.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