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家歲月】第五篇(完結篇)
因二打擊退出歷史舞台 錫市崩盤措手不及
轉摘自 :https://www.chinapress.com.my/?p=3962087
撰文:陳偉光
刊出:逢星期六中國報《今日北馬》
大馬曾經是世界最大錫產國,錫礦業為國家賺取無數外匯,但一次致命的錫價危機,導致市場崩盤,礦場被逼關閉,礦工失業,產量停擺,徹底改變了國人的命運,風光了一個世紀的錫礦業,就此走到了盡頭,叫人措手不及。
大馬錫礦起初由馬來人以原始手法開採,其後華人以改良的水筆和砂泵提高礦場產量,資本雄厚的英國人接着引進機械鐵船進行大規模開採,新進的技術加上華裔礦工積極的勞動,配合高品質的提煉,讓大馬成爲全球第一錫生產國,開啓長大整百年的領導地位。
中國躍升最大錫產國
大馬當時擁有全球最大的熔錫厰, 加上錫製品出口世界各地,上游和下游工業都相對成熟,造就不少錫礦大亨,可説是輝煌一時。無奈經過長時間的繁榮發展後,遇上1981年操控錫市失敗,以及1985年錫價崩盤的兩大打擊下,從此一蹶不振,退出歷史舞台。大馬的錫產量在巔峰時期每年超過20萬公噸,超過當時全球量產的一半,二名列前茅,但是子1987年開始產量便每況愈下,到去年生產6100公噸,跌至全球第十位,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中國(6萬8000公噸),緬甸 (5萬4000公噸),和印尼 (5萬2000公噸)。整個錫市場在過去30年不斷洗牌,中國早已躍升全球最大錫生產國產量超過大馬十倍,而且蘊藏量也高居世界第一。
儘管錫價曾經一度攀升至2萬多美元一公噸,但大馬的錫礦大部分已經停頓多年,剩下的也因爲各種外在原因而無法恢復昔日的產量,加上經過一個世紀的開採後,大馬國内現有錫礦的蘊藏量實際上也所剩無幾,只能望價價錢興嘆有心無力。
錫製品仍然暢銷
曾經會生金蛋的錫礦業倒了,留下繁榮不再的小鎮,年輕人陸續出走,剩下老人家留守家園,成爲80和90年代常見的景象。邁入21世紀後,由於電子芯片和手機觸屏都用到場,需求量和價格開始回升,只是市場格局已經大洗牌,中國和印尼取代大馬成爲主要生產國。
不過在加工錫製品方面,創建於1885年的 Royal Selangor 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錫製造商和零售商。極高的錫純度和精湛的工藝,讓這裏製造的錫製品深受全球客戶的青睞, 尤其是聞名海内外的 Selangor Pewter ,更加是同類產品中的名牌。
走過百年歲月的錫礦業,在大馬各地留下的印記依舊可以勾起國人的情懷。霹靂州督亞冷的採礦鐵船已經成爲旅遊經典。位於金寶的近打錫礦工業(砂泵)博物館,收藏不少已經消失的採礦工具,彭亨林明的地下錫礦博物館也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雪蘭莪廢礦湖打造的水上樂園對後市錫礦業留下的遺產。作爲曾經的錫礦大國,我們還是可以發掘這些遺跡的殘餘價值,就看有關當局如何推廣和行銷了。
敦馬操控錫市 遭滑鐵盧
首先是在1981年,馬哈迪上台不久便秘密啟動操控錫市的計劃,指示土著銀行資助國企MMC買入市場上大量現貨和期貨,試圖制造高需求量來抬高市價。結果事與願違,其他生產國跟着提高產量,在供應增加後,錫價反而開始下跌,大馬政府如意算盤打不響,只好拋售手上的屯錫,一時之間損失2.5億美元,炒期貨失敗的下場拖累錫價暴跌,馬哈迪直到1986年被華爾街日報爆料後才親口承認。
1985年10月24日發生的錫價崩盤則是因為國際錫產過剩所引發,尤其是錫協成員國沒有節制的生產,讓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錫價一夜暴跌,直接導致大馬多家礦場倒閉、連帶影響到其他相關行業,失業的工人唯有到國外跳飛機,尤其以霹靂州數量最多,造成錫礦業的長期衰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