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1, 2012

簡彩生老師


簡彩生老師的軍人裝扮堅毅沉穩,眉宇間英氣逼人。

各華文報章北馬版近日都在大事報道紀念南僑機工的功勛。

然而,靈生似乎忘了一位還健在的無名英雄,他,就是我們最尊敬的簡彩生老師。

65初中67高中畢業生,每三,五年聚餐會,必定邀請簡老師參與,並安排專人接送, 給他精神上得到安慰。

話說當年,日軍登陸檳島,大檢舉時,中師生慘遭逮捕,酷刑致死傷無數。

我們的初中黃霜仁老師,與錢景澄老師合著的“效顰集”裡,有一篇記述過他被扣留在四坎店牢獄的那段血淚史。

老衲摘錄中國報對簡彩生老師留下光耀史實的專訪, 以表揚他那英勇無畏的精神。

黃埔老英雄

作為昔日中國革命、抗日的據點,黃埔軍校一度孕育了大批聲名顯赫的軍事政治人才。它也因而聞名于世,成為中國傑出軍事政治人物的搖籃、革命的火種,不論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都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06週年之際,我們探訪了曾經在中國就讀黃埔軍校,過后參與抗日戰爭的老軍人,從頭細說以前的點點滴滴,作為歷史的活證人。

以前精壯的熱血青年,如今已成了超過八旬的古稀老人,白頭老翁話當年,眼前浮起的昔日把生死置之身外,英姿煥發,一心抗日的大好青年,那種大而無畏的精神叫人好生欽佩!細嚼歷史,勾起原本已被埋葬的回憶,往事並不如煙,從這些活證人的口中還原歷史的真相。

投考黃埔軍校抗日。 簡彩生無限光榮

簡彩生,1924年出生于檳城,今年已經82歲了,曾經是黃埔軍校的一份子,對他是無上光榮,這份榮耀至今還未褪色,光環猶在。

他是黃埔軍校第四分校第17期第26總隊畢業,談起昔日往事,他記得,七七蘆溝橋事件是轉捩點,不但中國掀起一股抗日熱潮,連海外華僑也紛紛摩拳擦掌,同仇敵愾,一心想投奔祖國擊退日本。

當時我們都認為是國難當頭,人人有責任保護國家,所以才會響應投考黃埔軍校。

在那個時期,南洋的華僑仍視自己為中國人,中國為祖國,加上日軍的侵略行動激起人們的不滿,他們自動自發的組織了一些抗日活動。

盛載著相隔了一甲子歲月的回憶,白髮皓皓的他,架著一副金絲眼鏡,說起入讀黃埔軍校的種種經過,不勝唏噓,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感。

的確,在黃埔軍校接受 3年的陸軍訓練,是榮耀;能夠參與抗日戰爭,是他一生人最難忘的驕傲印記。

儘管晉入頤養天命之年,但精神矍爍的他還是汲汲營營,在檳城廣福官從事處理文書工作,自力更生。


憶起如何投考軍校的經過,他侃侃而談,記憶猶新,仿如昨日發生的事。

話說當年才17歲的他,有一天經過街道時,看到兩名年輕人在吵架,而當時一名過路人的吆喝聲驚醒了他,激起他投奔祖國的決心。

當時那名過路人喝道:自己人打自己人算什么,有本事打日本人去。猶如一棒打醒夢中人,適逢當時黃埔第四分校招考海外入伍生,他毫不猶豫的投考,最終成功被錄取。

錄取之后,他隨即與大隊在新加坡集合,乘渡輪至中國,途中取道越南西貢、河內,再沿著滇越鐵路抵達雲南省昆明,過后再沿著滇黔公路到貴州省貴陽,輾轉數百里路,最后才到目的地黔南獨山。

原本以為學校很大、建築十分輝煌,豈料到了貴州之后,只看到一大片竹林和幾處民宅,叫人好生失望。失望之餘,他們還要自己建築營房,一切由零開始。

他說,足足有 3個月的時間,他們砍伐竹林建校,胼手胝足建起宿舍、教室、飯廳、廚房、講台等等設備。

實際上,軍訓生活是苦不堪言的,在當時物資貧乏、兵慌馬亂的時代中,能夠填飽肚皮已不易,更何況是提供吃、住、穿呢?

吃飯時,我們分配到的菜是每人 4根豆芽,或是12粒豆豉,而糙米飯中摻雜了玻璃碎片、小石子、砂石更是司空見慣的事。

他回憶說,那時最容易買到鹽、辣椒粉等等,所以他們把這些調味料調均勻之后,拌著飯菜一塊吃,比較容易下咽。

至于睡覺方面,不但簡陋且急就章,他們只能以農家割稻之后餘下的稻草,舖滿睡床,作為塾底,取其保暖作用。

營房建設起來之后,受訓開始,他說,最初的軍事訓練是徒手教練,或是基本訓練,即新兵訓練。

顧名思義,徒手教練即是空手訓練,除了一般的閱兵步法,同時也教導一些軍事上的動作要求,譬如應該如何跪下、臥倒、爬行,和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

就在受訓的第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東南亞諸國被日本佔領,他不但與家人失去聯絡,每當想起家園和家人活在日治的陰影下,更心生憤慨,誓要掃平日本,不成功便成仁。

這種與家人斷絕音訊的日子,令他苦不堪言,尤勝于艱苦的軍事訓練。精神上的煎熬,已經遠遠的超過了肉體上的辛苦。即使在今日,回想起來,他仍覺得那段歲月最難捱。



課程文武俱全.分體能與思想訓練

據簡彩生的回憶,黃埔軍校的課程文武俱全,套他的說法是:文人的考場,武人的操場。

除了日間訓練之外,他們還有夜間訓練,每逢週二、五的晚上,用過了晚飯之后的 6時至 9時,學生們被喻令離開營房至外面的荒野郊外,接受對陌生環境的訓練。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漆漆夜晚中,他們要學習如何辨別方向、聯絡、通訊、放哨、警戒、如何趁夜突擊警戒線,以及潛入敵方陣營等等。

偽裝是一門重要的課程,主要是教導他們應該如何胥視當時的環境而改變,混淆敵方,保護自己。

除了體能上的訓練之外,他們還要進行思想訓練,以加強他們的政治思想。

所以教官在教導軍事、政治理論和知識的同時,也灌輸他們愛國思想,潛移默化他們敵愾同仇的心理。

另外,孫中山的思想精髓,如三民主義、國父遺教、建國方略、領袖言行等,他們更是要熟讀。

而教官們也講解和分析國際形勢、世界大戰史、中日抗戰的情況、敵情研究等等更是不可少。

還有,他們也要熟讀死背步兵操典的內容,不止是其各項操作條文,也要了解班、排、連在作戰時的戰斗原則。


3年下來,他說,到了最后,他們已是學無可學,甚至是麻木了,只想學以致用,早日上戰場與日軍一決生死。

蘇俄協助創校.熱血青年積極響應

1924
5月,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前蘇聯之稱)的協助下,在廣州黃埔開創陸軍軍官學校。

他決心設立一支理念相同的革命隊伍,旨在創造革命來挽救中國的危機

其實,這種決心,與孫中山當時的際遇有關,由于在革命運動的連番挫敗,讓他領悟到革命要成功,非得組建一支忠于革命的軍隊,才有成功的機會。

黃埔軍校就是在這種動機下孕育出來的。

為了建立革命軍,他決定仿效蘇俄紅軍建軍的經驗來辦校,並在1923年派遣蔣介石、張太雷等人前往蘇俄考察參觀,翌年124日下令籌建黃埔軍校。

這也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的大事。

同年28日起,軍校籌備委員會一共舉行了32次會議,以示鄭重其事,這些會議都是針對軍校的體制、規章制度作出了初步安排,並決定在全國19個省進行招生考試。

當招生消息出爐之后,各地的有志青年十分踴躍,但由于當時中國許多省區尚在軍閥統治之下,年輕人無法進行報名考試,因此只能委託各地黨組織及代表物色和介紹。

在大批熱血青年的報名下,人數一度高達1200餘人,超過計劃的 3倍。

當時的共產國際和蘇聯政府對黃埔軍校給予大力支持,早在1924年初,蘇聯政府曾派遣首個軍事顧問小組前來,同時還資助了大批武器和經費,過后,曾經再度派軍事顧問團來給予協助。

當時的孫中山十分重視軍校,親自兼任軍校總理,並任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軍校黨代表。

從黃埔建校到抗日戰爭結束(即1924年至1945年),黃埔軍校共栽培了19期學生,培育出無數生力軍。

著重戰鬥訓練.實戰演習攻守克敵

簡彩生說,新生訓練完成之后,進入第二階段的訓練,即學生訓練,內容也越來越艱巨,由最早的徒手訓練到講究實戰的持槍訓練。

實戰訓練讓他對槍械十分熟悉,而盲目訓練更是迄今難以忘記。

他解釋說,所謂的盲目訓練,學員們被訓練如何在黑暗之中拆卸和組裝所有種類的槍枝,這種訓練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他也被教導持槍的姿勢,不但要保持端莊,同時不可以出現偏、斜、搖、擺的現象。

他特別提到的是,這時期的訓練十分重視戰場上的作戰技巧、智慧和知識,當時的野外訓練統稱為戰斗教練。

在戰斗教練課程中,學員們不但學習基本的地形知識,同時也要掌握如何利用地形、地面事物來保護和防禦的本領。

接下來,他們還要懂得如何挖掘散兵坑,而散兵坑分有臥、跪和站立 3種,不同的坑,都應該具有可攻、守和防的用途。

他說,只有在了解戰場的地形和事物之后,才能夠靈活的應用地形之便來攻克敵人。
戰斗訓練課程,是每週一至週六,共6天的演習。

為了迫真起見,每一次的實戰演習,他們都必須全副武裝,即是每個人都必須攜帶配給的輕機關槍,或是七九步槍,同時還必須綁子彈帶、干糧袋、加重背包、水壺、步槍的刺刀。

當時為了加強體格的訓練,每個人的背包,必須另外加入石頭或是磚塊,至少要有10公斤重,這就是加重背包的由來。

收集情報打游擊戰。 突擊日軍搞破壞


1943年,3年的軍訓完成了,簡彩生被派往接受特務訓練,經過這種特種訓練后,我一個人就能夠和敵人作戰,當時的領導是戴笠(中國第一個特務頭子)。

據他透露,由于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有意在海外開辟新戰場,黃埔軍校這些受過訓練的海外華僑正好派上用場。

時的領導認為他們可以在后方組織抗日后援隊,擾亂敵人的陣線。

由于僑生熟悉海外各地的地理環境,同時也較為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從事間諜活動可以事半功倍。

基于此,他和數名同學不但參加刑警訓練,同時還派往四川重慶軍令部接受參謀班第七期受訓。

惟完成特務訓練后,卻不獲上頭派往進行特務行動,反而加入游擊隊。

原本我是被派往泰國的,但言語不通,加上人地生疏,所以才改派我前往廣東,我
在廣東待了將近 2年。從他今日的語氣聽來,無法派上用場,不是沒有遺憾的。

與他一起接受訓練的同學,大多被分派至滇緬(即現在的雲南和緬甸)或是滇泰(雲南與泰國)邊境,以深入敵人后方,從事間諜活動。

而他呢,則改派前往駐粵委會捌軍第一縱隊指揮部出任參謀。

在廣東時,我加入游擊隊,以深入敵人后方,收集和傳送情報。


他回憶說,當鑑定地點后,他們會事先做好聯絡工作,取得當地村民的合作,穿上他們的衣服,在村民的掩護下混入村莊,伺機收集情報。

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美軍派人加入游擊隊,與游擊隊一塊潛入后方。

他解釋說:當時美軍的主要目的,是偵查后方敵情和實地了解中國的游擊隊,包括我們如何突擊、組織和混入后方,因為這是中國能夠抗日 8年的關鍵。


他追述說,由于金髮碧目的外國人加入隊伍,很是顯眼,為了把危險減至最低,游擊隊改在夜晚行動,手中的機關槍上膛,一出現風吹草動,馬上掃射。

幸好過程有驚無險,他們成功逃過日軍耳目,完成任務。

當時肩負情報員重任的他,在收集和傳送情報方面,少不了一台無線電機,要如何隱藏這台電機,是他最感頭痛的地方。

他追述時透露,這台無線電台如打字機般大小,相當顯眼,如何不被敵軍發覺,很考功夫。

后來,他把無線電台裝入小木箱中,再深埋在荒野地底下,直至夜深人靜時才挖出來,以密碼方式傳送情報回總部。

冒著可能被揭發的危險,在無數個深夜,他在無人的荒野裡一次又一次把情報傳回總部。

除了收集情報,當時他還發動游擊戰。當探聽到日軍人力不足,或趁他們吃飯、休息時,就發動攻擊,攻其不備,從不正面開戰。

在展開突擊活動的同時,他也與盟軍飛機聯絡,提供目標,讓盟軍飛機可以描準日軍的軍事要塞炮轟。

這些抗日活動,直至日本投降后才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后,他原本計劃以歸國華僑身份申請回馬,卻巧遇昔日長官賞識,邀他前往湛江市(舊稱為廣州灣)的警察總局出任督察職位,一做就是好幾年。


1949年,中國風雲變色,國民黨和共產黨爆發內戰,他不得已回到檳城,此后在鍾靈中學教書,直至退休。

匆匆六十餘載過去,如今他已是一名行動顫巍巍的老人,但昔日的抗日舊事,仍讓他引以為傲。



號召抗日救國.組成華僑學生總隊

抗日戰爭爆發后不久,為了號召海外華僑抗日救國,中國駐外各大使館就所駐的地區和國家,在海外招考入伍生,組成華僑學生總隊。

當時的華僑學生總隊,也被稱為華僑學生大隊華僑入伍生團,是黃埔建校史上唯一的華僑軍團,正式名稱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第17期學生第26總隊

錄取者清一色都是海外僑生,包括馬來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婆羅洲、爪哇、菲律賓、蘇門答臘、非洲、古巴、加拿大、美國、香港、澳洲等國家及地區的年輕小伙子。

在當時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的號令下,這支僑生軍團由中央軍校第四分校負責組織和訓練,原本之前只有252名僑生,后來迅速擴充至1051人。

由于戰時局勢更迭,當時的第四分校由廣州三度遷移,本部最終設于貴州的三合和獨山縣,而由僑生組成的第26隊,就駐紮在距離獨山 5里路的五里橋。

當時正值抗戰最艱苦時期,各種設備和糧食皆不足,貴州更是十分貧乏之地。

他套用貴州的諺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言簡意賅的說明了貴州的貧瘠到了哪種境界。

初到貴地的僑生軍團,日子苦哈哈的,據他透露,除了趕搭營房、課室之外,他們的糧食也供應不足。

由于當時的交通運輸困難,所以他們被迫長途跋涉,步行至百里之外的囤米區摃運食米,以解決每日兩餐的問題。

為了節省米糧用量,他們在糙米之中滲以雜糧、番薯或是玉蜀黍一起吃,藉此讓米糧可以食用更長的時日。

追憶以前的受訓歲月,他說,日常的勞務,加上嚴格的軍事教育,非要有過人的意志力才能熬過這些考驗。

理論實踐並重.精通兵器殺敵技巧

黃埔軍校教導的課程可說包羅萬象,不但政治和軍事並重,同時也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

之前談到教導新兵的徒手教練以及第二階段的戰斗教練,在實戰技巧教導中,還包括了投擲手榴彈的訓練。

話說當時中國兵工廠所製造出來的手榴彈,都以有木柄的為主,若要將這種手榴彈投擲到敵方陣營,投擲的距離最少必須超出30公尺,才能保護自身的安全。

即使日后英國、美國、日本、德國和其他國家,把手榴彈改制成大小如拳頭、橢圓形狀的,但是爆炸力度一樣,同樣要投擲超過30公尺才算安全。

這種訓練不止是體力訓練的一種,同時也是了解兵器的使用,讓學生們能夠攜帶、保管、拆卸、裝置和使用。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劈利,這是軍校所有學生絕對不能豁免,必須具備的知識和訓練。

所謂的劈利,是在戰場沖鋒陷陣,與敵人作近距離肉搏戰時,以步槍裝上利刀的殺敵技巧。

在進行劈利訓練時,學生以木棍作為武器,頭戴防護罩,上半身穿上日本式的護身道具,互相對刺對方胸部,以爭取分數。

還有,為了進一步加強體能訓練,軍校學生還要學習其他器械體操,每日的早、午、晚都必須經過一番練習。

不過,由于抗戰艱難,物資原本就缺乏,所以這些器械僅能就地取材,簡單的制成單杠、雙杠和木馬等體操設備。

與此同時,軍校的學生也要知曉如何編制部隊。據了解,中國部隊的編制,以軍、師、旅、團、營、連為單位;抗戰后,取消了這個單位,僅分軍、師、團、營、連五級。

另外,所謂的總隊,即代表大隊代替了中隊代替了,而每個中隊之下原設有,現也改稱為區隊,而底下還有,每班人數連同正副班長共16人。

上述種種,都被安排在課程之中,嚴格的訓練,造就了革命軍的中堅力量。

往事歷歷在目.抗日生涯非人生活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親愛精神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這是黃埔軍校學生在校 3年,每天必唱的校歌。

儘管離校60餘年,但這首校歌相信縈繞在大多數黃埔軍人的心中,甚至還能琅琅上口。

對簡彩生來說,這么多年過去了,都不曾從記憶中抹去,校歌非常雄壯,令人熱血奔騰。

黃埔軍校校門外的一幅對聯,升官發財請往別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說明了黃埔學生大而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

據了解,當時的黃埔軍校有 9個分校,其中位于中國長洲島上的黃埔軍校,孫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訓,被書在大門東西的兩幅牆壁上。

本著革命救國的精神,在黃埔受過軍訓的,大都練就一副好膽識。

簡彩生就說,夜晚的實戰訓練,壯大他的膽子,參與抗日戰爭時,從不感畏懼。

由于受過完整且充足的軍事訓練,我不曾感到害怕,也不曾有過恐懼,我們都是經過良好籌劃后才行動的。他透露。

當然,熱血青年特有的膽識、勇氣,也讓他無懼。

不過,他也承認,戰場生涯不易過,以前人們用斯文來形容海軍,但陸軍則是滿身塵,可想而知,陸軍生涯是何等的風塵僕僕。他慨嘆說。

若真的要形容抗日生涯的話,他說可以用神仙、老虎、狗這句話來形容。

從軍時,我們有得吃有得用,同時還有無上的權威;而擁有武器的我們,在老百姓的眼中也實在夠凶;但我們的生活,卻過得比狗還不如,一天可能沒有一頓正餐好吃,所以我才說抗戰生涯是神、老虎和狗組合而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