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1, 2017

中國銀行檳城的新址(土庫街 9 號)


中國銀行檳城的新址(土庫街9 號)


中國銀行於1939年在檳榔嶼創立分行,後於1959年因銀行法令的限制而結業, 撤出馬來西亞。它於2009年,以中國銀行(馬來西亞)有限公司名義,重新在檳城浮羅池滑區開業。

闊別58年後,今天(2017921日)喬遷回土庫街 (Lebuh Pantai / Beach Street )。不過當年座落在土庫街52-54號舊建築物,經重建後,已不復舊貌,且被拉昔胡申銀行( RHB Bank ) 駐進營業。

今天中國銀行(馬來西亞)有限公司選擇土庫街9 號為新辦公處。

土庫街9 號的原地是開闢檳榔嶼的萊特大佐的商業拍檔  James Scott  的 碼頭倉庫,1903年給Nederlandsche Handel-Maatschappij / Netherlands Trading Society 收購。

這棟大廈,鳩工興建於1905年,迄今已有112年歷史。據內行人士估計,即使再用三幾百年,這座大夏也還不至於變成危樓。

可是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 (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 Style ) 的古跡建築物 ,在百年歲月中,可以說是經歷過不少滄桑。

初落成時是為已經活動的荷蘭貿易協會 (Netherlands Trading Society / Nederlandsche Handel-Maatschappij)的新建辦事處, 主要商務為國際貿易融資。與其說是協會,不如說是貿易公司, 後來轉型為荷蘭銀行 ABN-AMRO Bank  ( Algemene Bank Nederland )

2008年再次變更,銀行的名稱改為為蘇格蘭皇家銀行 ( Royal Bank of Scotland, RBS ) ,荷蘭銀行為其控股公司。

蘇格蘭皇家銀行曾經委托一間倫敦著名的室內設計公司,以十六個星期的時間完成修復這棟建築工程。 完工的安全系統和環境控制等項目,為它贏取馬來西亞FIABCI組織榮譽獎。

為提高檳城市民的藝術意識,2002年一所畫廊由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 USM ) ABN-AMRO 在銀行內成立。 可惜缺乏書畫愛好者前來觀賞,這個藝術文化中心終於200612月初關閉。

談到這棟建築物,不能不談其建築師 Henry Alfred Neubronner  1871410日出生於馬六甲 - 1919923日逝世於檳城)。

Neubronner 和他的拍檔Alan Wilson 成立的建築公司,Wilson & Neubronner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 為檳榔嶼的城市現代化建設做出很大的貢獻。

今天中國銀行隔壁的匯豐銀行 ( HSBC Bank Malaysia Berhad ) , 椰角街的甲必丹吉靈回教堂, ( Masjid Kapitan Kling ),讓路給興建 Prangin Mall 而被拆掉的孔聖廟中華學校等等百年建築, 皆是他倆的匠心傑作。

雖然這棟建築物原有圓頂覆蓋的塔樓後來被改為四方塔頂, 整體建築立面都保持創新設計的思想和其尊貴的外貌。

現今的高樓大夏,往往缺少了如今天中國銀行,匯豐銀行,標准渣打銀行的巍峨氣派。

不可思議的,中國銀行夾着雄厚資本,志高氣揚回到檳城土庫街。

不過,曾經是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和最優秀的標渣打銀行,打着的經典廣告詞: Big, Strong and Friendly ,今年825日竟舍棄外觀有濃厚歐洲柏拉迪奧式  ( European Palladian Architecture Style ) ,從渣打銀行標性的宏偉壯觀建築物,退出原有陣地, 遷至建築風格較小,86號港仔口華聯銀行舊址, 雖然英文路名仍然是(Lebuh Pantai / Beach Street ), 但在華社的商業聲望地位,被貶低一級!

下列兩篇博文貼有我還收藏著的中國銀行舊支票:

光華日報新聞

1910 Netherlands Trading Society

中國銀行商業廣告

眾銀行商業廣告

孔聖廟中華學校 

匯豐銀行 ( HSBC Bank Malaysia Berhad )

標準渣打銀行

標準渣打銀行 86Lebuh Pantai / Beach Street

Sunday, September 10, 2017

檳城的歷史古老水道 ( Batu Ferringhi Aqueduct )


 Source from PBA website

且看檳島水資源分圖, 檳城人真幸運。西北部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亞依淡和直落巴巷兩個水壩, 蓄水池及淨水廠各五,六處。

在檳城水供機構 ( Perbadanan Bekalan Air Pulau Pinang ) 管理和完整配水系統下,讓檳城人有足夠的水供,還享付全馬最低廉的水費。

這一切供水系統進程始於1800年英殖民統治時期。

開闢檳榔嶼的萊特大佐,基於初時島民鑿井取水,有些井水既少又混濁,不適於一般飲用,逐開發了一套供水系統。

1804年起,檳榔嶼殖民地政府即將部分的山水,經改道和導流的工程,把水引到蓄水池, 再經過濾才輸送到島民所居住的地方。


Vide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這項系統持續發展到1920年,喬治市市議會水務部門的水利工程師J.D Fettes, 為了引導北海岸的峇都丁宜山谷  ( Batu Ferrignhi Hills )  上的水到丹絨武雅蓄水池  ( Guillemard Reservoir   眼鏡池 ),規劃設計了這條引水道,全程長7公里。

Video courtesy of Liau Ti Gau

首要引導工程是將山上所有的泉水河流,收集到同一室,並依照地勢,部分地段用磚石砌築一條長溝渠,餘者利用陶質排水管道露天架空鋪設,或埋設在地下,連接推動水流到蓄水池。

目前這條百年前的基礎設施,在檳城水供機構的管理下繼續使用。

Photo courtesy of Liau Ti Gau

昨天的徒步晨運路線,就是這條隱密在山林裏的古老水道。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Batu Ferringhi Bayview Beach Resort  對面, 往南天門大伯公廟的碎石及紅泥路進入山徑,走過約三百步的路程,進入右轉分叉路,繼續沿山徑走,就到達山下第一個混凝土結構的高圓型蓄水槽, 不遠之處有條穿山的大口徑輸水鋼管。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早晨的山野是靜寂的,空氣清冽。投身到山野來,完全是一個清新的景象。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走過一段雜草叢生的山徑,情況就驀然一變了。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遠遠望到一個圓穹尖頂的白色建築物,這是計測水位的小站房,看到這座古老堡壘的感覺,充滿着時間的痕跡。


前面樹林下一個湖泊,湖水是被水閘門截住的山泉河水,亮晶晶的湖面成了一面大鏡子。


(一個即時學習到的知識 :在入口處告示牌写显的3V”, 是“V”形口溢流堰  ( V notch )  英文簡寫,這個湖泊的湖水即被三個“V”形口溢流堰截住)。


再往前走,就見到這條伸長得似乎無盡頭的水道!

Photo courtesy of Liau Ti Gau

從上游排入這水道(溝渠)的水, 常年都在流動; 尤其這幾天又下雨,大量的山水形同滾滾急流。


看着水道內急流的水流聲,似乎也能自得其樂。




沿着水道旁的步行道, 經過幾間計測水位的小站房,一路追蹤尋訪水道的源頭。





水道的起點是在山上的瀑布。清澈的流水,柔軟的細沙,讓我們的老頑童看到這天然游泳池,忍不住投身而入到河裏納涼泡水。




經我們的水利工程師伍燊福學長講解,無知被鬧笑話的大炮,實為當年在機動車輛還不便使用的年代,運載供水管道上山,這個有托架類似推拉軍用大炮的運輸工具, 當年為解決工程建設作出的貢獻, 也該留下歷史紀錄吧!


細觀水道左右肩牆一高一低的構造,此設計是考慮到水流盈滿時,讓溢出的水靠山溝流走,避免水漫邊的道路。


再定睛認真看,水道保留着一條明顯的曾經增高痕跡。這也源自為滿足增長的人口, 水道作為收集水量的容器也必須增大,故原有的高度也增加了。


水道只是一種引水工程。這區域原本劃為水源保護區,告示牌聲明未經許可,閒人一律不準進入。可能鮮少有外人進出,管制變成比較鬆弛。


可以感覺這個保護區也維持着相當好的生態,到處綠意盎然,老建築物有它獨特的魅力,供水系統至今依然能夠照常運轉。 


這個曾被我們獨享的清幽之地,見証了水道的今與昔。




古老的水道,我還會來!

 

Friday, September 1, 2017

珍珠山 ( Pearl Hill ) 曾是軍事基地



前言:
首先我謹代表森林浴團隊成員們感謝賀賜發同學,邀請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享受一頓豐盛的燒烤大餐。

其次也謝謝陳雅英同學帶領大家步行游覽珍珠山的美景。

珍珠山  ( Pearl Hill ) 曾是軍事基地

珍珠山是檳城人所周知富有階級居住的半山區。

一般建於山坡的洋樓住宅,因為平地不多,前半部是接地的平房,後半部為架空的樓屋,底層採是用高強混凝土管樁作架構支撐,也有以鋼支架斜撐建屋。

位於山頂的大伯公廟,供的不僅是大伯公,還有與大伯公無關的舶來洋神。我想來膜拜的信徒也只是來求取一點精神安慰吧。

二戰前夕,英軍對日本侵略檳城的皇軍作了防御工事。

為了抵擋日軍,英軍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地形,在當年熱帶雨林密茂的珍珠山頂建了七所防衛平房,即安全隱匿山頂,又可監視山下丹絨武雅一帶海面動靜。

和平後,這七間據說有地下室和隧道接通的磚瓦結構平屋,也就再無用武之地, 被棄置在原地。

時移世易,荒廢了多時之後,這些軍事平房竟被人修葺一些地方,當作擴建神殿保存下來。

後語:
姑不論英軍因為高層用人不當,防御部署不利,抵抗意志真的有限,以致讓檳城淪陷。這些荒廢了英國軍事平房,却見証了整個檳島的殖民歷史。

它們應該被列入歷史建筑的保護名錄裏。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Liau Ti Gau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