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2, 2015

七條路刣豬廊


夾在兩條平行路線, 即過港仔橫街(McNair Street)和風車路(Brick Kiln Street  今天改名為Gurdwara Road)之間區域內, 共有街道八條(註1。英殖民檳城時,一些街道以政府高官,舉足輕重的豪商巨名字做街名。華人則稱為頭條路, 二條路以至八條路。

為紀念殖民總督Sir Cecil ClementiCecil Street  則被華人呼為七條路。

今天檳城人都知道七條路巴剎和美食中心這個地方, 可是極少人可以想像出,半個多世紀前,這裡曾是我們潮州人叫“刣豬廊”,既是殺豬宰牛的屠宰場。潮州話“刣”,是“屠宰”的意思。

黃昏時分,屠夫肉商,或者周圍前來觀宰的群眾,集聚在刣豬廊內外,整條七條路人潮涌動。

讀初中當年, 有兩位老同學住在七條路,門牌 2838號,住家對面就是刣豬廊。我去老同學家串門時,偶然可聽到豬牛臨宰前發出的淒厲哀鳴嚎叫聲,令人心驚魄動。

我二叔由汕頭南來, 落腳在咱們老店幫手。可是一幅牛脾氣, 難與人相處, 逐改行去做豬雜粥小販。每天黃昏就到七條路刣豬廊,撿取豬血,腸子,肚子,豬內臟等等作豬雜粥和豬雜湯的用料。

講起七條路刣豬廊的往事, 在老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 看到兩段小新聞:

(一)有位屠夫助手,Chan Wai,農歷新年前夕刣豬廊,宰豬時不幸跌落沸滾的大鍋裡,傷勢過重,沒撐到醫院就死了。

(一直有個疑問, 為什麼刣豬廊需要大鍋燒水?
原來當年屠夫用刀切斷豬大動脈后,讓豬血流盡,再用豬皮,這樣就容易將毛刮掉。)

(二)1960214日:刣豬廊內一頭500英磅的黑水牛受驚,突然掙脫疆繩沖出屠宰場,橫沖直闖奔跑到一個半英裡的碼頭,才被警察擊斃。幸好沒有戳傷。

(牛隻在最后的生死關頭,會力拼保命﹔而在屠宰場湊熱鬧的人群,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有生命危險的意外。 想當年, 多次傻傻跟著人群湊熱鬧,真慶幸我還能完好無損的回來。)

隨著歲月的變遷, 市政局管轄的屠宰場已遷去淡水港橫路虹橋頭(River RoadJalan Sungai), 原本的刣豬廊變成了現今的巴剎和美食中心。

(註1
Magazine Road 頭條路
Noordin Street 二條路,
Presgrave Street 三條路
Tye Sin Street 四條路
Macallum Street 五條路
Katz Street六條路
Cecil Street 七條路
Nanking Street八條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