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30, 2018

仿哥窯紋片茶杯


附貼這個茶杯, 單看它的形狀,和常見的潮州功夫茶杯沒什麼兩樣。
只是釉面佈滿如網線的黑色花紋, 正因為是這些裂紋,所以才令茶杯如此珍貴。
一般陶瓷器的裂紋有好與壞,優等和劣等之區別。
假如產品質量不好,日用陶瓷器用舊了,釉面會出現裂紋的老化痕跡。這個產品基本上已經不適合再使用了,因為裂縫會藏納污垢,滋生細菌。
要說附圖這個小杯的質量何等的好,可以通過  “ 看,聽,摸  ” 三個步驟來斷定它的優點 :
第一先看看釉面,雖然盡是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不過它厚潤的釉色,確有如玉般的晶透,明光爍亮。放在燈光或陽光下觀察,完全沒有裂紋發生在釉層上。
接下來以竹筷輕輕彈叩茶杯,可以聽到發出響亮悅耳的聲音, 說明它的胎土細致密實,杯子沒有裂損的問題。
再用手指撫摸紋線,用指甲輕刮紋片,都不會觸覺到釉面有裂痕和糙手感。
那麼通過上述三個特征,可以斷定這是個精美優良的茶杯。
這個有紋但不裂的釉下花樣,我們叫做紋片,又叫開片,也稱裂紋,碎紋釉。
在中國陶瓷史上,碎紋釉最早出現於宋朝。據歷史傳說出自龍泉縣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 “ 哥窯 ” 。
在燒制陶瓷的過程中,往往由於工藝技術上的某些 ‘ 缺點 “ 使產品別開生面,達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陶瓷的紋片就是由於這些  “缺點 ” 所造成的。
這種陶瓷器的釉面上具有一定規則的許多裂紋,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釉和坯體的膨脹系數不同,在冷卻時,釉的收縮率比坯體大,所以釉面形成裂紋。
但是由於器型的不同和釉料收縮區域的不一樣,致使裂紋有大有小,大的如冰片,龜裂紋,小的有牛毛等等。
這種裂紋如果從純技術角度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點。但巧妙地利用它來裝飾藝術瓷,卻別有風味,很是美觀。

文革後我們向汕頭陶瓷公司訂購這類產品,名稱叫紋片平口汕頭厚型茶杯, 還有一套8頭中式茶具 ﹔ 8頭既是包括1個水平壺(壺蓋與壺身數兩件物品),4個茶杯,1個圓茶盤,1個茶碗(茶洗碗)﹔ 杯身為白釉地或是綠釉地。

這些仿哥窯紋片茶具,全部都是供應給北馬邊境城鎮巴東勿剎的商家,以轉口賣給泰國陶瓷行家。
紋片陶瓷器一般並不用於日常生活的使用,而是作為收藏品,所以紋片陶瓷已經成為了一種藝術鑒賞途徑,是一種美化裝飾手段,能給人以美感。
古代的陶瓷藝人在陳舊,簡陋的設備和條件下,憑着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不斷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發明了許許多多艷麗的色釉和藝術釉,確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收藏陶瓷器,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論飾,還要了解產品歷史背景。實際上正是這些因素,四十年前的仿哥窯紋片茶具樣品竟成了珍貴收藏品。

Wednesday, August 15, 2018

《獨上西樓 》


來聽中國北京歌手胡蝶小姐翻唱鄧麗君的《獨上西樓 》, 聲音美妙動聽。

其實,很多詩經樂府,都被音樂家譜曲,而成為優美動聽的歌曲。

下面是鄧麗君的原唱曲的整張專輯。


1.   獨上西樓
詞牌: 相見歡 南唐李煜詞 劉家昌作曲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深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Friday, August 10, 2018

訃告 : 陳金來學長安息主懷


初中老同學,陳金來學長 9616
蒙主恩召 安息主懷



Friday, August 3, 2018

澀圈大碗



在普通人眼裏,這些碗是微不足道的東西。可是對古陶瓷有研究,或懂得鑒賞陶瓷器的行家,這種陶碗,是在中國制陶工匠不斷研究創新的歷程中,留下來的一個文化遺產。
其重要性足以超過它的產品價值, 雖非價值千金,不過在今天古玩市場中,可謂千金難求。
早期燒制陶瓷器,在裝窯的過程中,一般是採用碗底朝下疊起來燒的方法。
由於一疊碗或盤子,其底和碗心,或盤心要接觸,因此必須使碗心,碗底無釉,否則在燒成過程中會粘在一起,這就使器物破了像,顯得不美觀,而且無釉部份正好在碗心,很粗糙。
在陶瓷史裏,澀圈摞燒工藝最早開始於元末明初提前至宋代。
傳統隔離空間的方法,是依賴支架或支釘,墊餅或墊環。 摒棄墊具間隔, 採用澀圈摞, 依次堆疊幾個碗或盤子, 直接放進陶窯燒制,是一項重大的新突破。
對澀圈,我在前博文  “汕頭” 不生產 “汕頭缶“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8/03/blog-post.html )時曾經做過下列的略述。
“ 先看看碗內底層部分,燒制前全碗上滿釉,底面圈蘸細沙,連迭入窯﹔ 雖然省去墊具,充分利用空間燒制,可是燒造出來時,卻讓碗底留有沙粒痕跡。無釉處即稱 澀圈 ,亦稱 砂圈 。” ]
碗內底澀圈是為了堆疊之上的陶碗不蘸上釉,底面圈蘸細沙,上層的陶碗圈足不僅不上釉,而且還要把圈足內外牆上的釉刮去一圈,避免燒制過程中淌釉而導致粘連。
附圖大碗,澀圈的口徑寬度一致,內外足牆, 居然燒得這麼平穩,實在是難得。
從流紋 ( 釉流動形成的紋路 )來看,這些碗是碗底朝下往上堆疊。
在制陶史上,工匠也採用覆燒工藝,那就是將碗或盤碟之類的器具物倒過來,口朝下疊燒。
這時底面圈不蘸細沙,碗口部份用未經焙燒的耐火泥做成薄圈間隔和支墊,最大的缺點是覆燒時碗口緊貼墊圈,口部不能有釉。而露出一線胎骨成為毛口,俗稱芒口。
為了遮蓋這種毛口的缺陷,往往用金,銀或銅圈鑲在口沿。進貢給皇帝的陶瓷器用黃金鑲邊圈,也就是這個原因。
陶瓷器是一種觀賞和實用,藝術和工藝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品。它既要求經濟實用,又要求外形美觀,富有藝術性。
對澀圈的解釋是  [ 瓷坯疊燒前,將器物內心刮去一圈釉,無釉處即稱“澀圈”,流行於金代和元代。
從北宋以後至民國,還有部份陶工在應用這種燒陶技藝。近代陶瓷器已集中在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再無手工蘸沙堆疊燒制,所以今天這門燒制法,也成了一項絕藝。
燒陶技藝就是工匠的精神,他們勞動付出的汗水是心血和智慧,每件都是獨一無二。

我在前博文對這幾個陶碗也如是評過: [ 因為它比陶器所用的原料純度要高,又比陶器有較高的燒成溫度,胎骨堅實,還有一層極薄的釉,擊之有鏗鏘聲。這些都有瓷器所具備的特點,所以我們稱它為 “原始瓷器“。]

所以說,這幾個陶碗,是不是值得收藏 ?

百度百科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