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5, 2024

Goldsmith Invoice / 金鋪專用發票 (增刪篇)

金鋪專用發票( Goldsmith Invoice )不僅是一個購銷金器的憑,也是一個可以讓客戶向原售商以舊換新金飾,或兌換現款的重要證書。 

沒有金飾佐證的發票,連同本值都沒有。雖有折疊的痕跡,然票面面相, 張張漂漂亮亮,乾乾淨淨, 猶如新似的﹔兼恃着物以稀為貴的鐵律,老僧我就且藏珍矣。

 

最引我注目的是印在發票上的各項說明, 以中,英,印(淡米爾)和爪夷 Jawi  四種文字對照做參考。今天非穆斯林對爪夷文略有敏感,當年不見任何人士有異議,既是說,華,巫,印三大族群認同了爪夷文的存在。26個羅馬字母書寫馬來文為商界廣泛使用,是在70年代開始。


其次是電話號碼才三個數 想當年, 打個電話還得要求接線員轉接才能通電。如今7個或8個數字是各個州屬的號碼,原地電話號碼加上頭位幾個數字, 就可直撥其他州府或世界各地。這種方便的操作, 加以今天的資訊科技,是舊時代夢想不到的電訊服務 。  

檳城的金銀首飾行業,可追溯至兩百多年前,身懷製作首飾的打金技巧,和獨到精準的判斷眼力,來自廣東省台山縣的廣府幫打金佬,啓開檳城打金和金銀首飾行業。

隨着馬來亞土產( 錫米和橡膠 )價格爆漲之時,20世紀初,是金銀珠寶首飾界行情最光輝的時期,一般家境寬裕的華裔婦女, 每逢喜慶盛會,周身必皆金飾耀煌,珠環翠繞。娘惹們出席慶賀嘉會,則滿身金飾珠寶, 以爭體面。印巫籍之清貧婦女,也必戴 swasa只含37.5% 純金的銅金混合首飾,或塗金的手鐲耳環以爲榮,是以首飾營業的金鋪異常發達。 


五十年前檳城的老金鋪,多為華商和嘛嘛( 印度藉回教徒商 ),約近五,六十家。華人金鋪多設在新街,檳榔律及週邊大道;嘛嘛則聚於椰腳街一帶。 

昔日的人民,凡要辦喜事節慶,都會到新街金鋪,選購金銀珠寶,一時間檳城金鋪生意興隆。順提一段沒被記載的軼事,新街英文路名 Campbell Street,當年在粵籍社會,曾被以廣東話諧音喚為  金利大街  

婦女本性好穿戴金飾,機遇金價暴漲,在厚利可圖時,會脫手兌現。 故此, 一般金鋪的發票事先聲明, 扣除火耗( 即熔鑄時的損失加上工資)後,照時價收回金飾。今時的婦女已不會這麼輕易拋出金飾兌現了。 

十年前,在新街一帶林立的金鋪有:老同學陳子輝的祥源金鑽行,盧緝甫的麗源金鋪,唐悅生的南隆金鋪,譚海帆的祥隆金鋪,王昭信的新昌金鋪,永興金鋪, 大明金鋪,三興金鋪,生源金鋪,金聯益,源華金鑽, 萬隆金碹珠寶, 生源等等。

 一些老字號因種種原因告別新街,有者喬遷異地,或逐漸消失了。可憶及的有陶樂甫的廣隆金鋪, 唐俊南的三益金鋪,三昌,英昌,德昌, 祥信,麗興,麗華,華慶,金源, 大安,大成等等,間間耳熟能詳。

今天華人金鋪經營方式已有所改變,業者已將櫃台駐進購物中心或商場。 


附貼老字號幸存的發票,是老金鋪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見證大馬經政的變遷。

原稿:20140625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4/06/goldsmith-invoice.html

增刪:20240625

Monday, June 17, 2024

以TRANSLATOR OF STORIES 標註的墓碑

 

這是座由三塊石板構成,中間墓碑中榜,刻有  考錦文曾公  妣金桔林氏  兩旁有對肩石夾立,可看到以英文字母鑿刻的墓銘。 

清朝或民國時代,按中華傳統習俗,不可能有英文題寫的墓誌銘。不過,在新加坡和馬來亞,尤其峇峇社會中,“ 中英巫 ”三種文字同時出現在墓碑中,已經是司空見慣了。

但是,這塊比較特殊。除了以英文鎸刻了曾公與夫人的逝世日期, 詳列子孫名字,甚至還以  TRANSLATOR OF STORIES   並刻上其部分譯作包括  Hwan Tong (註1    Ngoh Bee Yean (註2 San Kok   Song Kang (註4 Kou Chey Thian (註5 所列書中各個中文名詞, 峇峇獨特的福建話,均按閩南音翻譯 )。 

據新馬峇峇文學研究所的統計,這些年來所收集到,曾錦文於 19世紀末20世紀初,翻譯成峇峇馬來文中國通俗小説和歷史演義章回小説等著作,譯作共有十八部。

曾錦文使用的筆名 Batu Gantong 也是檳城峇都眼東聯合福建公塚通俗的名稱。這或許暗示了,曾錦文生前心中想要的最終安息地。 

墓碑上端鑿刻的祖籍福建省海澄縣厚境村( 原屬海澄縣,今龍海市 ), 曾錦文 1851年生於馬來亞檳榔嶼峇峇家庭父親曾容泉經常出入蘇門答臘經商,母親是老檳城娘惹。檳城南華醫院街75  / Muntri Street 層樓是曾錦文的故居, 現已改爲背包客旅舍 

在講話的用語上,由於在峇峇家庭環境中長大,他講的用着福建話,時不時又中又西,半巫半華的混合語。從小在大英義學 Penang Free School 接受正統教育 ,也曾在私塾念過 四書五經  ,為他的“ 中英巫 ”三語能力奠定基礎。 

成年之後,父親送他中國福建馬尾港所設的海軍船政學堂學習畢業後,他因身體狀況不好,而拒絕入伍參軍, 然而僅留在學堂擔任數學導師。中國第一代海軍幹將, 多出其門下。父親去世後,他辭職囘到檳城照顧母親。沒過多久,新加坡英國人開辦的律師樓,任職書記兼管財務。

由於當時的馬來人還在用爪夷文( Jawi ),爲了讓馬來人也瞭解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他在閑餘時間,逐以羅馬字化的馬來文翻譯了中國古典小説和民間故事  

曾錦文不是峇峇翻譯中國故事的始祖,在他之前已經有華人翻譯家出版了譯作。但是這些早期的譯作質量和產量都無法與曾錦文相比。而且,興起峇峇文學翻譯熱潮的是曾錦文的三部代表作, 三國  宋江  猴齊天 ,對往後的譯作有啓發和示範的作用。 

192047 庚申年二月十九日)因嚴重的支气管哮喘,簡稱哮喘發作, 在新加 No. 9Stanley Street 嚥氣, 終年70 辭世後歸葬檳城 Batu Gantong / 都眼東聯合福建公塚。 

曾錦文花了極大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翻譯,使非受中文教育者共賞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這貢獻可真不小, 值得我們留下一頁史話稱揚。

(註1)《 Hwan Tong 》即《 反唐演義 》,講説唐朝唐睿宗李旦與民女胡鳳嬌的愛情故事。

(註2)《 Ngoh Bee Yean 》即 《 五美緣 》,是一部古典言情小説,描述書生馮旭與五位美人的姻緣故事。

(註3)《 San Kok 》為 《 三國 》,也即是《三國演義》。

(註4)《 Song Kang 》 即是《水滸傳》以《 宋江 》為核心的故事。

(註5)《 Kou Chey Thian 》乃《 猴齊天 》,即是《西游記》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故事。

Tuesday, June 11, 2024

Tombstone / 罕見刻上“大漢”的墓碑

 

就在廣東暨汀州會館白雲山第三公塚,此處墓地狹小,這塊外形并無特別之處,但吸引着我的,是刻有“大漢”民國 字樣的墓碑,以直立式,矗立在眼前。 

一般墓碑刻上年號的字樣,是表明造墓的時期。在檳城的墓園,以晚清光緒年號,及民國紀年為最常見。 

可以推斷,這個“大漢”,不是指公元前 202年,劉邦做皇帝的漢朝。兩個不對稱的年代, 同時出現在一塊墓碑上,是截至今天 我見到特殊 

遍稽群籍, 才翻閲到此處的大漢是指辛亥革命時期,“漢”是四川軍政府的紀元。此前即使是在四川,也罕見類似的墓碑。 

話説 1911年 10月 10湖北省武昌市起義爆發,標誌着辛亥革命的開始此後反清革命在湖南,廣東,四川,江西等地蔓延開來十四省獨立,也先後各自成立軍政府四川軍政府貴州軍政府等等 挂的是“漢”字大旗。但是採用“大漢”紀元的稱謂只流行一段時間 到 1912年 1月 1,孫中山在南京成立政府,中華民國才正式成爲中國國號。 

以江西省爲例,辛亥革命爆發後,南昌起義軍成立江西軍政府,利用有設備鑄造了被譽爲銅元十大珍品之一的江西造壬子當製錢十文的“大漢”銅幣。這些銅幣雖然僅用幾十天,直接證明了“大漢”年號的存在。   

回到墓碑來,由最上端鑿刻的籍貫説起:

籍貫 - 寧邑 (明朝建縣,名爲新寧縣後因湖南,四川廣西省都有新寧縣,爲避免混淆,1914年改名廣東省的台山縣 

 - 大漢 辛亥革命後, 臨時 / 政府的年號 

世祖 - 是相對 父親而言的先祖稱謂,屬於推定概念。即以父親為一世祖,來推定父親之上的先祖是幾世祖。陳氏在伍門宗譜內所屬的世係,是二十五代的媳婦。 

- 子女表明母親是正室。 

逝世日期 -民國壬子年八月廿八終吉旦,是個爭議性的議題。墓主的生卒日期是一項重要的記錄,生卒日期是確認她實際存活於那個時期。一般而言,民國壬子年是公元 1972 已經過了中國政治體制變化的時期。 1912是民國元年,才是辛亥革命爆發後,挂“大漢”變動政權的時代。再推斷右側墓碑記下,太公仙逝於光緒六年 (公元 1880 年),嫡長子於癸巳年1893去世,所以若寫成民國元年 / 壬子年  (公元 1912 年),則比較輕易對照陽曆和民國曆。 

名號 - 記載逝者的姓名身份 

後人 - 詳列子孫名字

即使是老頭兒 1950年代所讀的歷史課本,也未曾提及過這段中國近代史。得遇此特殊墓碑,何其有幸,增長知識。這塊墓碑,實具有高文物價值。

Sunday, June 9, 2024

History of Malaysia Tin Mining - Part 5 / 【錫家歲月】第五篇(完結篇)

 

【錫家歲月】第五篇(完結篇)

因二打擊退出歷史舞台   錫市崩盤措手不及

轉摘自 https://www.chinapress.com.my/?p=3962087 

撰文:陳偉光

刊出:逢星期六中國報《今日北馬》 

大馬曾經是世界最大錫產國,錫礦業為國家賺取無數外匯,但一次致命的錫價危機,導致市場崩盤,礦場被逼關閉,礦工失業,產量停擺,徹底改變了國人的命運,風光了一個世紀的錫礦業,就此走到了盡頭,叫人措手不及。

大馬錫礦起初由馬來人以原始手法開採,其後華人以改良的水筆和砂泵提高礦場產量,資本雄厚的英國人接着引進機械鐵船進行大規模開採,新進的技術加上華裔礦工積極的勞動,配合高品質的提煉,讓大馬成爲全球第一錫生產國,開啓長大整百年的領導地位。 

中國躍升最大錫產國

大馬當時擁有全球最大的熔錫厰, 加上錫製品出口世界各地,上游和下游工業都相對成熟,造就不少錫礦大亨,可説是輝煌一時。無奈經過長時間的繁榮發展後,遇上1981年操控錫市失敗,以及1985年錫價崩盤的兩大打擊下,從此一蹶不振,退出歷史舞台。大馬的錫產量在巔峰時期每年超過20萬公噸,超過當時全球量產的一半,二名列前茅,但是子1987年開始產量便每況愈下,到去年生產6100公噸,跌至全球第十位,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中國(68000公噸),緬甸 54000公噸),和印尼 52000公噸)。整個錫市場在過去30年不斷洗牌,中國早已躍升全球最大錫生產國產量超過大馬十倍,而且蘊藏量也高居世界第一。

儘管錫價曾經一度攀升至2萬多美元一公噸,但大馬的錫礦大部分已經停頓多年,剩下的也因爲各種外在原因而無法恢復昔日的產量,加上經過一個世紀的開採後,大馬國内現有錫礦的蘊藏量實際上也所剩無幾,只能望價價錢興嘆有心無力。

錫製品仍然暢銷

曾經會生金蛋的錫礦業倒了,留下繁榮不再的小鎮,年輕人陸續出走,剩下老人家留守家園,成爲8090年代常見的景象。邁入21世紀後,由於電子芯片和手機觸屏都用到場,需求量和價格開始回升,只是市場格局已經大洗牌,中國和印尼取代大馬成爲主要生產國。 

不過在加工錫製品方面,創建於1885年的 Royal Selangor 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錫製造商和零售商。極高的錫純度和精湛的工藝,讓這裏製造的錫製品深受全球客戶的青睞, 尤其是聞名海内外的 Selangor Pewter ,更加是同類產品中的名牌。 

走過百年歲月的錫礦業,在大馬各地留下的印記依舊可以勾起國人的情懷。霹靂州督亞冷的採礦鐵船已經成爲旅遊經典。位於金寶的近打錫礦工業(砂泵)博物館,收藏不少已經消失的採礦工具,彭亨林明的地下錫礦博物館也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雪蘭莪廢礦湖打造的水上樂園對後市錫礦業留下的遺產。作爲曾經的錫礦大國,我們還是可以發掘這些遺跡的殘餘價值,就看有關當局如何推廣和行銷了。 

敦馬操控錫市  遭滑鐵盧 

首先是在1981年,馬哈迪上台不久便秘密啟動操控錫市的計劃,指示土著銀行資助國企MMC買入市場上大量現貨和期貨,試圖制造高需求量來抬高市價。結果事與願違,其他生產國跟着提高產量,在供應增加後,錫價反而開始下跌,大馬政府如意算盤打不響,只好拋售手上的屯錫,一時之間損失2.5億美元,炒期貨失敗的下場拖累錫價暴跌,馬哈迪直到1986年被華爾街日報爆料後才親口承認。 

19851024日發生的錫價崩盤則是因為國際錫產過剩所引發,尤其是錫協成員國沒有節制的生產,讓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錫價一夜暴跌,直接導致大馬多家礦場倒閉、連帶影響到其他相關行業,失業的工人唯有到國外跳飛機,尤其以霹靂州數量最多,造成錫礦業的長期衰退。

History of Malaysia Tin Mining - Part 4 / 【錫家歲月】(第四篇)

 

【錫家歲月】(第四篇)

拉律飼主慧眼識泥中寶    寵物象開啟錫輝煌

轉摘自 https://www.chinapress.com.my/?p=3953790 

撰文:陳偉光

刊出: 逢星期六中國報《今日北馬》

1848年霹靂州拉律( Larut )發現錫礦之前,華人並非馬來半島採礦業的主力,當時的採礦人主要都是個體經營的馬來人,採用最原始的人手操作方式開挖,產量和效率偏低。直到一名馬來酋長之子Long Jafaar在拉律一帶發現豐富的礦產後,他才和來自檳城的華人投資者合作,引進華裔勞工開採錫礦,掀開了華人下南洋打拼的礦業血淚史。 

大象發現錫礦 

Long Jafaar發現錫礦的經過也非常傳奇,據說有一天他的寵物大象突然走失了三天,回來後身上沾滿沉甸甸的泥漿,經過他的確認後証實是錫苗,馬上就到檳城找來20名華裔勞工進行開採。這頭大象叫Si Larut,據說就是這個地區命名的由來。Long Jafaar隨後獲得霹靂蘇丹的批准,成為拉律的管理者,把這裏的錫礦當成自己的產業。 

在他去世後,其子Ngah Ibrahim繼承父業,繼續和華人合作,在拉律戰爭期間支持海山會,後來因為涉及霹靂參政司的刺殺案,與當時的霹靂蘇丹一起被英國殖民政府流放到印度洋的塞舌爾群島,最後在新加坡去世。 

巫華合作   引進勞工 

從此之後,華人便與錫礦業結下不解之緣,1859年葉亞來帶着87名同胞在巴生谷一個位於泥濘河口的蠻荒之地發現錫礦,很快就把這個河口發展成為未來的大馬首都吉隆坡,他本身也成了開埠功臣,被委任為華人甲必丹。

為了紀念華人開礦先驅,葉亞來於1883年建立了仙四師爺宮,成為吉隆坡最古老的華人廟宇。另一位從中國廣東南下的陸佑也在拉律礦場當厨師時學會經營礦場之道,後來成了家財萬貫的錫礦大亨。

據估計,到了1891年左右,華人已經壟斷馬來半島90%的礦場經營權,採錫的華工多達10萬名。由於華人的積極投入開採,馬來亞也因此成爲當時全球最大的產錫國,產量占了全球的一半。 

加速交通與城鎮建設 

錫礦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交通建設,馬來亞第一條鐵道建於1885年,從太平延伸至十八丁 當時叫  Port Weld ), 第二條是 1886年從吉隆坡開往巴生港口 當時的 Port Swettenham ), 都是爲了把錫苗從礦場運送到港口。

馬來半島多個城鎮因開采錫礦而興盛起來,霹靂有太平,怡保,金寶,務邊,雪蘭莪有加影,安邦和萬宜,還有森美蘭的芙蓉和蘆骨,彭亨有林明,每個地方都留下大小不一的礦場遺跡。英國殖民政府積極在城鎮之間開闢公路和鐵道,加快錫產的速度,從中征取可觀的稅收。 

他們引進歐洲投資者,同時并購華人開發的礦場和公司,旨在壟斷經營權,但也帶動經濟發展,奠定大馬獨立後的發展根基。如今回顧一切,不得不承認錫礦業曾經風光一時的貢獻。 

礦工爭地盤   爆拉律戰爭 

馬來半島的錫礦主要集中在霹靂近打谷一帶,這裏因此成爲礦家必爭之地,從1861年到1873年先後爆發四次拉律戰爭,主要是華人礦工爭地盤引發,客家人爲主的  海山  和福建人爲主的  義興 是當時兩大華人幫派,彼此壁壘分明,經常籍各種小風波開戰。 

第一次爲了水源, 第二次爲了賭博,第三次爲了婚外情,第四次更涉及霹靂蘇丹繼承權的内戰,師太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嚴重影響社會次序。 英國海峽殖民政府最終應各方的要求介入,於1874年簽訂邦咯條約, 確定蘇丹的正式繼承人,拉律改名太平,礦場分配給海山,而義興則得到甘文山的礦場,兩幫的首領都分別受封華人甲必丹。 

英國人正式插手馬來統治者的政權,先後拿下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和彭亨四個產錫州屬,組成馬來聯邦定都吉隆坡,進一步控制錫礦業和錫價。 

太平開埠功臣   定居檳城 

除了東方熔錫厰的創辦人李振和與他建立的Birch House 之外,在拉律戰爭中, 領導海山會的鄭景貴雖然是太平的開埠功臣,但晚年卻選擇定居檳城,他還特地買下死對頭義興在義興街的總部,將之改造爲自己的私宅  海記棧 如今成爲專門收藏峇峇娘惹文化的僑生博物館,喬治市内的亞貴街和景貴街都是以他命名。

另外一位在泰國南部發跡的許心美, 則把家族位於舊關仔角的地段捐贈給海峽殖民政府,後來成爲檳州大會堂所在。還有一位檳城出生的余東旋, 父親是余仁生藥行的創辦人,在他的經營下成爲本區域規模最大的中藥連鎖店, 同時繼承父親在霹靂州的 11 個礦場和12000名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