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830年,從巴格達移來檳榔嶼定居的猶太人 / Baghdadi Jews,180年來,在無法融入一個文化上完全不同的社會,這個保守和内向的族群, 2011年之後,逐漸淡出檳城人民的視野。
坐落在Jalan Zainal Abidin (原名Jahudi Road),這塊面積略小於標準足球場的墓園,四周以高墻圍繞,生鐵鑄造的柱式雙開大門,是進入墓園的唯一入口。
這裏是在檳榔嶼逝世的猶太人安葬之地 (Jewish Cemetery), 時至今日,墓園内總共有107座墳墓。
除了墓碑上刻有9TH JULY 1835 的英文日期,其餘的碑文,字體是像彎曲鎖匙的希伯來文,實在看不懂。據檔案記載, 這是第一名下葬于此墓地的死者Shoshan Levi,她是一名崇奉猶太教,和捐贈此墓地的英國婦女。
偌大的墓園,至今爲止,107座墳墓只占用不到三分之一墓地。 兩墓之隔,多爲一條狹窄的通道。門口一大片空地, 臆想是要給後來亡者,留下空間和餘地。
相對於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Armenian(註1),猶太人的種族觀念實在太深,也比較封閉。這樣的社群,太自外於人群。
依據檳城戶口調查的記錄,在1899年的鼎盛時期,人數達到172名猶太定居者, 逐年下降到1941年,只有30名,1969年僅剩3個猶太家庭。
2011年7月15日,曾任E&O Hotel 經理的David Mordecai去世,成爲最後一名下葬在這墓園的亡者。
原本收藏在墓園看守人的下葬記錄冊,如今是保存在澳大利亞的猶太墓園信托部。
墳墓的造型,都是歐洲中世紀時期的石棺墳型。沒有雕刻和裝飾,顯得簡單樸素。
最典型的猶太墓,附壁柱凸出外墻,三角形頂部,正面兩根粗獷柱子,整個形狀就像一座神殿。
有者外型屬長方形矮墓身,頂部呈三角型; 也有圓弧形頂座。 其他樣式有長管三角紙盒型,和石條形狀的猶太墓。
墓碑上裝飾性的六角形圖案,是猶太所羅門王的象徵。有捍衛猶太民族的含義,即爲現今以色列國旗圖案的由來。
這是長方形銅質銘碑,碑上的圖案,花紋和字母,通過打凸或壓印,呈現與衆不同浮雕效果。
墓碑上展示的雙手,表示死者是猶太會堂的神職家族,為會衆祝福。
七座燈盞的金燈台是古猶太標誌,它的七盞燈代表了上帝創世的六天,以及第七天安息日。 今天,金色七盞燈座也是現代以色列囯及其政府的徽章圖案。
看電影《Schindler’s List》最後一幕,倖存者領着子孫,每人在墳墓上放置了一小塊石頭。在猶太信仰中的意義,在墳墓上放一塊石頭,表示瞻仰者有去過這墳墓。石頭是死者生命,和回憶持久存在的合適標誌。
雖然同是一神論的宗教,相對於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 猶太人不對外傳猶太教,只在自家聚會場所進行集體祈禱,講解猶太教法典等等宗教活動。
即使定居在檳榔嶼的猶太人數不多,在1929年,依然在那莪路28號 (Nagore Road) 創立一所猶太會堂, 即猶太教堂。
直至1976年,最後一個負責會堂與宗教儀式事務的聖職者去世後,會務癱瘓,陷入了停頓的窘境。
猶太人在世界各地均爲出類拔萃的人物,却不容於馬來西亞這個伊斯蘭國。
早年老檳城慣稱的Jahudi Road, 在上個世紀80年代,被市政府易名為Jalan Zainal Abidin, 以紀念馬來文學家。
一個疑惑一直沒法解開,老檳城華人稱之“爪夷律”,與原爲英文拼寫的 “Yahudi Road”,和馬來文名稱,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不會是老檳城,閩南語音的 “Jahudi”,出現“爪夷”的口誤吧 !
隨着街道的易名,完全抹去猶太族群,曾經移居落戶檳榔嶼的歷史記憶。
(註1)http://huctan.blogspot.com/2020/11/blog-post.html
原文:2006年10月22日 huctan.multiply.com
增刪:2020年11月16日 huctan.blogspot.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