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9, 2024

History of Malaysia Tin Mining - Part 1 / 【錫家年華】(第一篇)

  

【錫家年華】(第一篇)

大馬曾是最大錫產國   採出一世紀繁華

轉摘自 https://www.chinapress.com.my/?p=3920855 

撰文:陳偉光

刊出:每逢周六中國報《今日北馬》 

錫礦業在我國興盛了一個世紀,一度讓大馬成為全球最大的錫產國,造就了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 

西馬無數城鎮因為開採錫礦而興盛起來,早期的華商有不少靠錫礦業致富,馬來半島最早的火車路都是為了運送錫苗而開發,還有不少因為錫礦業帶動而起飛的下游工業,熔錫廠和鐵廠如雨春筍般建立,成為無數家庭的經濟命脈。 

這一切的繁華歲月從1880年代一路延伸至1980年代中期,最才因為錫價崩盤而告一段落。 

最初由華人壟斷 

馬來西亞能有今日的繁榮,錫礦業絕對功不可沒,尤其在北馬的霹靂和檳城,至今依然保留大量的歷史見証。

錫礦與馬來西亞的發展史息息相關,15世紀至18世紀流通的馬來古幣的主要成份就是錫,早期葡萄牙人攻佔馬六甲王朝、荷蘭人強逼霹靂蘇丹簽訂合約,背的動機都是為了控制錫米貿易。 

19世紀末期,國內的錫礦業幾乎都由華人壟斷經營,來英國人看見有利可圖才開始入股收購﹔1912年馬來亞有80% 的錫礦由華人經營,到了1931年,英國人的佔比已經超過65% 

早在1890年代,馬來亞的錫產量高居世界第一,佔了全球產量的一半,錫礦業貢獻了英國殖民政府最多的稅收。 

錫的用途廣以罐頭食品到香煙包裝都少不了它,如今也用於電子產品的電路板和手機頻屏,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打從19世紀開始, 由於霹靂,雪蘭莪,森美蘭發現大量錫礦,吸引居住在海峽殖民地  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 )的華裔投入大筆資金開采,吉隆坡,太平,怡保,金寶,美羅,打巴,務邊都因爲錫礦發展起來。 這些礦場同時從中國南方引入大量華人勞工, 改變當時的人口結構,在馬來亞獨立之前,華人和馬來人的比列相差無幾。 

最初洗琉琅   後期用鐵船 

華人最初采用原始的  洗琉琅 ( Dulang ) 方式采礦,他們用一種木製的圓盤在水中以打圈的方式旋轉,直到較輕的物質被冲洗後,留下較重的錫米在盤内。 

早期洗琉琅的多數客家婦女,她們需要獲得礦務局發出的准證才可以開采和售賣錫米,一般上都會在礦地或河邊洗琉琅。 馬來人則采用傳統的 割泥溝  Lanpan 采礦法,在地面挖出泥溝將水源導入,再把堆放在兩旁的礦土摌入泥溝,讓水力冲走較輕的泥土,留下較重的錫米。這兩種采礦法成本比較低,是一般民衆的謀生管道。 

資金比較充裕的華商會開闢大型礦場,聘請勞工開采,除了洗琉琅和割泥溝, 也漸漸出現  金山溝  Palong 這種需要特別搭建的工具。開采技術後來進一步使用機械裝置, 用鐡割水筆   Grave Pump 射擊泥沙, 再由沙泵抽泥漿上金山溝進行淘洗。 

英國人注資後引進高成本的大型鐡船 Tin Dredger進行開采,這是一座結合沙泵和金山溝的浮塢, 全靠機械操作,減少依賴礦工。 

目前全馬最後一座鐡船坐落在霹靂州的督亞冷 Tanjung Tualang 已經成爲當地一個著名旅遊景點,遊客還可以順道去金寶參觀  近打錫礦工業 沙泵 )博物館  那裏有展示許多已經消失的采礦機械和工具。 

檳為下游工業重鎮 

檳城雖然不是錫礦產地,卻是錫礦業下游工業的重鎮。檳島曾經擁有全球最大的東方熔錫厰 Eastern Smelting Company  而位於北海渡輪碼頭附近的 Malaysia Smelting Corporation 廠房,則是目前全馬碩果僅存的熔錫厰。 

因爲擁有全球最大熔錫厰, 檳城一度是立定世界錫價之地,每天在這裏的交易都決定全球錫市場的走勢。 

爲了見證錫礦過去對馬來西亞的貢獻,來自錫礦區的 林明民衆圖書館 策劃   錫家 ·年華 2024  展覽活動。從今年3月開始至5月,巡迴全馬多個與錫礦業有關的城鎮,安排一系列講座和導覽, 以紀念這一段光輝嵗月, 該活動最後一將於519日來到檳城  COEX  園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