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6, 2017

亞依淡水壩 至 五顯廟




這是儲存升旗山和隴尾一帶上游河水流入的地方,  亞依淡水壩就像個靜水池,與其說是水壩,不如叫做水庫或水塘。

1958年開建至1962年全套工程完成,四年建設成本約當年馬幣一千五百萬元  Malaya Dollars: 15,000,000 )

這座截水庫構造簡單, 基座上的水壩高 170 英尺,  蓄水量為26億升 ( 2,606 million liters )

頂峰築有一條高聳的厚混凝土壩堤,用石塊堆成的一個斜坡,由地面至到壩頂。

壩堤側牆以混凝土建個防護欄。堤上的道路是通往森林地帶的通道,另一邊的斜坡則覆蓋着青草。

大多數的水壩防洪設備,是建在水壩的一側; 然亞依淡水壩建一座喇叭口溢洪井在水壩的中間。

當水壩裏的水位超過安全限度時,這些不能再容納的河水,就會從溢洪井口向下流出。 這樣就避免累積太多河水,對下游的區域造成嚴重的洪災。

這是一個不單只供應飲用水給檳城人的水壩,也是一個休閑運動的好地方。

今天由劉怡興學長帶領大家徒步的路線, 便是亞依淡水壩至五顯廟。

走入森林,道路兩旁的大樹,是行人最好的清涼傘。導向提示牌通告環繞水壩一圈大約2.8

我們在水壩環路范圍內改道上五顯廟,費時一個鐘頭。

沿着山路上五顯廟, 兩旁就有許多植物,它和一般山林沒有什麼兩樣。

突然眼前我最感興趣的是見到樹膠園, 很久沒見到綁在樹上已凝固的膠汁。

滿天神佛也是這座山的特色之一。名目多到數不清的廟院殿宇,也不是一般人能道出其由來,當然信不信由你了。

這是客家人奉供道教  “五顯華光大帝 ” 的祭祀廟宇,從廟中樑上光緒(1904年)木匾顯示的歷史,不算很古。 

從廟前場地舉目遠眺,茫茫的馬六甲海峽,檳島西南區域的小市鎮,如雙溪檳榔 (Sungai Pinang ) , 亞逸蒲地  ( Air Puteh ) , 浮羅 ( Balik Pulau ), 一切街場景物,俱收眼底。

廟後的花圃成了游客必訪的好地方,特別適合拍照。

話說回來,停車場設置一個提供檳城三個水壩的水位指標,今天屏幕顯示亞依淡水壩儲量達到77.3% 

雖然檳城從來不缺水,不過我們也該珍惜目前的水資源,有水當思無水之苦, 切不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心態白白地浪費水源。

以下摘自水務局的資訊做點補充。

基於多年前印尼蘇門答臘發生的地震,曾引起亞依淡水壩地面極小的震顫。

為提高水壩基礎的安全性,和監測地震的活動,1994年的9月水務局安裝了一台地震傳感器。要有任何輕微的震動,工作人員就會到處去視察水壩整體的安全結構。

今年925日至28日,水務局將舉辦一場為期4天的水壩安全管理研討會,假如你去上了這一堂課,肯定可以從中增長對水壩各項管理和運作的知識。

後記

亞依淡水壩的規劃設計顧問是英國的 Binnie & Partners   1980年這間從事水務工程的國際集團附屬公司, 按照股權本地化重組。1995年被  Syed Muhammad,  Hooi and Binnie Sdn Bhd  完全接管,改名  SMHB Sdn Bhd

水壩的工程承包商是建發建筑有限公司,雲頂高原創辦人林梧桐即是依靠承接這項工程獲得的第一桶金

20170828 增刪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Low Yee Hin





Saturday, August 19, 2017

Edgecumbe


 Photo courtesy of Liau Ti Gau

離開  “ Crag Hotel ”,沿着環型山路往下走, 經過由檳島市議會管理,並已裝修的 “ Richmond 和屬於私人住宅 的 “ Ban Hin Lee ” ﹔ 這兩間都是保存得完好的泥磚老屋。

來到  “ Edgecumbe ,  這棟兩層樓古屋, 建在由植物園上升旗山腰車道(柏油路)的右手邊。

屋面向馬路的邊緣,築有一道弧形瓶柱混凝土陽台欄杆。

主要大門開在可以俯視山下美景的後方。

走進屋,眼見一片斷垣殘壁, 荒涼殘破的景象!

在歲月風雨的侵蝕下, 古屋周圍長滿野草,屋內蛛網密佈,塵埃蔽日。

雖然經歷了這麼多年的踏磨,地磚的表面除了臟污不堪,還夠完好無損。

屋內的木門牆壁,窗框窗台多處損壞, 油漆剝落。木料支架多腐爛 ,東歪西倒 。

抬頭往上看,樓板出現很大的縫隙。

深怕木質的樓梯踏板太過殘舊,和樓上樓板的結構承受不了重量會塌下來,我們都不敢上樓去看清整間 “ Edgecumbe “ 的全貌。

根據Mike Gibby, A Journey Through Time上的記載,有兩個同名的 “ Edgecumbe “ 。 一是林清德 ( Lim Cheng Teik ) 的 “ Mount Edgecumbe  , 另一間只注名 “ Edgecumbe  

但大概可算是升旗山上仍有記錄可資稽考的英殖民時代的建筑物, 可以確定, 我們探訪的這間 “ Edgecumbe   不是屬於林清德所擁有的 “ Mount Edgecumbe  ” 。

這間結構簡單,實際所佔的面積並不算大,能保持主體留在原地的古屋,任由懷舊的人士去遠觀憑吊,那就是山中最舊式 又有代表性的一座了。

既然 “ Edgecumbe “  被圈定在Penang Hill Special Area Plan 需翻新裝修 ,假如再不盡快修建,日子稍長久,就會更殘破的難於抵受日晒,雨淋,風吹,隨時會倒塌的命運。

我們在期待 “ Edgecumbe “ 重生的日子。

 Photo extracted from the book “ Penang Hill, a journey through time “ written by Mike Gibby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Monday, August 14, 2017

Crag Hotel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升旗山有很多值得觀賞的景點,只是常被游客忽略了,參觀老屋和珍貴的文物,理解它的歷史, 是一門活的學問。
山上的古跡建筑物,每一間在不同時期的主人,都有它自己的背後故事。
今天去探一探經歷滄桑的Crag Hotel,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復新的面貌,它仍然被廢棄在山上。
先給Crag Hotel做個簡介:
這是除了建於高峰的主體建筑物,其附屬獨立單位,同樣是由洋灰石樁架空離地數尺,融合馬來風格高腳屋的單層建筑, 它的牆壁和地板都是用木料搭建,原本的亞答屋頂今已被換成金屬板。寬闊的陽台,讓人居高觀景,享受大自然的空氣和美麗。
老屋的身世,正是歷經滄桑。以下搜索到的資料。
Mr Bright 1845年興建一所康復療養院,這應該是Crag Hotel的前身,1882 年是Netherlands English Sanitarium , 1884年才由Captain Kerr 轉營為Crag Hotel ,  1905 年被Sarkies Brothers 收購,1942年二戰期間日本蝗軍被用來囚禁英國軍人, 1947 酒店重新開業, 1955年英國租用Crag Hotel的全部設施來辦學校,改為Upland International School, 讓英國駐檳城軍人的孩子讀書,直到1977年學校搬下山。
至此Crag Hotel 就被遺棄在山上, 讓它自生自滅。
再說古跡建筑愛好者都知道,它曾有兩次重生的機會。
第一次:產業網絡平台 ( TheEdgeProperty.com ) 有這一段報道,“ 2015年總部設在新加坡的安縵度假酒店集團 ( Aman Resort International Pte Ltd )  獲得檳州政府授予  Letter of Award 以翻修和管理 Crag Hotel    。然而,什麼工程計劃只在新聞見到,最終不了了之。
第二次:2015年英國制片公司電視連續劇《Indian Summer》系列,主要拍攝和取景酒店就是Crag Hotel 。可惜只拍兩年就停拍了。之前,法国也曾经它为背景拍了一部电影,叫《 Indochine 》。
保存Crag Hotel的完好,有助提高升旗山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及促進升旗山的旅游。
這幾個景點是我們游覽的心得。拍片的大廳變身成了 “ Simla酒吧” ,遺留下來的舊酒瓶成了我們手機隨拍的熱點。
像在玩穿越時空的劇情,站在餐廳幻想酒食由樓下廚房用滑輪扯上樓,我也幾乎聽到滑輪在鐵軌上發出的響聲。
站在陽台或屋外,山野的風景是何等的美麗呀!
隨意溜達,看雨後初開帶露的野花異草,嬌羞純潔。 碧翠的草地,却遇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對大多數人而言, 通常見到的蜘蛛網, 只是蜘蛛在樹枝或架子間,拉幾條絲而形成的網。
昨晚下了一場雨,今早Crag Hotel 前舊網球場草場似披上滿挂晶瑩雨珠絲網的銀色披風。
大家都第一次看到這奇景,需要研究尋找真相後,才知道是草蜘蛛在小草間織成的架網, 真是少見多怪的城市佬。
Indian Summer 》停拍後,RSC三個大字母還高高挂在牆上。在此義務懇切呼籲大家挽救Crag Hotel覆滅的命運,有到升旗山旅游,請 順便到Royal Simla Club ( RSC ) 看看這個山頭的最新景點, 給它一點氣息。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Photo courtesy of Liau Ti Gau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Tuesday, August 1, 2017

鍾靈中學創設的登升旗山地點標記



前言:
貼文有關鍾靈地點標記的資料,是賀賜發學長提供的, 在他幾十年登山征途中, 仍對一些見証猶留記憶,不過不能肯定正確位置。這個任務就落在伍燊福, 洪源釗和劉怡平三位學長身上。他們根據以往的路線,一路搜索以前留下來的標記。伍燊福學長精攝影術,本文地點標記照片,均為其傑作。

從植物園附近的月門 ( Moon Gate ) 登升旗山 ( Penang Hill ),跟着沿途的地點標記引導指示,不用擔心迷路。

但有多少人知道,這些英文字母和數字組成的地點標記,都與母校鍾靈中學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先來敘述50年前鍾中的這項運動舊聞。

鍾中視爬山為每年最重要活動項目之一, 學校以認真負責的態度,為此項活動準備一切。
賽前日間,必派員前往賽程路線勘查,並設置具有反光功能的字母地點標記,為學生指引正確登山路。

從月門起點一直到山上終點,沿途的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個工作人員, 或飲料供應,或醫療(救傷隊)服務站,以應付萬一發生意外時有得救護並給予各站一個地點標記。

故此,這也就是今天我們從植物園, 或青年公園登升旗山時,看到的地點標記,從月門的1號站,按順序  CL1,  CL2 CL3,  CL4CL5 (既是Station 5  / 5號休息站, 其餘都是以此類推)等。  ( CL 為鍾靈Chung Ling的縮寫) , 一直排列到山頂。

當年學校還為參賽同學逐一進行體格檢查。想參賽的學生需通過體能考驗,那就是得在校園草場先做個400米短跑。跑完後,由校醫用聽診器檢查心跳。假如體驗評估是良好的健康狀況和體能適應運動,體育部才接納參賽者的報名。

為配合此一大事之進行,管震民老師,蔡伯龍音樂老師, 特地合作編詞和譜曲, 創作一首 “ 登山曲 ” 助興讓健兒在賽前跟着銅樂隊的演奏高唱壯氣。

據聞,每年的比賽也是升旗山一場盛會,都吸引很多游客前往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