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媽媽離世卅多年了,留下很多厨房老物件。這副石臼,不僅是件備餐工具,它研磨過煮食的香料,也舂搗過治病的草藥。實在是承傳了老頭我,一生時光與記憶的容器。
傳到内人兒媳,它内壁已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如玉, 底部還殘留着黃薑的漬,老姜的香。 石杵握處,泛着深色包漿, 是幾代人手掌摩挲的痕迹。
。。。。。 。。。。。
回想童年傷風感冒時,媽媽即從墻脚菜櫥底下,搬出沉重的石臼。手握着石杵,「 篤篤篤 篤篤篤 」, 一下又一下, 舂搗着老姜,以煮黑糖薑湯,待喝後幫助發汗驅寒。那杵和臼撞擊所發出,厚重踏實的聲音,像歲月的心跳。這個過程本身, 就是一種母愛親情。
等到内人接任主厨時,偶爾也搬出這副石臼,用於舂搗和研磨香料等食材,例如製作參峇辣椒 / sambai,咖喱香料醬,娘惹菜等等許多馬來傳統菜餚。近日寡人有疾,需要補充養分, 石臼就暫且被捧上台面來研磨藥物。
貼文不離本行 (一笑)。盤碗店當然不只賣陶瓷盤碗,還是有其他材質的餐具和厨房器皿。所以先父老店也逐月,從中國五金礦產廣東省汕頭公司,進口少許石臼應市。
石臼是一種用大理石,花崗岩或青石鑿制而成。通常由臼和杵,兩個部分組成。
臼,是從厚重的石塊,中間被鑿空,成為一個稍微粗糙内壁的碗形凹槽,用於放置和研磨穀物香料。杵,則是與臼配套的工具,為一支底端被磨成半圓形的長柄杵棒。
銷售量大和銷路好的,一般家庭厨房的規格,普遍使用直徑從 5英吋(約13 x 9公分高),或5.5英吋(約14.5 x 10公分高), 6.5英吋(約16 x 10公分高),到 ,7.5英吋(約17.5 x 10.5公分高), 8英吋(約19 x 11公分高)的石臼。飲食業者則用到更大直徑的,20.5公分, 22公分,23.5公分,25 公分及26.5公分等等石臼都有。
附貼40年前致客戶的報價單, 若與現在相比,當年的價格是多麽的低廉呀 !
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紀中葉,中國出口外銷的石臼,也是裝載得如陶瓷的稻草竹篾籠包裝(註1)。 不過是表面較爲堅固,編綫相扣較緊密的竹笠包裝。由於重型的厚竹皮,竹笠具有一定的抗壓,抗衝擊和承擔石臼重量的特點。
其實,除了石製,也有瓷製,鐵製,銅製的臼杵。石臼起源於何時,今已無法查考,其流傳悠久,作爲至今在中國中藥傳統文化中,仍廣汎應用。 來到馬來西亞,我們盤碗店對石臼的馬來通俗口語,是 Batu Tumbuk,書面化的文字是 Alu dan Lesung 。
居住在多層樓組屋的居民,相信非常厭煩聽到樓上,響個不停的 「 篤篤篤, 篤篤篤 」 噪音。那一定是樓上馬來人家,胡亂地把石臼,擱在厨房砧板或地板上,就篤篤聲的舂辣椒參峇 / sambai 。建議譬如在石臼底下,墊個加厚布墊或樹膠質軟墊;那麽舂捶時,聲響自然會減低, 或者乾脆買架電動研磨機 / grinder。
後記:
今天,傳統石臼正逐漸被厨房電器,例如攪拌機 / blender,和香料研磨機 / grinder取代。
不過,石臼提醒着,只能一捶一捶地舂,食材和香料的風味,才能舂出來,急不得也快不來。
當研磨機搞定石臼半小時的工作, 我們節省了時間, 却錯過了以石臼舂搗過程中,那些值得品味的細節 - 食材慢慢碎裂的聲音,逐漸釋放的濃鬱香氣,和 額角沁出細微的汗珠。
這也讓老頭在冥想,愿此身軀為石臼,能在人生的舂搗中,搗出一劑良藥,治愈當下,溫潤餘生。
(註1)陶瓷稻草包裝: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25/11/porcelain-packing.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