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4, 2025

檳榔嶼早期的東北海旁填地 - Beach Street & Weld Quay

 

前言: 

近來檳島又有新填海取地計劃的新聞,地點坐落在 Karpal Singh Drive / 卡巴星道海域 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大型填海工程有 (一)新關仔角海灘 / Gurney Drive (二) The Light Waterfront  (三) 檳島南部。 

講起檳島填海往事,早在英殖民時代就進行了好幾次,當政者覺得填海賣地是一項本小利大的生意;食髓知味之後,便陸續填了之後又再填。Beach Street  海墘街 /  Weld Quay 都是先後填海填出來的。到今天來看,完全沒有一點填地的痕跡了。 

----------  ----------

喬治市商業區最初建立在檳榔嶼東北端, 即昔日英文路名的 Beach Street 直譯中文為  海灘道 今日馬來文路名為 Lebuh Pantai  

這個長方形區域,海濱一代都准予自由起卸貨物。在 1870年以前,海港的登岸設備, 僅限於靠水地帶的少數石階碼頭。 

這個地帶因街道,由海岸擴展到内陸而發展起來。後來,當局在各碼頭之間的海域實行填土,並在所填築的新地上,興建辦公樓和倉庫。結果海岸綫向海伸出五百公尺左右,而原有的海濱一帶 ,既現今的 土庫街 / Beach Street  却成爲海港的中樞。 

在十九世紀的大多數年份裏,喬治市成爲馬來亞北部,蘇門答臘北部,泰國南部和緬甸這個廣大地區的轉口貿易港。華商和土族商人將海峽的土產,包括稻米和樹膠,椰油。純錫,及稻米等等,運到碼頭轉口; 同時又把製造品分配到馬來亞内陸。 

英國人的貿易公司,則在占據Beach Street / 土庫街 這一端, 和海外地區,尤其是歐洲 之間, 進行商業來往。於是,喬治市逐漸發展起來, 歐式建築風格的高堂大廈,地標建築有滙豐 / HKBC渣打/ Satndard Chartered,荷蘭銀行/ Dutch Bank (現爲中國銀),華僑 / OCBC等銀行大廈; Logan Building India House George Town Dispensary Building,前殖民時期郵政總局(今天的   Penang Islamic Department Building)等等, 盡在這段道路,鱗次櫛比。 

由於華裔移民在喬治市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斷增加,華商集聚的中下五段 Beach Street 諸如港仔口,中街 1 ,鍛羅申街 2 ,打鐡街,及社尾街,出現中國南方的建築風格,尤其是兩層樓,或兩層以上的特有店屋,一般都具有十五尺的寬度。這種店屋除了供作買賣之外, 通常也兼做貨倉,工場和住家。 

隨着樹膠,椰油,純錫等大發展,大大提高喬治市的經濟地位, 海港所經手的貿易額,與年俱增, 不久海港的登岸設備,便顯得不夠用了,

於是當局在 1882 1889年,由人工再填出一塊新填地,這塊新填地就是今天的海墘街 / Weld Quay  Weld Quay 是以曾擔任海峽殖民地總督時期,對喬治市進行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工程的 Sir Frederick Weld 的名字命名. 

海墘街 / Weld Quay 大致上分成八個分區:(一)瑞天咸碼頭 / Swettenham Pier (二)商業大樓與貨倉,(三)維多利亞碼頭 / Victoria Pier (四)海墘水域 / Weld Quay Waterfront (五)義興街碼頭 / Church Street Ghaut Pier,(六)馬來亞鐵路碼頭 /  Malayan Railway Jetty  (七)渡輪碼頭 / Ferry Jetty (八)姓氏橋 / Clan Jetties 

沿岸一帶,興建一座適合駁船靠岸的新碼頭。由於各類型貨輪均在海中抛錨處停泊,然後由木舯舡(註 3 / Tongkang,或稱駁船 / Steel Barge,把大部分貨物,轉運到新碼頭上岸。 

大型貨輪需要用到深水設備,殖民政府經過多方考慮和策劃之後,終於在海墘街東北岬角的末端, 興建一座深水投錨站, 稱爲瑞天咸碼頭 / Swettenham Pier (註 4 

這一沿海擴張,導致了貿易區的形成,該區遍佈出入口貿易商,倉庫,和熙熙攘攘的碼頭。Weld Quay / 海墘街門牌25號的四棟接連的歐式建築風格商業大樓,曾是德國 Schmidt  Kustermann & Co。, Behn Meyer Shiffman Heer & Co。, Behr Brothers & Co。, 歐洲貿易公司的辦公場所, 也是重要的貨倉。貨物在裝船。  

唐寧街 / Downing Street 盡頭對岸的維多利亞碼頭 / Victoria Pier 兩側設有貨倉,用於存放還未付清關稅或進口稅的貨物。 

海墘街海旁最引人注目的景象,莫過於停泊在靠岸的舯,駁船。苦力們( coolies 即勞工 )忙着裝卸各種從貨輪轉卸到舯船,駁船的貨物, 包括綢布百貨,五金鐡器,谷糧豆類, 日用陶瓷,各種日常雜貨用品等等,這些貨物隨後搬上人力車(註 5或貨車,直接運送到個店家。老頭我60年代,經常在海墘街從事這種粗重搬運工作,算是見證過當年的熱鬧場景。 

義興街碼頭 / Church Street Pier 坐落在Weld Quay / 海墘門牌 4 Shiffman Heer & Co 5Behr Brothers 對面,被稱爲  舢板港 因爲小型舢板,駁船和小艇仔會在此停靠和卸貨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遷移到。 

專用於渡輪停靠的Malayan Railway 鐵路碼頭,是海墘門最長的碼頭。其對面的Malayan Railway Building / 馬來亞鐵道局大廈辦公室(註 6 只售賣火車票,乘客得走到 Malayan Railway 鐵路碼頭乘坐渡輪,到 Prai Harbour 下船,再走到 Prai 火車站換乘火車。這個過程,增添了海墘門讓外來者皆嘖嘖稱奇的趣事。剃頭意(葉祖意)除了在Beach Street / 土庫街有間雄偉的萬興利銀行大廈,也在Malayan Railway Building 的正對面 建了一棟葉祖意大樓。 

1904年瑞天咸碼頭開始啓用, 隨後並加以擴展檳島市民的交通工具,來往喬治市和馬來亞半島大陸的水陸交通,建立渡輪碼頭(註 7 / Ferry Terminal 運送乘客和車輛來往兩岸的服務。(旁言一句早期一條華族姓氏橋,姓王橋其實是建在目前的渡輪地點,它被稍移到現址。) 

海墘街持續的填海工程,碼頭數量逐漸增加。來自中國福建省南部沿海村莊的移民,隨着社區的發展,將碼頭重建為既是工作場所,也用作住宅。爲了互相區別家族的血緣,這些住民以姓氏為橋梁命名。從原有的姓氏橋,今天只剩姓王橋,姓林橋,姓周橋,姓陳橋, 姓李橋, 雜姓橋和姓楊橋; 另外的平安橋和姓郭橋, 均於數年前被拆除了。

上世紀 50-60 年代,坐落在海墘街與本頭公巷 / Armenian Street Ghaut交界一帶的棧房,就是檳城與緬甸和印尼(亞齊 / Aceh)以物易物(物物交換 / Barter Trade貿易體系的見證者。 

縱然Beach Street  海墘街 /  Weld Quay 都是先後填海填出來的。但是到今天來看,完全沒有一點填地的痕跡了。 

在還沒有檳威大橋的年代,海墘街渡輪碼頭,每天上下班時間,擁擠得人潮洶湧,繁忙的車輛, 排長龍的乘客在等渡輪過海,交通阻塞導致車輛無法順利通行,老檳城也見慣不怪。 

貨輪或客輪在瑞天咸碼頭靠岸,舯舡駁船擁擠的停留在海旁水域,海墘在裝貨卸貨中熙熙攘攘的叫喊聲,充滿着生氣和活力。 

曾經在鼎盛年代的海墘街 / Weld QuayBeach Street,各項繁華景象,仍在我們這班年邁者的腦海裏,留下不可抹滅的回憶

1 中街 / Beach Street / Lebuh Pantai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3/06/beach-street-lebuh-pantai.html 

2 緞羅申街(Beach Street / Lebuh Pantai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4/08/beach-street-lebuh-pantai.html

3 舯舡 (tongkang)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07/01/blog-post_20.html 

4 瑞典咸碼頭登游輪 / Swettenham Pier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2562.html

5檳島的人力車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7/06/blog-post_6.html 

6「馬來亞鐵道局大廈 Malayan Railway Building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7/12/malayan-railway-building_19.html 

7檳威渡輪的今昔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23/11/blog-post.html

 

寫於:202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