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1, 2023

閑談小碟子

陶瓷盤子是桌上不可缺少的餐具。因爲功能的不同,也有大小形制的差異。形制較大者稱爲盤,較小者稱爲碟。

碟子又有大小之分,用來裝醬油(豆油),辣椒醬,芥辣,調味醋,橘醬等佐料的形制較小,稱爲醬料碟, 或豆油碟(閩南話); 形制稍大者作爲盛菜之用, 稱爲菜碟。

中小型的盤子是一般家庭日常使用者,大型的盤則用於餐廳宴席之上。一直當配角的各式各樣醬油碟,則似有被人忽略之嫌。

不過,早期生產的圓形無柄醬油碟,多以手工彩繪裝飾。自從塑料和不鏽鋼製品大量出現之後,這些一直不被重視的醬料碟, 都被有心的陶瓷器皿收藏家收走了。

在經營中國各省市日用陶瓷器期間,點點滴滴的也積纍了一些醬料碟。這些收藏品都是我珍貴而收藏品時代的美好回憶, 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普通人家最爲熟悉親切的公鷄彩繪碟,是潮州楓溪窯代表性的產品。 公鷄形象, 幾筆下來,生動自然。在潮州陶瓷行業用語的實際產品名稱是叫楓碟大小分三種,直徑 2.1/4 英寸, 2.7/8 英寸和 3.1/4 英寸。盤碗店以簡單的 寸, 寸半和3寸來分大中小碟仔。

甲級貨色的楓碟,釉面是白體或稱白地的顔色,但多是白中汎黃的奶白色,質地相對來説會比較厚松一些,而且比較容易破碎的。

 

鶴為長壽的象徵,廣爲中國人崇拜,所以藍鶴紋飾的題材,也被用在 2寸, 2寸半和 3寸的碟子上。

 

二合一式的兩格碟子,方便同時放兩種不同的醬料,又不占地方。 

早期的潮州鷄碟/楓碟,是一般簡單手製粗糙的陶器,和後期至現在生產的瓷質餐具, 是兩種在主要的滑石和粘土原料,燒製,和釉面裝飾上,都有很大的差異。

 

最先而易見的外部區別是: 瓷器在敲擊時,聲音清脆洪亮,具有透光性,汲水率小; 陶器在敲擊時,聲音嘶啞,不具有透光性,吸水率大。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不同, 對碟子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所以碟子的原料,燒製,裝飾的變化就越來越多。

2寸,2寸半直到 4寸的圓形瓷質碟子,應時而產生。碟面紋飾無論是釉上貼花,彩花,印花,釉下彩繪, 均色澤調和經久不褪。

 

即使是優等級的白瓷,碟子上如果不加任何紋飾,總會讓消費者覺得沒有價值。所以簡單地畫上一道缐,碟口邊描金, 中央顯示很整齊的空白地,我們稱為白地金口碟, 售價就提高了。

碟子口沿外向平折式,稱為翻 / 反口碟, 而把邊沿修整的圓順,整個碟子器型顯得圓潤而飽滿,這類口沿較直者, 盤碗店稱為平口碟。

 

早期陶瓷行業的用語,隨着時代的變遷,有些已消失,有些現在仍然沿用。就以江西景德鎮目錄的  三頭飯具 做個話題。

 

 三頭飯具 是一套餐具裝,一個直徑 4寸半碗, 一個 4寸碟子,和一根 5寸半柄的湯匙。

早期中餐廳的餐具,有個在桌台上規定的擺放。 最普通的是一雙筷子, 一個 4寸碟子,上面承放了一個 4寸半碗,碗内放着一根湯匙。

這個 4寸碟子的陶瓷行業名稱是,4寸骨碟, 意思就是把吃剩的骨頭, 放在那碟子之上。

除了骨碟之名外,它也叫做墊碟。小碗擺在上面,就是怕你從碗中夾起東西時, 會不小心滑跌了些許,所以用作承墊。

不過今天大多數的中餐廳,已經將 4寸骨碟,改換成 67寸平盤。老頭也不是吹毛求痹的從鷄蛋裏挑骨頭如若不信,不妨留心觀察一下,一枱十人之中,説不定常見有人把骨碟作爲餐碟。

 

釉上粉彩碟子,顔色都特別絢麗多彩,不過一旦接觸到酸性溶液,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鉛鎘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今日,只能當擺設品觀賞,已不適合用在餐桌上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