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記敘檳榔嶼的進化史, 一直以來,我們都接納檳榔嶼,是由英國撒克遜族人,萊特氏 ( Francis Light ) 從1786年開闢的。 此外,全檳最古老的清真寺(以前稱囘教堂), 一為建於 1801年的吉寧甲必丹囘教堂 / Masjid Kapitan Keling, 另一為1808年建起的打石街清真寺 / Masjid Melayu Lebuh Acheh.
歷史給我們留下許多謎題和爭議, 也正是因爲這些,歷史才變得更加有趣和耐人尋味。
接下來,我們就以客觀的思維去走訪,被視為全檳最古老的峇都烏蠻占美清真寺 / Masjid Jamek Batu Uban。
請先參閲,石碑刻文記錄, 以了解清真寺的歷史。
據史記,歸順於紅旗的峇都烏蠻占美清真寺馬來黨員,在1867年檳榔嶼十天大暴動期間,曾參與建德堂(大伯公會)對抗義興聯合的白旗黨。
二戰時期,峇都烏蠻占美清真寺, 曾被徵做儲存武器和非清真食物。不過不久,當宗教司向日軍抗議後,指揮官竟然將管理權歸還清真寺。
1980年祈禱室空間擴大,以容納更多信徒。
峇都烏蠻占美清真寺
沒有我們熟悉的大洋葱頭圓頂的構建,沒有一般清真寺的宏偉磅礴,主要建築形式,還僅僅是一間簡單的方形平屋。
倒是後院,一支高聳細長, 外墻的伊斯蘭幾何圖案,從粉紅色的鏤空花磚,提供了自然通風性的宣禮塔。金色洋葱頭,頂着星月標誌,在光綫下,展出伊斯蘭柱式建築的宗教藝術。
平屋入口處,有個供穆斯林洗滌手脚和臉之用的蓄水池。
主屋側邊空地,以墻壁圍繞。屋頂為防鏽,防水和防熱反射性能的金屬面板; 地面則鋪地磚。獨特之處,保留着一口年逾三百的水井。
話説峇都烏蠻占美清真寺原始位置,以前是在海邊,(林蒼祐大道是填土地)。儘管水井就開在海邊,井内溢出的是淡水,完全沒有海水的味道。據傳井中的水, 具有治療輕微疾病的能力。
主體禮拜堂門前突出的庭院,為有蓋敞開式門廊。屋頂全靠木柱子支撐,平面簡單。故這個典型的外殿,柱列雖多,但無壓抑密實的感覺,展現的空間寬大。柱身油漆赭色一致,風格簡潔。原木板塊地面,與木柱子搭配,美觀自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