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陶瓷生產有着悠久的歷史,除了大缸之類的粗瓷產品,普遍以經濟使用的日用瓷爲主。先從私營窯厰的瓷盤説起。
這個圓形直徑 7 英寸,坯體厚重的平整淺盤,是通俗化的早期產品,其製作主要是實用性。
盤面以四朵不同顏色的花和綠葉,手繪在圓盤邊緣, 中間留下大片空白。繪畫的手法很隨意,整個圖案看來非常輕快。 單純樸素的紋飾,充分表現了民俗藝術的特色。盤底的落款 “ 中國唐山 TANG SHAN CHINA ”。
隨着陶瓷貼花或印花, 用於器皿圖案和色彩的裝飾,取代過去沿用的手繪工藝,手繪和貼花兩種檔次,論藝術品或工業品,意識相差大。手繪瓷的每一款成品, 都是具有個人風格的藝術品,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收藏價值,都比貼花瓷要高得多, 價格自然也就貴不少。
這件直徑 9 英寸圓盤,口沿外折平橫, 淺弧腹,圈足。胎質堅硬細膩,胎體匀厚,拿在手上,既有凝重又沉穩之感。
銅鑼作爲中國民間一種吉祥的物件,也是最能營造喜慶,表達歡樂的吉祥物。唐山製瓷工匠,取材於銅鑼,創新燒製造形如銅鑼的圓盤,故此名銅鑼盤。
盤碟形式多樣,惟以唐山生產的銅鑼盤,造型少見。
器型與碗相似, 但腹壁普遍矮小一些。這個直徑9英寸,盤底較深,主要用以裝燴菜,或滷汁的湯菜,或容量較大的燴飯,所以品名為飯盤, 亦稱湯盤。
碗盤成爲餐桌上重要器物,除了紋飾圖樣,其造型自古已有定制,尺寸規格千年以來變化不大,銅鑼盤和飯盤,也不過如此。提起唐山銅鑼盤和飯盤, 是為記述從商時的一段往事。
上世紀 70 年代,在泰國尚在推行親美疏中政策時期,新馬陶瓷業者看準商機,尤其北馬磁商入口的銅鑼盤和飯盤,有四分之三的數量,是經玻璃市州北部的邊境城鎮巴東勿刹,轉口運往泰國市場。
盤碟往往伴隨碗,平行地生產和發展。兩者功能不同,盤子通常都作爲盛菜之用,碗為盛飯或菜湯。
1976 年唐山大地震,陶瓷企業全部被摧毀。但在國家和各地的支援下,不久生產得到迅速回復,重新進入國際市場。我們老店再度進口的紅菊碗,是唐山衆多瓷碗中最暢銷的一種。大中小碗口,直徑為 5英寸,4.5英寸和 3.5英寸。
圓弧形,深腹的紅菊碗,底部附有圈足可以隔熱,方便握取。碗壁墩厚,重心偏下,穩重大方。外圍雙圈盛開的菊花瓣紋。造型優美,端正又實用。
上世紀 70 年代,唐山的白瓷,可以説是達到當時的最高水平。
紅菊碗胎質細緻而純潔,整個碗形顯得圓潤而飽滿,健碩而生意盎然。粉紅色單色釉, 素雅淡净,給使用者清新的視覺享受。
早年的春節來臨,民間有添碗筷(萬塊錢)的習俗,而瓷器上的菊花,正是吉祥, 長壽的象徵,所以新年期間,唐山紅菊碗較為暢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