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6, 2014

典當


觀看河北電視台的考狀元節目:[中華好詩詞](注),對答中有段杜甫詩《曲江二首》其一: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裡頭這句《典春衣》,令老僧我想起典當這個古老金融行業和一點生活漫錄。

古人對典當沒有禁忌,隨時典衣沽酒﹔李白的《將進酒》也有句:《五花馬,千金裘,喚兒將出換美酒》。這個“換”也是典物換錢買酒的意思。

古人不在意別人的想法,今人可沒有幾個人能瀟洒進出當鋪, 萬一碰到熟人,確實怪難為情的。

說尷尬的滋味很難受,老僧我就曾經親自體驗到典當這一事兒的感受, 真是無語凝噎呀。

(注)[中華好詩詞]

Wednesday, May 21, 2014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哈薩克民歌   王洛賓改編   演唱:蔡紹序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賽帝瑪麗亞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賽帝瑪麗亞
那天我從山上打獵騎着馬 
正當你在山下歌唱婉轉入雲霞
你的歌聲迷了我 我從山上滾下  
哎呀呀 你的歌聲好像玫瑰花

勇敢的青年哈薩克 伊萬杜達
勇敢的青年哈薩克 伊萬杜達 
今天晚上過河請到我的家 
喂飽你的馬兒帶着你的冬不拉
等到月兒爬上來 你我坐在樹蔭下
哎呀呀 彈着琴兒永遠歌唱啊

Sunday, May 18, 2014

《星星索》


在鋼琴伴奏下,歌唱家朱崇懋以柔和的嗓音,聚著沉重的哀傷,抱著不放棄的希望,唱出這首節奏緩慢悠揚的抒情曲﹔安靜的時候聽起來非常舒服。

《星星索》
印尼Batak民歌
張英榮譯詞  朱崇懋演唱

嗚喂,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
船兒呀隨著微風蕩漾,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嗚喂,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
姑娘呀我要和你見面,向你訴說我心裡的思念。
當我還沒來到你的面前,你千萬要把我記在心間,
要等待著我,要耐心等著我,
姑娘, 我的心像東方初升的紅太陽,
嗚喂,風兒吹動我的船帆,
姑娘呀我要和你見面,永遠也不再和你分離,
咿!

Friday, May 16, 2014

黃精華學長1周年忌辰


明天517

謹以貼記念老同學 黃精華學長辭世陽曆1周年忌辰。

斯人已逝,  音容宛在。

Thursday, May 15, 2014

張曼玉寫真 Maggie Cheung


80年代是香港電視連續劇的黃金時期,造就了不少影星演員。張曼玉在《新扎師兄》的小女人形象,曾令老僧我著迷很久。

知天命(注)的她,近日在上海草莓音樂節開嗓現唱,竟然走音嚇壞觀眾。觀眾可是自己慕名前來聽賞的,怪不得人。

換個話題來娛樂一下。老僧我將成人雜誌登載的美女寫真照誤解成養眼的全裸照。

廿多年前還在香港時,見到街邊書報攤擺賣這本剛剛出版,由她擔任封面女郎,專題打著《張曼玉寫真》的《Playboy》成人雜誌。

雜誌被膠袋包封,根本不知內容怎樣,可是《張曼玉寫真》,已經足夠引起老僧我的遐想。看看四周沒有熟人,迅速付錢買了書。

回家拆開閱讀,看到的照片,都是身穿露肩寬鬆裙和芭蕾舞裙, 大擺悠閑和冷艷的優雅造型,沒有露出半點隱私﹔《張曼玉寫真》成了一片樂而不淫的唯美意境。

這也許就是當年張曼玉的獨特魅力吧!

(注)50






Wednesday, May 14, 2014

南天一枝筆 - 憶蕭遙天先生


轉載自今天南洋商報商餘版,由馬華文壇雜文作家麥秀隨筆的憶蕭遙天先生

南天一枝筆 - 憶蕭遙天先生

讀《鄭板橋外傳》,書中提到鄭板橋強調:“難得糊塗。聰明難,糊塗難﹔ 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 當下心安, 非圖來福報也!” 叫我想起蕭遙天先生。 他常說:“小事糊塗, 大事不糊塗。”其實。 他能分得清清楚楚, 什麼是小事, 什麼是大事, 一點也不糊塗。 因為他不拘小節,往往會鬧出糊塗事。他喜歡咬煙斗,出門隨手拿一根煙斗,那時,他正在編教與學月刊,常常去印務公司看稿,由太太駕車載送,是他的柴可夫“司機”。看完了稿, 回到家,發覺忘了帶煙斗,一定是丟在印務公司裡,央求太太載他去找,去的時候又帶另一根煙斗, 到了印務公司, 果然找到了。拿回來, 又不經意丟了另一根煙斗,得而復失, 令人啼笑皆非, 這是小事,難得糊塗。他的大事是教書, 寫文章, 一點不糊塗。他的著作《民間戲劇叢考》, 對民間戲劇, 尤其是潮劇有濃厚的認識。我讀對潮劇開始有了認識, 因此喜歡看潮戲,專心搜購潮戲的光碟, 非常珍愛。雖然我從小喜歡看潮戲, 但是對潮戲不很了解,讀了這兩本書,茅塞頓開。宋揚坡對潮戲,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令人欽佩。

一位學生家境貧寒,蕭先生叫他來家裡吃飯,蕭先生的家在學校面的教員宿舍。 每天下午放學,他來蕭先生的家吃飯,蕭先生夫婦很關懷他, 視如己出。聽說這位學生已大學畢業了。

時常有一些畫家來檳城開畫展,專誠來拜訪蕭先生, 央求他寫評介文章。他倚馬萬言,有有理,這些文章收集在的《讀藝錄》。香港名詩人易君左譽他為“南天一枝筆”, 受之無愧也!

有一天蕭先生興致勃勃的教我易經,他拿了一張白紙,畫了八卦,一面畫一面向我解釋, 他還對我說:“天地萬物處於不斷的永恆的運動變化之中,這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也是易學家們確認的一條基本原理。周易尤其是易傳,它深入地探討萬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和形式, 萬物變易引出‘居安思危’和‘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的運行公式。成為氣功養生學的重要依據。

他循循善誘的教導我, 一點也不含糊。我天資遲鈍, 不能理解, 很慚愧!

來。朋友送我國學大師南懷謹教授講的易經講義影印本, 深入淺出, 可是, 我讀了還是一知半解, 真是大笨牛!

Monday, May 12, 2014

《三寶歌》


衛塞節念佛唱歌: 祝大馬國泰民安,各族安居樂業。



《三寶歌》
 :太虛大師  :弘一法師

人天長夜,宇宙黯暗,誰啟以光明?
三界火宅,眾苦煎逼,誰濟以安寧?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佗耶!
昭朗萬有,袵席眾生,功德莫能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
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
眾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
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
修行証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
三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Saturday, May 10, 2014

媽媽好


讓媽媽享盡天倫之樂, 就是母親節的最佳禮物。


媽媽好
作詞:李雋青  作曲:劉宏遠  原唱:蕭芳芳

世上只有媽媽好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投進媽媽的懷抱 幸福享不了

沒有媽媽最苦惱
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離開媽媽的懷抱 幸福哪裡找?

世上只有媽媽好
有媽的孩子不知道
要是他知道 夢裡也會笑

世上只有媽媽好
有媽的孩子不知道
要是他知道 夢裡也會笑。


Wednesday, May 7, 2014

红毛路(Northam Road)基督教墳場


今天馬來西亞各族為一個土族馬來穆斯林兩個課題在鬧哄。一個公認的真理:歷史就是事實,誰都掩蓋和改變不了歷史事實。

墳場是一部提供給後人的歷史証據, 碑文的存在,說明除了馬來人,其他種族包括英國人和華人,早在200多年前,也已經在檳城落地生根。

入口處有兩塊由檳城市議會與古跡信托會在1993年豎立的墳墓指示牌,引導到訪者尋找知名先賢的墳墓。

這個墳場有約250多座的古墓,信仰上帝的同道,以一牆之隔,劃分基督教徒與天主教徒兩個派系的葬地。

雖然被列爲檳城一級文物保護的古跡單位,可惜大部分墓碑殘損不堪,字跡不清,讓人無法確認墓中人。我將依稀可讀到的幾個墓碑拍下, 只能做為參考,墓內所葬何人,有待考究。

走進墳場,碰到很多蚊子和小飛虫,可說是個諷刺的環境問題。想當年,開埠偉人萊特氏就是病亡於蚊子傳染的瘧疾,在檳僅住八年。

州政府要做好文物遺產的工作,那需要進一步清理墳場,保持古墓遺址清潔, 讓到訪者能安心憑吊先賢古跡,也好讓後人知道開荒先驅者的開埠偉績。

根據檔案記錄,第一個埋藏在這裏的死者,是在1787年去世的炮兵團中尉, Willian Murray1941年二戰期間,在日本轟炸機的濫炸下,數座墳墓被炸毀,如今Willian Murray的墓碑和下葬位置已無跡可尋。


Cornelia Josephine van Someren

1890年殖民政府增闢西方路的基督教新墓園,Mdm Cornelia Josephine van Someren 成爲最後一名下葬在此墓園的女性死者。

在這座墓園内,還有一小片華人的墳墓,最早年份可以追溯至1860年清朝同治年代。可能是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 被清廷通緝追捕的客籍教徒。也有可能是為殖民地主人工作後二該信教的華人。

202057日修訂

此將墳墓指示牌簡介抄錄如下:

The Protestant Cemetery, Penang 1789-1892.

The first cemetery to be open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Settlement of Prince of Wales Island in 1786 by Capt. Francis Light.

The graves of many important persons who were involved in the growth of “PULO PINANG” are to be found in the cemetery.

Francis Light himself is buried as are several Governors of the Settlement and their young families.

Colonel John Alexander Bannerman, William Petrie, Phillip Dundas and the infant children of Governor William Edward Phillips.

Other notable individuals of the period were Reverend R.S Hutchings, the founder of Penang Free School; Quinton Dick Thompson, the Brother-in-law of Sir Stamford Raffles; James Scott together with Light Co-Founder of Penang George Samuel Windsor Earl, Author of “Easter Sea” and Thomas Leonowens, husband of Anna Leonowens, Governess to the children of the King of Siam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lso buried within the cemetery are families who names are familiar to all Penang Residents. The Brown of Glugor, The Scotts of Ayer Rajah, The Family of A.A Anthony, The Logan Brothers, H.D.D.Cunningham whose memorial is the earliest recorded in 1789 and Cornelia van Someren, the last to be interred in Northam Road in 1892 while the majority of the graves are British, identification of German, French, Dutch, American, Armenian, Indian and Australian memorials have been made.

The cemetery also contains 12 Chinese Christian graves. The occupation of which had fled the Boxer Rebellion (義和團事變) in China and the persecution of Christian, only to succumb to the health perils of the East.

Of the approximately five hundred graves, more than a quarter cannot be identified due to decay and natural weathering.







Alexander Shaw P5044606

Alexander Stuart Brown P5044609

Ary Osterveld P5044678

Capt Joseph Webb P5044625

Capt Thomas Reginald P5044616

Caroline Anne Long P5044607

Charles Theophilus Hogan P5044599

Coenelia Josephine P504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