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9, 2019

潮州工夫茶杯 - 白玉令


 “ 小,淺,薄,白 ” - 企口白玉令杯

談到喝茶,我之前已講過潮州紅土罐 - 朱泥壺1)  在整個夫茶冲泡和品飲過程中,茶杯起了重要作用。

冲泡工夫茶就像小時候玩 masak masak 一樣茶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 茶杯則要求小到一口水都裝不下

在種類繁多的茶杯中,潮州人均採用楓溪出品的這個標準茶杯 因器型既小又輕薄且色白如玉,故有 “白玉令”的雅稱, 也被稱爲“白令杯”“蛋殼杯”“白菓杯” 它也是薄胎瓷杯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種。

“ 小,淺,薄,白 ”四個單字的描述, 就括概了整個白玉令的特點。

- 口不外向,企口

一小 - 小巧玲瓏的白玉令杯,因其形狀而型名。 口不外向,俗稱企口杯; 撇口微外向, 稱反口杯。小杯容水量僅18 cc, 裝個70%,也就只約 13 cc。由於容量極少,一啜而盡。

  - 撇口微外向,反口杯

二淺 - 品質優異的名茶,具有獨特的濃郁茶味,一口氣就喝完杯中的茶,再以鼻子輕嗅淺腹空杯中的餘香, 當覺口鼻生香。

- 映着光,可以照見手指

三薄 - 以高嶺土,高溫度燒成的玉令杯,氣孔少,質地堅硬,胎薄精緻,幾乎是透明的。 濶,達到快速散熱作用,有利于乘熱飲用。

 - 色白如玉

四白 - 玉令杯色白如玉,更加白透,容易看出茶色變化,而且能夠襯托茶湯的顔色,令人在喝茶的時候也能賞心悅目。

好了,如此精緻的瓷器是怎樣製成的呢 ?

首先必須選擇耐火度高, 收縮率小的瓷土。如果原料耐火度不高, 收縮率大, 厚比毫米還要薄的白玉令茶杯,就容易在燒成過程中變形或燒塌。故此白玉令原料以潮州高嶺土為胎骨。

原料在拿來後,還必須嚴格漂洗精煉,把粗顆粒去掉,否則顆粒大小相差很大容易產生氣孔,以致減少白玉令的透明感。

製造白玉令最艱難細緻和最重要一環是修坯。 修坯一般要經過粗修, 細修 最後多得不可計數的精修成坯等過程, 才能將一,二毫米厚的粗坯, 修到蛋殼一樣的厚度。

白玉令是個略小過半個乒乓球的小碗型杯。 在現代科技的發展,傳統人力製程已被工業化的機器, 電動車碗機取代了。

可想以前在沒有精確的測厚量具和機器全靠手工精修時,泥坯是何等的松脆和嬌弱。 製杯工匠一般僅凴着熟練精湛的技巧和十分專注, 充沛的精力來判斷坯體的厚薄和均勻度,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創

 反口白玉令

白玉令以長石釉為面, 在燒成過程中,燒窯的火焰氣氛控制,釉層的厚薄,引起坯體在高溫中軟化收縮, 形成碗杯的變化,這一切都需要有高超的技巧 否則一個失誤的掌控溫度, 都會導致前功盡棄的後果。

雖然在杯的描述上有些誇張,但是在潮州工夫茶的冲泡和品茗過程中,既能發揮茶之色香味的實用功能,又有收藏價值的白玉令,是任何一種造型茶杯所不能與之比擬的。

1)  潮州紅土罐 - 朱泥壺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6/12/blog-post_5.html 

Friday, August 16, 2019

雙溪檳榔山的石屋



首先要感謝江志成學長去年做東, 請我們這一大班登山友到雙溪檳榔山品嘗榴蓮 也讓我第一次見識這間建築奇跡。



但見園主住宅僅是遮風避雨的地方,根本不顧及空間設計和美觀。屋前一大片空地,是一座屋頂以鉛板搭建的涼棚, 為做生意之處。


屋主住處的材質構造不同于其他,是以人類最原始方法建造。墻壁大都用就地取材而來不很整齊的花崗岩石砌成

平面呈長方形的屋子,屬平砌式墻體, 今天看到的是石墻已用混凝土加固,而且外墻漆上淺藍色灰水,白色粉刷内墻


上端挂醒目橫匾寫着 “潁川”兩個字,裏面住着陳姓人家。



左邊的是主人家大廳,正中辟一道大門,右邊用洋灰墻連接,做為厨房。


廳内有兩支外貌和構造,堪稱是精砌的四方形長石柱,這與原有簡陋民居的建築格局, 顯得格格不入。猜想是後來增添為支撐石屋的柱子


側邊有木製樓梯通往閣樓的寢室。閣樓頂部開有天窗,厨房屋頂也鋪有透明硬質塑料板,讓陽光可以從窗外投入,因此屋内的光綫十分充足。


大門前一條依山勢鑿成的梯道石階,直通山下。



單獨觀看着面前石屋的門面, 好像藏有玄機!大門左右兩側與門上方,開了三道窗,形成一個“品”的字體。不知玄機何意?


兩個窗戶之上, 也各開一個四方形小窗。據説是原屋主鑿來防禦用的瞭望孔和槍,即有效的抵抗敵人的侵略。

可以推斷的,這間屋子早年不是建來做普通民宅。

這座石屋樓房建於何時和原主是誰  到底蘊藏着多少秘  


現居於石屋的女人家, 從老一輩人家口中所聽聞的傳説中,深信這裏曾經是秘密會社洪門會聚集議事的地方。大概就是所謂祈福保平安的心理安慰吧,也奉供了洪門五租的靈位。

值得一提的是,靈位墻後有一條地下通道,讓屋内人士在需要時利用通道逃出去。目前已經被封密了。

話説根據史記,南移檳榔嶼的客家人,最初落脚浮羅山背,後多數集中在雙溪檳榔, 從事石業建築爲主。極樂寺,千二層,升旗山, 姆加角燈塔等地的登山石級,甚至花崗岩石板馬路, 都是他們的力作。


再説十九世紀初期檳榔嶼原由洪門會分支出的黨會致公堂,初期的兩百多個堂友都是客家人。英名祠 (註1)内應該也有奉祀不少這些英雄好漢的靈位。

此外,石屋與馬來亞共產黨(馬共)也頗有淵源。英殖民時期,檳城馬共有支隊伍在浮羅山背活動。不時群聚在石屋,當遭遇軍警圍剿時,則從靈位墻後的地下通道逃脫至屋外。


姑且一説若與史實相符, 我們對上述史料來做個推究。

此處一帶頗爲荒涼,就有了優越的天然條件。 除了和政府當局保持距離外,在山上糧食蔬菜還可以自給自足,這裏正是適合客家石工築建的洪門會議事堂所。



但究竟此推斷是否可接受,還有待檳城文史考古學者的考究,才能證實。


Wednesday, August 7, 2019

爪夷 “雲屏世家” - 上集



前言: 按照逰太平山原定行程,大律師將做東請大家在爪夷吃潮州菜粿。 可惜臨時改變路綫直接到太平吃早餐。否則,我將帶領大家去參觀爪夷兩個有中西歷史淵源的文物:(一)英王喬治五世時期鑄造的嵌墻型郵筒1  (二)中國舊式古老大屋, “雲屏世家。現在我唯有將雲屏世家完整地用文字呈現出來。




位於檳屬威省南部的爪夷街中心, 有座潮僑古色古香的金祖紀公祠, “雲屏世家。 為北馬一座私人祠宇及族人共同住所。奉祀的是聞人紀合賀, 紀合敬, 紀合勝等君之祖先。

紀氏南移爪夷始祖為紀來發,原籍澄海縣浮墩鄉,浮隴鎮人。初抵檳城,從事苦力勞工。 畚鬥數年,稍有積資,墾殖蔗園,創設紀寳發公司。他不僅開荒劈野,並與商業同伴合力發展爪夷這片土地。

紀來發育有六男, 德泰,德貴,德攀,德高,德成,德龍 ;子孫滿堂,為爪夷埠一盛族。



雲屏世家” 這個大院,為全封密式的建築群。三面圍以高墻,有四個主要出入門口,分別是紀氏公祠” “平陽大門為正門,(目前兩側是早期租出去的一排臨街老店鋪); 院内東西左右兩道挂着 雲屏世家” 匾額的側門,是家人或是訪客進出的必經之處。後門則簡稱 平陽里



大宅門楣上挂着的這塊雲屏世家匾額, 是有段歷史故事。

雲屏世家
平安兩字無價寳
陽春一曲值千金

相傳三國時代的東吳孫權大帝,與尚書令(丞相之下的部長,職掌圖書,從事文書工作等)紀大亮,每在宴席中,總見其兒紀騭, 侍立在父後。 帝見憐之,逐賜雲母屏風, 既是隔着屏風的障礙,讓紀騭得以坐下來。

故此,紀氏後代子孫,以此爲榮,即稱本族為雲屏世家

即使遷移他鄉,在異地生活發展,在安居落戶之後,爲了能夠得到基業永固, 及尊祖敬宗之目的,他們都會創建屋宇與祠堂之舉。 大門上都要挂上一塊醒目的雲屏世家門額題匾, 如爪夷雲屏世家為例耳。






紀姓入潮始祖為紀恩,原籍江蘇省人。南宋咸淳七年 (公元1271年)赴潮州任通判, 兩年後, 升任三品中憲大夫, 後落戶揭陽縣。紀姓作爲一個迄今千年的姓氏,子孫遍及中國和海外。

這是合成照片,接連不完美,見諒。

因爲臨街的金祖紀公祠為家廟,所以按照中國廟堂的格局開了并立的三門,中間是一扇大門(門),兩旁各一扇小門。


紀姓在歷史上以平陽(今山西臨汾)為郡望。

在兩進一院的公祠門框上端,門楣寫着紀姓的郡望 “平陽兩個字, 直橫綫條邊框,給人一種樸素大方之感。


一對楹聯寫在左右上:
平陽
平地植干章 桂馥蘭芳 預卜他年發達
陽春歌一曲 音長節短 應教餘韻悠揚

相鄰的門上方有出弟” 入孝的橫匾,兩側都各附有一副對聯。

出弟
守東平王格言 不外為善兩字
尊司馬公家訓 只在積善一端


對聯蘊含着不少人生哲學,出弟以東漢劉蒼和北宋司馬光為榜樣,勸人效法先賢行善積德。

入孝對聯以清朝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要子孫存心忠厚為傳承家規,率真處事,簡單而真誠。

入孝
蹈德詠仁 傳家有道 惟忠厚
正身 處事無奇 但率真



據説爪夷紀氏多受英文教育,不受外人所同化,建築紀念先人祠堂, 誠屬可貴。

又聞紀氏全家日常會話大多用英語,但每年祭祖之一日, 必須講潮州話。


後半部内廷建築有大小排屋,院落多座,紀氏子孫等都曾在此居住。


紀氏歷代均爲人好善,樂於排難解紛,故得政府當局所器重, 多委爲太平局紳,及議員等職。

紀氏世家昔時以一門三鼎甲, 傳為佳話,即紀氏父子,祖孫榮任太平局紳及議員有數人, 亦可謂光榮矣!。

創始于一九二六年的崇光華文小學,也該歸功於紀氏家族。 紀德泰(來發長子),紀合錦太平局紳等人,都曾任該校董事多年, 捐巨資辦學,造福後代。

不容否認,雲屏世家為爪夷地方的發展貢獻, 有不可抹殺之史實。





1 爪夷喬治五世嵌墻型郵筒

2019年10月20日增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