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9, 2023

檳城與吉打州之間的界石/界碑

 

這塊英暹界碑,位於檳城州威北縣東北部的一個村鎮:檳榔東海 / Pinang Tunggul 一個偏僻的田野,是爲了標記英國殖民政府,和暹羅王國兩個領土之間的邊界,和於 1831年簽署條約而建造的。  

 

條約簽署前的 1786 年後,吉打蘇丹交出檳榔嶼的主要目的,是讓英國東印度公司保護吉打,免受暹羅和緬甸王國的侵略。英國人在檳島興建康華利斯堡/ Fort  Cornwallis 並優先將喬治市開發為新的轉口港。

 

然而,當吉打遭到暹羅的攻擊時,英國人以沒有多餘的資源來幫助吉打。吉打蘇丹對英國人感到失望,因此不斷發攻擊島上的英國人,然而沒能擊敗國人。

當時威省仍受吉打蘇丹國管轄吉打蘇丹最終再被迫交出威省。英國人以英殖民印度總督將威省更名爲  Province Wellesley 更爲荒謬的是,雖然檳城和威省原本屬於吉打但是界碑的銘文卻寫着 英國與暹羅邊界  根本沒有提到吉打這個名詞,否定了吉打作爲原主人的權力。此外,石碑底部還刻有龍飛鳳舞的暹羅文字,爪夷文 讀不懂。

 

界碑的起始處是分隔在慕達河 / Muda River 兩個對岸的北賴和吉打大陸。今天見到的這塊,是在檳榔東海的 Ekor Kuching 區域内。 

 

其實,Ekor Kuching 橫跨慕達河 / Sungai Muda 村莊位於吉打州一側。這個地方可真難到達,因爲許多鄉村道路和橋樑, 都是狹窄的單車道, 如果兩輛車在同一條路上相遇,就會很難操縱駕駛。

 

這塊界碑,只能算是英暹邊界談判與劃定協議的見證。通過道地村友的指示下,在距離五百米的界綫範圍内的一個辣椒種植園裏,見到一支高約 2.5英尺,  1英尺的四方柱形的界石。 不知怎的,原本的尖頂被修改為四方水泥頂 )。 琢於這支標準界碑的文字,被風化到模糊不成字外,周邊見不到有文字的記載;再被青色顔料覆蓋,成了一支無字碑 

威省市政廳撥款興建最簡單的四柱蓋頂小亭,予以保護這塊獨體石碑。還在周圍繞以圍欄,使觀者或行經石碑者,不至於接觸石碑,防止由此帶來摩擦碰撞的損害。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個地方仍然得到很好的維護。

順路參觀慕達河鐵路橋。

Pinang Tunggal被相當寬闊的Sungai Muda分開。此前,居民們都是用獨木舟過河。因此,1915年英殖民管轄的馬來聯邦鐵路 / Federated Malay States Railway  建造了一座橋梁來穿越慕達河。

除了供火車使用外,這座橋還可供行人和自行車、摩托車等輕型車輛通行。過去,這座橋,是檳城東海居民騎摩托車前往雙溪大年或甲拋峇底的捷徑。

 

和其他橋梁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這座橋的中部被炸毀,以減緩日軍的行動。根據老人的故事,現在還可以看到被炸毀部分的碎片。

 

這座橋的任務終於由  2008 年竣工的新慕達河大橋接手,至今還沒被拆除。

 

這座橋的巨大鐵架,以及堅韌而有彈性的螺母和螺栓,也是從英國訂購和運輸過來的,這也是當時修建鐵路線的趨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