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日用陶瓷.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日用陶瓷. Show all posts

Monday, June 19, 2023

湯匙瑣談

陶瓷湯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和厨具。

在瓦斯 (gas) 不普遍的時代, 我們用柴炭來生火。做飯時,爲了防止食物黏鍋,我們需要長柄湯勺攪拌。吃飯時,我們需要湯匙做餐具,可以方便優雅的進食,所以,我們根據需要來選擇適合的湯勺或湯匙

湯匙一般種類分爲大號飯匙,粗脚大號匙, 粗脚二號匙,滑底加大針匙,滑底加二針匙, 加二細匙, 二號匙,滑底加二楓匙,三針咖啡匙。

 

與上文提及的碟子,湯匙在施釉程序上,大同小異,分爲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

 

除了純白簡約的湯匙,手工彩繪是最早的產品。每一支的圖案,都是獨一無二的, 花色完全不同, 充分展現民俗藝術的特色,今天,這類有民藝風格的湯匙, 受到許多收藏家的喜愛。

 

爾後,增加了貼花 印花圖案。貼花,也稱爲移花技術,即用特製的工業酒精, 將花紙上的彩色圖案,移至陶匙坯體或釉面上。

 

印花則是用印模,將刻有紋飾紋樣的印在陶瓷胎體上。隨着科技的發展,目前的應用機械噴墨打印, 或激光掃描堆放粉末技術。

 

來説老物件:這些貼花匙口沿還描金邊,雖然增色美觀了許多,但缺點很明顯由於早期這些紋飾圖案多數為釉上彩,沒有釉層的保護,色彩容易被磨損, 剝落,而且色料中的有毒物質容易釋出。從湯匙毒素直接往嘴巴裏送,長期在體内纍積,將會危害健康, 所以今日盤碗店,不推薦消費者用釉上彩湯匙。

話雖然是這麽説,其實釉上彩也不能説是完全有害的隨着工藝水準的提高, 好的貼花印紙和釉料的含鉛鎘量都極少。老頭每天以這類陶瓷餐具,尤其湯匙食東西,都還活到今天。

 

萬壽無疆  1 的彩釉質厚,多了凸起的立體花紋。這個特徵是來自釉料中,參入的鉛粉和玻璃粉 簡稱玻白的陶瓷顔料 。與整整齊齊貼花的圖案對比,這幾支萬壽無疆湯匙,是上世紀 70 年代景德鎮合格瓷厰機製的產品,屬於日用瓷,貨色算不錯了

 

娘惹瓷 2 也是具有獨特文化,藝術和價值的收藏品。由於受到西方生活習慣的影響,會喝咖啡和紅茶,大的湯匙不適合攪拌,因此峇峇娘惹就從景德鎮定制了特別巧小的湯匙,這種巧小的湯匙, 叫做針匙。底款印着程義泰製的這三支湯匙,是景德鎮私人名廠做得很精細的貨色。

 

早期生產的湯匙, 因爲底部和耐熱皿是直接接觸的,燒製起來會有黏連,所以匙底格外粗糙, 稱爲粗脚或粗低匙。

 

後來在製造過程中,通常用特殊的支燒工藝,以支釘將湯匙撐高燒製。這樣湯匙的底部,可以保持潔白的全釉。不過湯匙的底部, 都會呈現幾支突出的無釉小點,多者五支釘,少者三支釘。這些無釉點,不但用後發黑,影響了湯匙外觀質量,而且容易殘留污物, 不符合衛生要求。改良版則用下面的支釘把湯匙架起來燒製,讓接觸面能小則小。

 

爲避免殘留支釘的缺點, 業者改變全釉陶瓷湯匙的燒製方法,改爲在匙柄上端打孔吊燒。

無孔,通體光滑的燒製法, 是在匙柄末端附着一個圓環,燒成後再切掉這個附着一個圓環,打磨圓潤後, 上低溫釉, 重燒就成了一支全釉料的完美湯匙。 

 

小小湯匙,基本上每家都有,大家都認爲它們不值錢。其實,不占地方的老湯匙,誰都無法預測到它日後的價值

 

( 註 ) :不是每件印有景德鎮字樣的萬壽無疆瓷器, 就是稀世珍貴之寳。起碼要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前的貨品,才值錢, 以康熙年代出品為精工。現在市場隨意買到的,多數是潮汕製造的日用瓷。

(註 )娘惹瓷以同治至民國年前的產品,才屬珍藏品。

Sunday, June 11, 2023

閑談小碟子

陶瓷盤子是桌上不可缺少的餐具。因爲功能的不同,也有大小形制的差異。形制較大者稱爲盤,較小者稱爲碟。

碟子又有大小之分,用來裝醬油(豆油),辣椒醬,芥辣,調味醋,橘醬等佐料的形制較小,稱爲醬料碟, 或豆油碟(閩南話); 形制稍大者作爲盛菜之用, 稱爲菜碟。

中小型的盤子是一般家庭日常使用者,大型的盤則用於餐廳宴席之上。一直當配角的各式各樣醬油碟,則似有被人忽略之嫌。

不過,早期生產的圓形無柄醬油碟,多以手工彩繪裝飾。自從塑料和不鏽鋼製品大量出現之後,這些一直不被重視的醬料碟, 都被有心的陶瓷器皿收藏家收走了。

在經營中國各省市日用陶瓷器期間,點點滴滴的也積纍了一些醬料碟。這些收藏品都是我珍貴而收藏品時代的美好回憶, 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普通人家最爲熟悉親切的公鷄彩繪碟,是潮州楓溪窯代表性的產品。 公鷄形象, 幾筆下來,生動自然。在潮州陶瓷行業用語的實際產品名稱是叫楓碟大小分三種,直徑 2.1/4 英寸, 2.7/8 英寸和 3.1/4 英寸。盤碗店以簡單的 寸, 寸半和3寸來分大中小碟仔。

甲級貨色的楓碟,釉面是白體或稱白地的顔色,但多是白中汎黃的奶白色,質地相對來説會比較厚松一些,而且比較容易破碎的。

 

鶴為長壽的象徵,廣爲中國人崇拜,所以藍鶴紋飾的題材,也被用在 2寸, 2寸半和 3寸的碟子上。

 

二合一式的兩格碟子,方便同時放兩種不同的醬料,又不占地方。 

早期的潮州鷄碟/楓碟,是一般簡單手製粗糙的陶器,和後期至現在生產的瓷質餐具, 是兩種在主要的滑石和粘土原料,燒製,和釉面裝飾上,都有很大的差異。

 

最先而易見的外部區別是: 瓷器在敲擊時,聲音清脆洪亮,具有透光性,汲水率小; 陶器在敲擊時,聲音嘶啞,不具有透光性,吸水率大。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不同, 對碟子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所以碟子的原料,燒製,裝飾的變化就越來越多。

2寸,2寸半直到 4寸的圓形瓷質碟子,應時而產生。碟面紋飾無論是釉上貼花,彩花,印花,釉下彩繪, 均色澤調和經久不褪。

 

即使是優等級的白瓷,碟子上如果不加任何紋飾,總會讓消費者覺得沒有價值。所以簡單地畫上一道缐,碟口邊描金, 中央顯示很整齊的空白地,我們稱為白地金口碟, 售價就提高了。

碟子口沿外向平折式,稱為翻 / 反口碟, 而把邊沿修整的圓順,整個碟子器型顯得圓潤而飽滿,這類口沿較直者, 盤碗店稱為平口碟。

 

早期陶瓷行業的用語,隨着時代的變遷,有些已消失,有些現在仍然沿用。就以江西景德鎮目錄的  三頭飯具 做個話題。

 

 三頭飯具 是一套餐具裝,一個直徑 4寸半碗, 一個 4寸碟子,和一根 5寸半柄的湯匙。

早期中餐廳的餐具,有個在桌台上規定的擺放。 最普通的是一雙筷子, 一個 4寸碟子,上面承放了一個 4寸半碗,碗内放着一根湯匙。

這個 4寸碟子的陶瓷行業名稱是,4寸骨碟, 意思就是把吃剩的骨頭, 放在那碟子之上。

除了骨碟之名外,它也叫做墊碟。小碗擺在上面,就是怕你從碗中夾起東西時, 會不小心滑跌了些許,所以用作承墊。

不過今天大多數的中餐廳,已經將 4寸骨碟,改換成 67寸平盤。老頭也不是吹毛求痹的從鷄蛋裏挑骨頭如若不信,不妨留心觀察一下,一枱十人之中,説不定常見有人把骨碟作爲餐碟。

 

釉上粉彩碟子,顔色都特別絢麗多彩,不過一旦接觸到酸性溶液,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鉛鎘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今日,只能當擺設品觀賞,已不適合用在餐桌上了。

Friday, May 26, 2023

天竺筷

 

碗筷是中國人吃飯的重要標誌,也是桌上不可缺少的餐具。 

講過不少中國陶瓷碗碟的精品,這囘來聊聊,也是由餐桌用品,轉爲收藏品的筷子:天竺筷。 

上個世紀 6070 年代,傳統木筷和竹筷,尤其是福州彩漆筷或貼花筷,是一般家庭中最常用的筷子, 而麵食攤檔多用竹筷。

先父老店銷售的天竺筷,稈直質韌, 屬於質量好,價廉物美的杭州傳統手工製品。 加之富有地方文化特色, 成爲筷子市場上的暢銷貨。

然而隨着塑料筷,金屬筷,不鏽鋼,陶瓷筷和一次性用筷,機械化的生產;在今天的筷子市場裏,已經很難見到天竺筷,即便見到了它, 也不知道它有着 300 多年的歷史。 

天竺筷的原料是採自杭州天竺山麓土生土長的一種細長,實心的大葉箬竹, 精心加工而成。

 

精選 2-3 年生自然箬竹,首先把山上的竹子砍下來,按規定長度截斷,在高溫水中浸泡,蒸煮幾個小時。在自然陽光下暴曬至脫脂,如此脫脂後,筷子不易發霉。

 

初選直徑一般在 0.4 厘米左右,最粗不會超過 0.6 厘米,實心端面,平整垂直,沒有毛刺,無開裂等缺陷的竹子,分為粗中細三個不同等級。 按 英寸,9.5 英寸,10 英寸, 10.5 英寸長短鋸竹。一根筷子就是一節竹子,筷頭正好是至密的竹節部分。

 

將竹子表面上突出的竹節部分磨平,并對整支不平整,厚度不均的表面砂光。

給精選的筷身烙上花紋,是最關鍵的一道工序。過去的烙花鋼板全是手工銼製,圖案的好壞,直接影響筷子上火烙圖案效果。烙花師傅在烙花鋼板加熱到預設的熱度,在烙花機上,把花紋一圈圈壓到筷子上去。快了輕了,烙不到花紋;慢了重了,燒焦竹身;非常考驗功夫。

 

上半身烙花後,下半端染上棗紅色,再套上錫帽頭,天竺筷就這樣製作出來了。 

作爲一般日常筷子, 天竺筷已沒有往日的競爭力。但是它獨特的精湛工藝,和幾百年積累下來的歷史底蘊,讓經過改進的天竺筷,成爲承載杭州文化的遺產,和遊客購買紀念品的首選。

圖片摘自淘寶網頁

Friday, December 16, 2022

日本浮龍茶具

 

這是上世紀5060年代生產的日本浮龍茶具。器面塑貼裝飾的浮龍,齜牙張目,兇猛威嚴。為構圖需要,周圍有縷縷字雲紋。假如用中國人眼光看這條日本龍,粗短的體型,加上略微肥胖的身軀,看起來有點似爬蟲動物。(請原諒我放肆的描述)

 

製造凸起的裝飾龍,是先用印模,將黏土和水攪拌的濃黏稠,印出龍形塑像,然後貼於器面, 不施釉燒製。形成後的浮龍給人一個穩重素雅的感覺,活靈活現,張牙舞爪,極具生命力。也因為浮出,逐有浮雕的藝術美感。

 

日本塑貼浮龍工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0年左右。隨着時間的推移,裝飾變得不那麽華麗。早期的浮龍是環繞整個盤面和杯身,眼睛由玻璃珠製成。二戰結束後,玻璃眼睛消失了,龍的體型尺寸,也縮小了, 不再纏繞在整個盤面,茶壺和茶杯上,真是不太符合原作的標準。

浮龍茶壺和茶杯有一個獨特的設計。對着茶壺茶杯底部,迎光看,壺底杯底就有一個微笑的日本美女/藝妓的側影,通過折射光顯露在水面。這是典型的上世紀, 日本出口具備透光時方顯出圖像的隱雕瓷茶具。

隱雕瓷這門技術由專業工匠製作。工匠用一片蠟,雕刻出圖案,以蠟雕製作一個石膏模具,爾後用金屬鑄造以生產多個模具。 然後將66%高嶺土和30%長石(造岩礦物)和4%皂石(變質岩)組成的瓷泥,倒入模具中晾乾。從模具中取出瓷泥,然後進行燒製。

需要澄清一個觀點:美女/藝妓圖像是在蠟被雕刻得最薄的底方。除了注入的是清水, 澄澈見底,一透光,畫面就會看到。若是裝上茶葉,或粗細咖啡粉,沸水一冲,茶葉或咖啡色澤的釋放和沉渣,遮光不見底,美女/藝妓圖像就達不到預期設計的效果。

 

西方飲茶喝咖啡的方式, 與東方人不一樣。故此壺杯的造型略有不同。咖啡壺通常又高又細,而茶壺則微肥還矮。這是因爲煮沸的茶葉浮在上面,煮沸的咖啡渣沉下壺底兩者通常都容納相似數量的液體。

年暢銷的茶具,分別有15件和22件套裝組。15件套裝包括一個壺,6個杯,6個碟,一個糖缸, 一個奶盅。22件套裝附加6直徑7英寸平盤, 和一個 10英寸平盤。

 

浮龍茶具有多種顔色,比較熱銷的是黑帶煙灰色。其他顔色包括深藍色,淺藍色,紅色, 橙色,深綠色,淺綠色和棕色等等。

日本陶瓷器產地都叫 。浮龍茶具產於九谷縣 ,(即是今天的加賀縣 )。早期九谷燒製作傳統的日式風格瓷器,手工彩繪色彩强烈,很多有中國古風。以花鳥,風景圖案和幾何織物圖案等的裝飾,被塗成磚紅色,並輔以燙金,價值很高。


茶壺底部印有FUJICHINA, MADE IN JAPAN兩行英文字母,在富士山圖案下,的落款,1950年代左右九谷燒的產品。多數茶具,除了茶壺/咖啡壺,杯碟上沒有/缺少產地落款或商業標記,通常被錯誤認爲是古代產品。其實它最初有一個鋁箔或紙質標簽,但在售後被移除或只是脫落了,也方便從外透光照看隱雕的美女/藝妓的圖像

 

後記:

在整理老物件時,才發掘到,曾經收藏幾箱零碎的浮龍茶具。其實這些讓我捨不得丟棄的破壺爛杯,不僅僅是老物件而已,在它身上,承載着許多故事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