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30, 2019

趴趴走 - 東海岸之旅 - 20190619 - 201906120



- 彭亨 林明

附圖的 T-卹圖案,已經簡略概述了林明小鎮( Sungai Lembing )從前的特點。

由英殖民地部直轄時期的英商開埠,1880-1986 年被稱為 El Dorado for the East曾是一個繁榮的錫礦鎮,1940 至 50 年期間有超過 1,500 名礦工在 300 km 的地下通道采錫。


依據 Muhammad Yusoff Hashim 撰寫的歷史文獻 《Pahang Darul Makmur 1800-1930》彭亨蘇丹阿末於 1880 年將一塊占地兩千平方英里的土地擁有權,給了華裔賈商林亞山,供作開礦和農耕用途。



隨後該土地被納入成立 “彭亨機構”, 并給予英國人一百廿年的租約,控制和管理開采該地錫,直到 1986 年錫價暴跌時進行清盤。




今天的林明小鎮,人口大約千人,以客家人爲多。



19日來到下傝的林明河畔度假村,設的餐廳,每人先來一碗彈牙順口的林明客家黃面,配煮炸豬肉碎叉燒燒肉。飽腹後,出發游覽小村的景點。


博物院 ( Museum Sungai  Lembing ) 展示的各類礦物,挖礦工具,陶瓷器具,道不盡林明悠悠滄桑史。






乘坐鐵路軌道行駛的列車,沿着石隧道走進礦場,一路裝有電燈和散熱抽風設備,讓我們見識先輩礦工在地底岩石層裏采礦的辛苦。



博物院門口展示一架揹有個古老巨型礦場阻燃劑/滅火器的雙輪手拉消防車。整個林明小鎮逾百分之九十為木屋,但是只有一輛四輪驅動車,充作義務消防勘察車,設立救拯局或成立合法義務消防隊是當前林明一項重要事務。



林明有許多吊橋,縮短鄉間村莊與小鎮兩岸距離,和行車時間。走在纜繩橋上,如風中搖擺柳樹般細微地移動,除了樂趣之外,還可一覽林明河的恬美。



據聞十月至三月吹東北季節風時,豪雨經常引發河水汎濫,大街小巷淹水,交通中斷, 吊橋也就發揮疏通災民的主要功能。


常言道出門在外,不可辜負美食。除了客家黃面,林明柔嫩細滑的釀豆腐,山泉水泡的黃豆水,凝結的冰冷豆花,香脆可口的椰子餅都不可錯過。


 

那個年代,大街的這間廣益號,應該具現在百貨商店,是集鎮民穿衣和各種居家需要品的大商店,更兼類似今天的銀行,替當年南移的礦工提供匯兌服務的錢莊。木匾上褪色的文字,見證了林明的風雨更迭。


但凡有英人聚居的地方,必設有郵政為其海外僑民和南來的華僑礦工提供郵遞服務。在菜市場巴刹對面街,就見到這個街頭文物 - 英殖民地時期的紅色郵筒。


根據當地客屬公會前理事鍾景華先生的口述,這個郵筒在他童年時期就接觸了,但是對於郵筒的來歷,他卻一無所知。即使我向林明鎮郵政局長 En Hairi Manap 求證,他也不知曉  , 

林明客屬公會前理事 鍾景華先生(右)

這個近百年的郵筒,黑色底部的鑄鐵受腐蝕生鏽,且漆膜開裂,原有的鑄造厰名稱和鑄造年份,模糊得無從辨認英文字母。


林明鎮郵政局長 En Hairi Manap

以款式,體型尺寸來推測,這個有79英寸筒帽圓周, 62英寸筒身圓周,64英寸基座圓周, 8英寸投信口的郵筒, 還有從收信時間框的洞口看到,筒門内設有防止筒内大量信件在一開門掉出來的鉄網。 雖然郵筒的英國君主徽號 ( Royal Cipher ) 被刮磨掉,起初推測是愛德華七世 ( King Edward VII ,1901 - 1910 ) 時代生產的郵筒。



而後再做了極其仔細的勘察和研究,果然發覺出鑄寫 NEXT COLLECTION 的字母出現在筒帽下面,投信口的左上方。由此斷定它應該是喬治六世  King George VI,1936 -1952 ) 年代製造的 Pillar Type A 粗圓柱郵筒。 ( 與檳榔城中路 Macalister Road 晉江會館對面同一類型 ) 



除了逛逛老街,爬林明山看彩虹瀑布,雲海是到林明的主要戶外活動。當然,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景觀風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