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代表馬來族群的地道馬來餐,應該是 “ 椰漿飯 / Nasi Lemak ”! 印度淡米爾裔穆斯林烹飪的“ 扁擔飯 / Nasi Kandar ”, 則與 “ 椰漿飯 / Nasi Lemak ”,略有差异。
要吃“ 椰漿飯 / Nasi Lemak ”一點都不難,路邊擺攤或小販中心皆可買到。由香蕉葉包裹的椰漿飯,伴隨着一條小炸魚,或一小撮炸本地江魚仔( ikan bilis ),幾片切黃瓜( timun ), 半邊熟鷄蛋,及一小撮炸花生和舂爛的辣椒醬。
但是想嚐一嚐正宗馬來飯,檳島市區盡是嘛嘛 / Mamak經營的飲食檔和餐館。坐落在牛汝莪 / Gelugor 的 Restoran Minah 是我品嚐過,堪稱的正宗馬來飯,該餐廳從1955年開業至今, 由第四代孫子掌厨。
其實“ 椰漿飯 / Nasi Lemak ”只不過是馬來人的家常便飯,那隨我追憶到甘榜去吧!
童年,陪先母囘太平直弄 / Terong ( 註1 )外婆家小住時。那個年代,小鎮的幾家從事割橡膠工作的印度人, 全是信奉印度教。記得咖啡飲食店,也只有“ 椰漿飯 / Nasi Lemak ”, 還沒有嘛嘛 / Mamak“ 扁擔飯 / Nasi Kandar ”的美食。
外婆屋後就是馬來甘榜( kampung / 村莊),馬來人的日常主食都以米飯爲主,
我和表兄弟就經常,與屋後馬來族群混在一起,吃正宗馬來“ 椰漿飯 / Nasi Lemak ”。
傳統上,由於印尼爪哇人的遷移馬來亞,馬來餐可以清楚看到爪哇菜的酸甜苦辣的影響, 反映在飲食歷史上。
馬來餐的五個特點:(一)椰漿汁 ( santan ) 是主要成分之一,(二)富含藥草和香料,(三)通常是辣的,(四)肉類通常是用濃稠的肉汁燉的,常食的是鷄肉, 牛羊肉則視為上品(五)炸魚和海鮮通常用黃畺根粉末 ( tumis ) 調味。
正宗馬來飯的獨特性背後的秘密, 大部分調味品,應該説是自產自用的現成食材。 甘榜馬來屋周邊空地,通常會畜養鷄鴨和,種些美食香料和藥用植物, 比如香葉草( daun pandan ), 香茅,酸柑,黃薑,生薑,辣椒及葱蒜等等。以及椰樹,香蕉樹( 註2 )等本地水果。
甘榜飯的菜餚非常簡單,它的調味,以辣爲主。有魚,蝦,鷄肉,蔬菜瓜果,多至三味,少至一條鹹魚也無所謂。不過,加以酸柑汁或亞參汁,和峇拉煎 ( balacan ) 舂爛的辣椒,馬來俗稱 sambal,是必不可缺的蘸用品。
石舂臼 / Batu tumbuk
馬來厨房必備有一副石舂臼 ( 馬來人稱 Batu tumbuk )和研磨石 ( Batu giling )( 註3 ),這兩組工具是用以搗碎和研磨辣椒,青葱, 洋葱,大蒜和畺等等香料,被認爲可以為調味品, 釋放出香料獨特的風味和味道,據説,使用石舂臼和研磨石製作出來的 sambal belacan 或 sambal hae bee( dry shrimp )比今天的電動攪拌機製作的味道更好,不過應該説是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吧!
研磨石 / Batu giling
其實馬來人是喜歡用陶瓷餐具盛飯菜,偶爾也有用玻璃,鋁鐡之類的盛具。以一片香蕉葉代替盤碟盛飯進餐的方式,可以説是受到嘛嘛的影響,是學習自南印度人吃飯的習慣。筆者經營陶瓷業時期,就見證黑色綫條或黑色圖案的盤碟,大暢銷馬來人市場, 可惜陶瓷店這樣的好景已經遠去了。
香蕉花蕾 / banana bud
未成熟的水果,如波羅蜜( nangka ) , 黃梨( pineapple ),仍青澀的木瓜,還有香蕉花蕾( banana bud)等等,在咖喱中作爲蔬菜烹製以增强風味,是馬來創造性的菜餚。
老椰子裏面的一個圓球形白色果肉,通常都會用椰漿汁烹製。特別是煮竹筍( bamboo shoot )咖喱,椰漿放得多,增添奶香和濃稠度,這種咖喱味道濃香, 且溫和不辣。
圖片摘自網路 : 竹筍( bamboo shoot )咖喱
臭豆( buah petai )與 sambal hae bee( 蝦米 / dry shrimp )雜炒或生吃。 都是甘榜的地道馬來菜。
仍然記得中學的 60 年代,一包椰漿飯的分量比今日出售的要少的多, 但價格僅爲三,四角錢。今天配菜的範圍演變爲多樣化,不便宜了。
除了一般相當偏僻的甘榜外,部分馬來人,在 70 年代的新經濟政策實行後,遷移到城市。正統馬來食譜甚多,無法盡數。不容忽視的是,今天“ 椰漿飯 / Nasi Lemak ”菜色的烹飪特色,大多數都被印度裔穆斯林的“ 扁擔飯 / Nasi Kandar ” 風味取代了。
( 註1 ): 沒落的小鎮 - 直弄 ( Terong )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2/10/terong.html
( 註2 ):一個額外古早婦女如何燙衣服小插曲:懷想童年,經常到離外婆家後門最近的亞三爸 ( Pak Hassan / 是幫外婆看顧小膠園的工頭 / kepala ) 家, 去割幾片香蕉葉,作用不是拿來墊盛飯菜,而是給媽媽熱紅燙斗底面,在香蕉葉上燙一燙,燙衣時,推燙起來就順滑省力了。
( 註3 ): 60 - 80年代在經營厨房用具期間,每隔三兩月就從中國汕頭入口幾千副石舂臼( 口徑14.5 - 25 公分 )和研磨石( 10 - 18 英寸長 ),這種幾十年都用不壞的厨房工具,批發到全國馬來市場,流通的銷量更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