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3, 2008

制饼迎春

现代孩子对春节, 没有一点过节的感觉,可是内人心里总是觉得春节比什么节都重要 。

开始为家人购买所需物品和制饼迎春, 最劳累伤神的还是制Kuih Kapit。

上个星期天开工啦! 内人和小姨几个大女人全部出齐,老男人跑不掉,被征召搬抬一切粗重工作。

制Kuih Kapit真一个繁琐的工作, 原料的制作虽靠所谓“祖传食谱”, 能否好吃, 完全取决于由感觉和经验搅拌出来的面糊。

填满了全部燃烧发热的木炭, 把印有图案的模具, 阵列在木炭炉上加热, 火侯要掌握得好, 热度大小适中。

第一任务, 将面糊倒入热腾腾的模具, 摆回木炭炉烘烤, 还得上下翻转烧烤, 以确保双面面糊熟均。

待面糊颜色变成金黄色, 即成薄薄饼干, 将之剥离模具;

在饼干还未冷却与乾硬之前, 迅速折叠成为一个小小风扇形的Kuih Kapit, 即大功告成。

做Kuih Kapit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 制作过程确实需要一些技巧,能力和耐力。

全靠人力分工协作, 围绕在火炉边, 热得整个人汗流浃背, 身热脸红, 更是一个易于烫伤的高风险工作。

不过能搞出过年的气氛, 大家嘻嘻哈哈在一起, 劳苦中找出了快乐。

贴照宣言: 女人说,未施粉脂,满面污垢, 羞于见人嘛。



















Sunday, January 13, 2008

布章谷考古博物馆












马来西亚确实有很多被人遗忘或遗弃的历史档案 。

如十五世纪初马六甲皇朝的Hang Tuah, Hang Jebat等著名武士被删除记载在国家历史 。

马六甲皇朝的兴起, 也建立了回教王国。

然而北马的历史更悠久, 早在六世纪就出现过狼牙修古国 。

在吉打,双溪大年附近小镇,马莫(Merbok )森林的布章谷,不止有旧吉打皇朝的遗迹, 也是马来亚佛教的发源地。

布章谷的佛塔出现说明了旧吉打曾受过印度兴都教和佛教的影响。

我心中也有一个很大的疑问, 在深山丛林挖掘到大量的印度兴都神教和佛教文物时, 极端回教宗教局可曾有过“非我教类, 当既毁之”的表态。

更难得的是, 吉打州政府还在旧址建立了“布章谷考古博物馆Archaeology Museum, Bujang Valley” , 更重建几个非回教色彩的寺庙塔基。

除了户外的寺庙塔基及其他展示品,博物馆内收藏了千多件都是在布章谷挖掘出来价值连城的文物。

展出的各样各式佛像, 浮雕, 铜钱古币, 陶瓷器具,引证印度,中国和马来亚早期已经往来通商。

在还没被删除记载在国家历史前, 我将会再次重游这古老皇朝的遗址。

欲详读博物馆海报文档资料, 请(double click)点大文稿海报画面。

也请参阅檀香寺电子月刊, 唯悟法师对大马佛教的讲解。
http://www.thanhsiang.org/ch/node/850
http://www.thanhsiang.org/ch/node/354

马来亚沉船文物展







参观在商贸酒店(前香格丽拉)举行的“马来亚沉船文物展”有两个原因 。

1. 出身自陶瓷业之家, 我自然很欣赏这些沉睡在海底千百年的破瓷烂瓦, 全都是中国先人辛苦积攒下来的文物 。

2. 中国开始参与打捞沉船作业, 如近期的“南海1号”, 附录新闻于下 。

每一艘沉船不仅载有大量的珍宝, 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打捞出来无以计数的水下文化遗产, 引证了千百年前马中两国早已有进行贸易往来 。

举办当局的讲座会, 高谈阔论, 确实让人认识打捞学问, 鉴赏真赝古董陶瓷的能力 。

这些随船漂洋过海的陶瓷器, 一般只用蓝色图案,简朴又优美, 制作水准相当高超,是中国历代陶瓷的结晶品。

在商言商, 所有生意的本质都是一样, 展览的主要目地, 还不是要推销捞到的珍稀文物, 要赚钱!!

不过, 也有一部分沉船古文物, 包括陶瓷器, 在吉隆坡国家博物院常年展出 。

若对打捞知识有兴趣, 可参阅下列网址的文献与视频(VIDEO) 。

http://www.mingwrecks.com
http://www.maritimeasia.ws

清沉船百万珍宝 被英商捞走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下午四时四十二分 光华日报电子新闻

(北京31日综合电)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成功整艘打捞上岸,全球瞩目。青年参考报导称,中国能完成这项打捞创举,主要是受到外国寻宝业者刺激。因为再不自力打捞,中国国宝的损失会更惨重。

报导称,职业寻宝人、英国籍的迈克哈彻是“逼迫”中国奋发图强的人物。他在1970年成立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多年来,他成功打捞出二战期间的军舰和古代沉船共80多艘。但1999年打捞清代沉船“泰星号”,却让中国当局伤透心。

1822年1月,“泰星号”从厦门载满100多万件的福建德化瓷器,船驶到中沙群岛时触礁沉没,船上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葬生海底,路过的“印第安娜号’只救起198人。英国人哈彻根据“印第安娜号”航海日志前往海难现场寻宝,幸运的捞出100多万件瓷器,这些瓷器全数出自康熙年间中国四大官窑。

这些瓷器没有在海难中毁坏,却在重现天日后被砸碎。哈彻精选出36万5000件的精品后下令船员砸碎其余60多万件瓷器,他的理由是‘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而沉船和遇难者的遗骸被‘丢得到处都是’。

36万5000件的瓷器事后被偷偷拖出南海运到德拍卖,哈彻获得3000万美元的横财。

更早之前的‘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则是中国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记忆。1752年,它满载瓷器和黄金从广州出发准备驶往荷兰,航行16天后在南海触礁沉没。同样是哈彻,他在1986年4月成功将船上近24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两门青铜铸炮等宝物打捞上岸,送往佳士得拍卖会。

为了阻止这场拍卖,中国国家文物局翻遍国际海洋法公约、各国海洋法,就连中国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法都没有保护这批文物的法律。

最后国家文物局只好派两名陶瓷专家到拍卖会现场一探究竟,还带了3万美元。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一号牌)交给了中国的专家,但整整3天的拍卖会,中国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每一件瓷器起拍价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叫价一路走高,两名陶瓷专家只好眼眶泛红地看着一件又一件的国宝流失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