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8, 2018

見膠樹的隨想 – 園坵作業



那天,我們一行廿個老同學從大山腳通往居林路途中,轉進Sungai Lembu,目的是去一座小果園品嘗榴櫣。
車子停在棕油園坵內,沿着一條環形山路走上山, 經過花圃,除了各類水果,山上還種植了不少橡膠樹。
每到膠園,我都會留意那兒的橡樹膠汁。


樹柅割法也是一門學問,膠工用特制的小鉤刀,在樹榦上斜割其皮,寬約一分許,其乳液即時流出。
樹身用鉛線繋一膠杯,置於樹旁,待其乳液流出而盛之。
割皮方法有割排骨形,也有割V字形。
以前的作業是清早出工至十點之間,可以說是完成第一段割膠工作。
休息大約一個多鐘,就進行收乳工作,即挑鉛桶收集膠杯膠乳,潮州人叫柅水
再將柅水挑去柅房,倒在一個標量桶中,用木尺定其數量,取柅水一筒和白水一筒混合。然後由秤柅人,用特制玻璃探針測探所得柅水成分若干,決定其數量,這既是割膠人所得的代價。
不過有些園坵有用日計而算工,有用秤斤兩而計算,此是約略而言,不可以一概論之。
我所見的收割的情形不同以往,這是等膠汁凝固成丸後才來收取。
割膠是日計工人的上半日工作,中午過後,是進入做柅片的工作。
所有柅水倒入大缸中混合後,即倒入長方形之柅槽中。柅水入槽時,參入清水和若干醋酸,以木板攪拌,使其濃度調均。同時以特制的鉛片插入槽內,而分隔之。
兩個小時後,柅水就凝結成為彈性膠團。再取出膠團放入機械的滾筒,輾轉壓榨,使水份溢出。連續的輾榨到一定的厚度,使之成了更加凝結的膠片。
再一片一片的接疊浸入清水池中,至此算做完一天的工作了。
隔天才一片一片排列置於竹竿上,在所謂熏房用火熏蒸之。大約經過七八晝夜後,就成了金黃色的標熏片,也既是可以應市了。
想起以前鄉村華人小園主,在種植上不大講究,園坵內的膠樹品種參差不一。
割法又無一致,不只割V字形排骨形,割螺旋形也有。有者每株樹日日進行開割,此是自損其樹皮,不見得其生產量為多,合宜為兩日割一次。
尤其在制片過程上,不比英人大園坵機械化。每片納入機械的滾筒,我們以人力手輾。 又因水量洗滌不週,而所制造的膠片,多屬次等之貨。
加以置入熏房中時,竹竿常不清潔,翻動不週, 以致每一片中,多生黑跡。在販賣之時,被分類為次等貨,以致失去其真正應得之價值。
以前老外祖母的園坵規模狹小,園中一切設備非常簡陋,一家大小都得參與制膠片工作。每當陪老媽回太平娘家,我小時幾乎過盡了膠工生涯,這也給我留下美好的回憶。
相關博文:
橡膠樹種子 - 樹柅籽
橡膠樹園溜達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