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0, 2017

芭蛭



徒步金馬崙高原的熱帶雨林,不要說到諸如老虎的猛獸,想見到山豬,野狗的機會,真是少之又少。這一趟森林之旅,我却遇上了 “吸血鬼”。
話說潮濕的山區裏多有水蛭或山蛭 (俗稱芭蛭),不幸被它吸上,傷口會有些腫脹或瘙癢。但若不是嚴重過敏,通常並無大礙。水蛭或芭蛭可說是登山者的克星。 
看大王花 (  Rafflesia  ) 的森林路段其實並不難走,還好沒有遇到雨天,一路雖然有看到少許芭蛭,但還不至於被它纏上。老王( Ong Hee Kuang )更抓了一些芭蛭讓大家近距離 “欣賞”。
跟着原住民 (  En  Nasri  ) 跋涉雨林,總算看到兩朵; 即使已開了幾天,將要凋謝的大王花,也好過給自己留下 “ 入山空手回,白走一趟  ” 的遺憾。
旅程結束後回到住宿公寓,終於鬆了一口氣。芭蛭有什麼好怕,殊不知好戲在後頭。
在清洗鞋底的爛泥和小石粒時,無意間,見到手背母指和食指之間的谷肉多了一團肉,還以為是滾得圓球的甲
可是用手指總是彈掃不掉,細心一看,我的媽呀!原來是被一隻附着鞋子回來的芭蛭咬住那較薄且柔軟手掌谷肉。
對它的嚙咬本來毫無感覺,發現它正在吸血時,趕緊用指甲快速把它給扒拉掉,結果傷口有一段時間持續流着血, 還有點疼痛。
還好獲得貴人相助,重仁兄帶來的馬戲團鐵打藥油,果然發揮止血定痛的功效。
雖然也稍為懂得該怎樣應付被芭蛭嚙咬,可是在一瞬間什麼都忘了,只希望把它給推掉。
民間常識說,一但被它咬上,撒些鹽或用煙頭燙一燙它就會脫離,不過傷口則會流血不止,過後會痕癢很久。
不過生物學家說,上述的方法都會對芭蛭造成強烈的刺激,會令它將口裏的血液和細菌吐回傷口中,反而造成傷口的感染發炎或過敏。
還有一個學說,就是任由它吸飽,就會自行開口脫落離開,這樣傷口會愈合得更快。
可是我沒有這份慈悲心讓它吸個飽餐,只有強硬把它扒離手掌,讓他隨水漂流出浴室。





Thursday, May 11, 2017


竹的身形挺直,寧折不彎 雖有竹節,却不止步 超然獨立,頂天立地

我愛藤的自強不拔精神,也愛竹的上述三個正直,奔進和卓爾骨氣。

更主要的是,它給予我在做徒步登山活動上很大的幫助。

都說了,拄手杖走山路,可以減少腰棰和關節的負重力度,還能降低摔倒的可能性。

所以我到戶外做徒步運動時,隨身杖有時是藤杖,有時也改用竹枝做「助力器」。

笑話手持洪七公的打狗棒,頓時讓我做個短暫的高級丐幫子弟,武林絕頂高手。( 一笑



竹,所引起我的許多聯想,都是純實而親切的。

因為有做過竹製產品生意,若要開列一張竹製清單,我隨時可以數出幾十樣來。

家裏有不少用具如竹掃把,竹梯都是竹製的。


廚房裏有竹筷,竹碗,竹飯杓,竹匙,竹蒸籠,竹筐,竹籮,竹箕,竹篩,竹牙簽等等。

客廳裝飾有竹屏風,竹花插,燈籠架﹔。 睡房臥室有竹梳子,竹盆,竹字籃。

書桌案頭擺設有竹雕筆筒,竹筆盒;  而樂器有竹簫,竹笙,二胡,快板。

不僅是上述竹器,還有兒時睡過的搖籃,小竹椅,童年玩樂的竹馬,竹製風箏,竹槍等等。

我跟竹器有過難忘的時光!

竹子的種類很多, 經商時聽中國土產畜產,竹編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推銷員說,在中國各省竹子,也有兩百五十種以上。

最常見的有民間稱為晾衣竹的篾竹,做傘柄的苦竹 ,又記得有一種名扁擔竹的木竹 用作竹筷,毛筆杆,掃把柄, 和大葉子的箬竹。

不過種植面積佔中國最大的還是毛竹; 其他不知名的竹子甚多呢!

檳城沒有大片竹林,偶然見到人家庭園,牆邊種一排或一叢竹子﹔  簇簇尖葉,竿竿青枝,確實讓整個院子點綴得亮眼加倍。


不過金馬崙就有很多粗壯高飄的竹叢,大多數是毛竹。上山途中,可以看到原住民在路邊售賣山中採摘的野生剝殼嫩竹筍。

下個禮拜將要去金馬崙登幾個小山, 不只可以去買新鮮竹筍,還可以去向原住民買箬竹葉回來包粽子。


要不然就買個竹製紀念品;這個原住民捕獵的武器,竹製吹筒 Blow Pipe ) 是我十年前在金馬崙買的。


給自己的這份竹制禮物,夠特殊吧!

Saturday, May 6, 2017

鍾靈叢書


五,六十年代,是母校鍾靈文風鼎盛的時期,出版了一套在校老師的文獻叢書。

我至今仍收藏着蕭遙天老師的 《 語文小論 》 ,蘇宗文老師的 《 科學的故事 》,趙爾謙博士的 《 中古文藝春秋 》,吳鶴琴(白鶴)老師的 《 文史劄記 》 ,汪開競(依藤)老師的《 彼南劫灰錄 》, 錢景澄與黃霜仁兩位老師合著的 《 效顰集 》 等等論著。

60年後的今天,老師的創作質量和學生的華文文學基礎,不只沒有提升,反而是倒退了一萬八千里。若我有冒犯現職華文老師,請原諒我的無知,因為我還停留在60年代。

就在你我進入睡夢中時,老師們在孤燈下提筆創作,憑着深厚的文學底蘊和淵博的知識,寫出許許多多,密密麻麻的文字,著成這些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科學,人文,心理等等的鍾靈叢書。

這六本不可多得的老師作品,不是一兩天,就能讀完。想起眾老師編寫這些書本所花的時間,精力﹔  相較起來,我們是何其渺小啊!

本想將上述叢書每位老師的作品片段,和其他老師如,任雨農,楊庚生,卓凡(山東佬)等等著作書法,轉載到一本特刊的小版位上。卻算錯現實和文化的差落,我放棄了心中的厚望,轉回自家平台了點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