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同學退休後, 到剛開放的中國任教。去年,七十嵗時才全面辭去所有職位,囘來馬來亞,真正享受退休生活。 他漫步在梹城街道小巷中,突然看到一個門匾以中文寫着【清真寺】的回教堂,深有感觸地說:“梹城真是變了樣,台山衛生所變成旅店,麗澤社變成養老院,客屬公會變成學院。”
其實,梹城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一直在轉變中。讀依藤(已故汪開競老師)的【彼南劫灰錄】(註1),讓我們領略到,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五年九月,梹城淪陷後,梹島變了樣。 人民在日本皇軍管治下的三年八個月,過着與現在不一樣的生活。
關於老梹城的歷史, 一九六零年,汪老師以陶然筆名,為光華日報創刊五十週年出版之 【 金禧紀念增刊 】 ,撰寫一篇具有研究與參考價值的【 一九一零年至一九六零年 - 這個半世紀 】梹城人的思潮和社會的轉變文獻。
爲了保存這份史料,我抄寫全篇文章儲存在電腦硬碟裏,在此分兩段貼出來與大家共享。 不過,若有接到版權利益損害的通知,我當即刪除。
一張照片的啓示
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檳城風光】畫冊( 英文版 )裏, 有一幅當時梹榔律的照片。拍照的人,大概是從現在的奧迪安戲院前的交通圈地方,正對着梹榔律中段拍過去的。這幅照片若同現在的梹榔律來比較一下,一定會使人發生極大興趣。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輛古色古香的有缐電車,正向着新街那方向駛去;路上觸目所見,都是一輛一輛的人力車 - 俗稱東洋車,我注意到在小小一角,共有七輛人力車停着。靠右是一間藥房,長方形的招牌上寫着【澤明藥房】,而今這藥房早已換了主人。可怪的是在這樣熱閙的街道上竟看不到一輛汽車,行人更少,遠望去沒有一間堂皇瑰麗的建築物;同現在的梹榔律晝夜汽車如鯽,到處高樓大夏的景像, 真不可以同日而語了。
這一張照片, 我想不妨可以當作五十年來梹城社會轉變的啓示。照片是在一九三二年拍攝的。還不滿五十年, 但一九三二年以前的二十年,就梹城社會的内部與外貌看,並不曾有過什麽激烈的改變。只有在戰後二十年中間,我們才感覺到梹城社會的動蕩,正在飛速地向每一個市民身上衝擊着。
梹城的歷史,大體上都承認應該從英人萊特登陸梹城的時候説起。萊特在一七八六年正式佔領梹城,這是梹城有文字歷史的開始。假定我們要寫梹城五十年來的社會動態, 那麽距離萊特佔領本島的時期就差了一百二十年! 一百二十年不是一個小數目, 而且梹城之所以有今天的繁榮, 仍不能歸功於當初斬荊棘,開炎荒的先賢們。不過歷史是進步的,百多年前人們決不會夢想到他們的努力,到今天究竟開出了什麽花葩來。因此,五十年前人們的思想和現在人的思想, 在本質上自然有個很大的歧異。
這歧異更隨世界政治局勢之發展而加速其程度。必須指出的一個事實是:這五十年的初期歐洲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法國比利時等處所爆出來的火花,正逐漸地緩慢地影響到這個所謂東方花園的美麗小島來。於是有一天早上梹城市民在酣睡中突然為轟隆大炮聲所驚醒, 他們睜着惺忪的睡眼趕到闗仔角去。那裏,他們發現了一幕海水,人頭,與炮彈火花交織成的奇觀, 原來是一艘德國輕巡洋艦【奄頓】偷進了梹城海港,在一連幾聲大炮中打沉了一隻俄國巡洋艦,一隻法國掃雷脡;德國巡洋艦再發一彈打到新邦安拔去, 目的想轟掉英國人設在那裏的汽油庫。這粒炮彈并未爆炸, 現在據説已安穩地陳列在吉隆坡的博物院裏。
梹城的市民馬上轟動了,他們開始以驚奇的眼光注視着世界那一邊所發生的事實, 而這正是我們要了解梹城五十年來社會動態的一個最好開頭。 東方花園裏的人民似乎也是名副其實的,他們只曉得陶醉於山明水秀中, 他們盡情享受着大自然所賦予梹城的泉林之美, 他們也從不忘記爲自己的福利而在算盤上動腦筋, 但他們卻絕未注意到歐洲的火花, 竟會燎原到這個蕞爾小城來。所以這幾聲炮彈, 的確震醒了許多人民, 而梹城社會, 也在炮彈與海水的激盪聲中緩緩向新的道途前進。
於是便翻開了梹城歷史新的一頁。東方花園以前是從不參加世界政治舞台的, 英國的統治階層也不許在美麗的園地上, 撒下政治的種子。他們老早就對島上的子民做過一番深切的觀察, 而其對華人的觀察,更是深入酷烈。第一登陸梹城的萊特曾經這樣説過:
華人最堪重視,男女老幼約計三千人,凡木匠, 泥水匠,鐵匠皆屬之:或營商業,或充店夥, 或爲農夫,常僱小艇,運送冒險牟利之徒於附近各地。因華人以興利, 可不費金錢, 不勞政府,而能成功,故得其來,頗足自喜。。。。。。華人牟利不倦,既得之, 則與歐人相若,但知恣其耳目口腹之慾。。。。稍有積蓄,即娶婦成室,度其單純不變之家庭生活,至於終老。。。華人嗜賭,無約束。。。以此敗家亡身者,蓋比比焉。 ------- 檳榔嶼開闢史
像上述的批評,似乎把華人寫得很壊,但萊氏明明説【華人最堪重視。】 他並不否認梹城的開闢, 華人之功居多。 其實萊特所寫華人的弱點,站在英人的立場來説,倒是求之不得的。 【牟利不倦,度其單純不變之家庭生活。。。 嗜賭。。。】,這些,都可以保證華人不會在東方花園灑上政治的【毒汁】。 所以自從萊特宣佈梹城為自由港後,遠近人士麕集,卻不曾在萊氏與吉打蘇丹糾纏不清的交涉中---甚至動起武來---搗過他的蛋。
三件大事發生的影響
從第一次大戰後到現在。期間剛剛差不多五十年。 這五十年中并不像以前那樣平靜無事; 至少在表面上, 梹城正起着某種的轉變。 我們可以指出有三件大事曾在這個小島上發生: 其一是一九二六間的不景氣 - - 那本是隨着世界不景氣而影響到本地得; 另一就是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而使整個馬來亞的河山變色。- - 自然,倘我們要算上第三件大事, 那麽一九五七年馬來亞正式獨立,或可當作梹城自有歷史以來一件最能聳人耳目的事件。
這三件事對於梹城的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麽作用呢? 我們先看第一件。從一九二六年起, 德國的通貨膨脹震動了紐約的華爾街, 世界經濟的不景氣,恰像脫了韁的馬, 一發而不可收拾。 我們的梹城雖説僅僅一個小島而已, 竟也不能夠擺脫這個漩渦。 首先是樹膠與錫價的狂跌, 根據當時記載, 一度自世界第一次大戰後略呈繁榮的膠價,從每擔七十多元暴跌到三塊多, 樹膠園主固然弄得焦頭爛額, 做樹膠買賣的更是朝不保夕, 一連倒掉了許多閒。 許多園主悵望着一大片廣漠的園林, 而不知如何是好。許多膠園換了主子, 但也無濟於事。 梹城的人民突然感覺到通貨【縮緊】起來。 商店倒閉,或是裁員減薪; 政府機關公務員也得調整待遇。 以學校言,華校首當其衝,教員薪水一減再減。 但由於購買力弱,物價也跌得慘。 例如雞四隻只售一元, 雙桃牌香烟一包三占, 米一干冬兩角; 鷄蛋十粒一角半; 冰球一個值售半分; 甚至政府還發出半占和四分之一占的銅元來配合通貨縮緊的需要。 好多間住家屋子空着沒人要。在一九二五年間一幢新造的二層樓, 租金高至每月六十元。 到一九二八年竟減至二十元。房東不願減租也得減。 因爲房客租不起, 勢必被逼遷出; 而他們卻隨時可以租到更便宜的房子。 那時候, 房東只希望有人租他們的房子住, 已經心滿意足了, 至於房租拖欠兩三個月, 反滿不在乎。
在通貨縮緊的壓力下, 梹城一切發展都暫時停頓了。 商店老闆嘆息着沒有生意做; 他們的店裏堆滿了各色貨物而賣不出; 老闆的心理只想有錢, 有現款,他們希望貨物越早出清越好, 然而人民買不起。 於是收盤承頂的廣告在報上觸目皆是, 除了幾間資本雄厚以及歷史悠久的大商店外, 所有我們現在在街上所看到的招牌, 都不是三十年前的老東家。 這真是一個做生意的黑暗時期。 梹城的出入口貿易一落千丈, 它雖然被當做一個自由港 ( 除烟酒兩項抽稅外 ),而究其實,也的確沒有什麽生意好做了。 至於梹城的工廠, 本來規模極小,再碰到不景氣的打擊, 倒閉是意中事。 跟着而來的就是失業問題,大家都爲【吃飯】而心焦。在不景氣期内,貧富之間的差別並不十分顯著, 窮人靠兩條腿走路, 富人也不過坐坐人力車; 而人力車資很便宜, 比現在的巴士車費還低。 梹城買得起汽車的沒有幾個人, 華人資本家甘願把鈔票存在銀行裏, 不願花幾百塊錢買一輛小汽車。 所以坐得起汽車的都是一些身為殖民地主人的碧眼兒; 全市汽車, 最多只有兩三百輛罷了。
人口增加與娛樂轉向
在另一方面, 梹城人口正在逐漸地增加。一八一八年的梹城人口僅有三萬五千人, 一八六O年亦不過五萬九千餘, 但到一九二一年梹城與威省合計就驟增至三十萬, 到一九三八年 - - 二次世界大戰前一年, 僅僅梹島一地人口已達二十三萬六千多人。從這個事實中可知道梹城雖受不景氣侵襲, 人口并不因此而減少。 其中一個原因, 可能與華人移民有關。據我們所知,從一九二八年起到一九三八年止, 這十年中由於中國政局不安定, 有大批知識份子南渡到馬來亞來; 星加坡吸收其中大部分, 小部分便到了梹城。 他們在梹城安頓下來, 從此以梹城爲家, 娶妻生子,無形中替梹城添加了不少人丁。 此外,爲了不景氣, 許多住在農村過活的鄉下佬紛紛擠到大城市來謀生, 這又是使梹城人口增加的一個原因。人口增加的意義是地方負擔加重, 但一方面也使地方平添了無限熱鬧。 會動腦筋的人於是想出了一些新花樣, 他們創辦類似上海大世界小世界等等的游藝場, 這便是梹城大觀園春滿園以及後起之秀的新世界的由來。 有了游藝場, 戲院也不落人後,娛樂商興建了好幾間新穎的電影院, 而且在一九三二年第一次將有聲電影介紹到梹城, 使梹城影迷一新耳目。- - 與此相反的卻是粵劇的沒落; 從四五十年前大戲院演出的場面降而至於在游藝場裏討生活, 而那兩間位在新街專演粵劇的戲院, 也不得不改弦換轍, 一間改爲電影院 - 即現在的中山戲院 -- 另一間爽性拆掉, 改造成為現在的生活公市了。
梹城人民也從此轉變了他們的娛樂方向。 以前談到娛樂, 不是遊山, 就是玩水。梹城本來到處都是勝景, 升旗山, 極樂寺, 丹絨武雅等地成爲為市民公餘消遣的必到之地; 但現在他們的興趣轉變了, 他們寧願將他們的金錢消耗於游藝場, 消耗於電影院, 更甚的自從跳舞廳崛起, 年青伙子懂得了如何消磨夜生活。 東方花園的秀色忽然讓這些火辣辣的氣氛掩蓋了, 然這也足以説明梹城爲何逐漸走向商品化的一個主要因素。
新興的娛樂在某種意義上説是比較進步的, 因爲它代替了一些更加下流, 更加富有毒素的嗜好。 在四五十年前,當地政府還不曾公開禁娼, 任何人可以公然設立妓舘,而不會招致警伯的干涉。 有一條現在已經成爲熱鬧的商業街道, 據説在四五十年前都是娼寮, 而爲文化界所望之卻步的。 後來政府宣佈禁娼, 於是這些妓舘都轉到地下去, 至今地下流鶯仍到處亂飛,不能絕跡。 禁娼這一設施是好的, 但政府只注意了治標而忽略了治本的工作。 女人們到走投無路的時候, 她們縂會想到這條路上來。 一方面,大都市是雖有其莊嚴的寳相, 依然免不了各種病態。 而沒有受過教育的女性, 認爲暫時的享受要比刻苦勞作舒服得多, 她們雖明知當妓女是一種醜業, 可也沒法克服心理上的矛盾。
與開妓舘并行的還有鴉片公賣。因爲這是政府的一項重要稅收。差不多當時政府的主要開支, 都賴烟酒兩項稅收來支持的。 不過因了鴉片公賣, 無形中造成了大批阿芙蓉同志; 到戰後政府始宣佈禁售鴉片,這些阿芙蓉同志失去了廉價鴉片的供給, 不免頹然若喪, 他們的窘迫之狀, 的確也可以意料得到。 雖然鴉片也同娼妓一樣, 可以從黑市場裏買到, 但除了富人,窮苦人士要想像戰前一樣終日吞雲吐霧,可沒有這麽容易了。
新面貌下的新文化
不管怎樣,妓舘, 鴉片公賣,電影院, 游藝場以及跳舞場等, 都算是大都市中不可或缺的點綴,它們替飽受不景氣侵襲的東方花園帶來了繁榮, 跟着人口的緩緩增加,梹城顯露出了它的新面貌。 光明的一面指出梹城還是一個值得令人留戀的地方。 其中最值得人注意的是教育事業的發達。 單就華校而論, 短短五十年中, 從最初的萌芽時期逐漸成長, 由小學而初中而高中,規模已具。 其中歷史最悠久的首推中華學校(成立於公元一九零四年), 而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應推鍾靈中學(小學創於一九一七年,至二十三年增辦初中, 又十年增辦高中)。 女子教育也很發達, 今日梹華女中的前身福建女學,亦有四十年歷史。 一九二九年全梹(包括威省)華校僅有八十九間, 學生數目七千餘名, 到一九三八年學校數目已增加到一百十三閒, 學生數目幾乎增加了一倍。 梹城擁有馬來亞歷史最悠久的英校 - 大英義學, 至今已慶祝過一百四十四週年。 巫文小學一向都是實行免費教育。 文化事業的發達也擴展到報紙去。 光華日報創刊於一九一零年, 至今剛剛五十年。 華文報中, 有這樣悠長歷史的, 在東南亞還是第一家。 五十年中, 光華日報也曾屢經艱險, 歷盡滄桑, 才有此一日, 并非容易。 比它更早的梹城新報, 和它同時期的南洋時報,電訊新聞等,早已先後停版。(較後的尚有現代日報和星梹日報, 前者亦已停刊。) 看一部光華日報的發展史, 就不啻等於梹城社會五十年來的進步史 - - 豪無疑問, 這只是一種曲綫的進步而已。因爲我們單從外貌看,并不能夠真正了解梹城在過去五十年中, 到底有了一些什麽顯著的轉變。
而這個轉變同華人竟有着不能分離的關係。 我們雖承認梹城是一個各民族聚居的城市, 原則上它應該是國際化的, 但華人佔了人口的最大部分, 這事實也不容否認。 我們的祖先在百多年前已爲我們打好生活方式的基礎, 尤其因從前的政府根本未嘗在民間灌輸所謂馬來亞化的意識和思想, 於是中國的一舉一動, 便無形中影響到海外的許多城市。 自從一九二九年以後, 中國政治的演變在在都使海外華人注目。 梹城雖被稱爲古老保守的孤島, 卻不能避免此一浪潮。 在這個時期, 梹城社會是相當活躍的, 政治力量的衝擊固然使它震蕩, 而風氣的轉變更逐漸將這個古老的城市推向前去。 首先是女性的覺醒。 許多年輕女性都勇敢地將三千煩惱絲付之井州一翦, 表示了意志的堅決 - - 自然也有若干可笑的例外 - - 其次是社會事業的蓬勃, 許多富有意義的社團紛紛成立, 它們在當地政府的法律保護下確實為梹城注入了新的血液。 新的人生觀樹立了起來, 它代替了舊時白領階級的生活觀念。 然而這一方面的發展仍舊是緩慢的。 在梹城, 保守的力量遠較進步的力量大, 受舊觀念舊傳統支配的人們, 一提到生活方式的改變避之唯恐不及; 還有一些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是無法改變的。他們可能是梹城最可憐的人,能力弱,知識差,而一般人也似乎把他們忘記了。 他們過的幾乎類似原始時代的生活, 長年住在只看到椰子或樹膠的山區, 沒有希望, 沒有目的, 過了一天是一天。這些人對於梹城社會的貢獻微乎其微, 但他們卻的確值得人同情。 他們每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梹城外貌的改變, 然而他們不明白其中道理。 熱帶的氣候窒息了他們的思想, 直到日本軍閥發動侵華, 此間華人社會開始作獅子吼的時候,他們還是漠然無動於中。
思想經歷着新的考驗
詩人曾經贊賞過東方花園的肅穆和幽靜。 郁達夫來東方花園走馬看花了一遍, 就發出【三宿梹城戀有餘】的嘆聲來。 倘使梹城能夠永遠成爲肅穆和幽靜的世外桃源, 那就無話可説。 然而它明明不能和活着的人分開關係的, 它不能離開人而孤立着。 而現在,世界風雲一天天緊張了,
從【奄頓】號發出來的炮彈聲,再一次在三十年後的人們腦海中迴旋。 梹榔律一間古舊的大廈被拆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新式鋼骨水泥的四層大廈,作爲梹城警察總部。 這幢巨大建築物的建立,象徵着梹城已脫掉了它的舊衣服,而必須面對世界新潮流的意義。
不幸新潮流替梹城帶來了新的面貌, 也替梹城帶來了新的災禍。 德國希特勒在歐洲發動了史無前例的侵略戰, 東方的大和民族除去已經倂吞了半個中國外, 還虎視眈眈覦覦着東南亞。 英國一方面在歐洲和希特勒作殊死戰, 一方面還得提防着東方的强盜。 她的處境之苦, 可以想見。馬來亞在一漩渦中并不能置身事外, 梹城於是而更加嗅到了火藥的氣味。 大批軍隊調到東方花園來駐守了 (鍾靈中學校舍曾被徵用為軍隊宿舍), 街道上坦克車隆隆駛過,防空部隊也成立了, 家家門口築起防空壕來。中英文報紙上天天登載着日本準備南進的動態。 梹城不僅在外貌起了變化, 内部也作劇烈的動蕩。 人們更加認識了生活與政治不可分離的關係,他們對遠在數千里外的日本帝國, 已不再存在什麽幻想。- - 這幻想, 在當初日本發動九一八戰爭時,曾經普遍地存在於馬來亞人士的腦海中 - - 但他們似乎對英國十分信任; 看看從倫敦運來的坦克車以及在街上耀武揚威的澳洲兵,誰也覺得很放心, 政府方面,已把日本當作一個公開的假想敵; 華人則幹抗日的工作愈加起勁, 數以千萬計的金錢紛紛飛向重慶去, 梹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抗日】的氣氛, 就是一個毫無知識,毫不關心時事的老婆子, 也懂得【日本】兩個字對她的意義。 梹城在這時候的發展其實是非常奇妙的; 要說這不是進步嗎, 然而人們的思想正在經過一種考驗,他們格外接近了世界政治的邊緣; 人們的生活似乎比過去任何時期緊張得多了。 英國人是講究現實的民族,他們頗能利用當時的民氣而加以發揚, 使某一些人看了莫名其妙。 - - 但是, 要説這是一種進步嗎? 明明許多人仍舊抱着得過且過的態度。也許他們安逸慣了, 對迎面衝來的一股力量只有逆來順受。 而且 - - 誰會想到東方的矮子竟來得這樣快呢? -- 所以不管用什麽角度看都好, 當梹城内部的矛盾正待逐一克服時, 日本卻突然在太平洋發動了侵略戰。 - - 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發動戰爭之日起, 不到兩星期, 梹城就竪起了太陽的旗幟,【彼南】時代出現了, 來勢之快,使蒙在鼓裏的市民瞠目結舌, 還以爲這是一場夢呢。
- 未完待續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