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私家日常.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私家日常. Show all posts

Sunday, November 1, 2020

追思日 All Souls Day

又到萬聖節,追思日沒有改變我們以往的慣例,今天上墓擺放幾束鮮花,獻上我們對亡妹的哀思。

 

由於檳州還實行管令,所以西方路基督教墓園出入口,設置車阻,禁止車輛進入。所有欲進入者,均需戴口罩,掃描二維碼登記,然後步行入墓區。

 

可能受到疫情影響,或是我們提早上墓的關係,發現前來追思先人的人寥寥無幾,園區顯得冷冷清清。

 

帶進的清水有限,所以無法徹底清除,墓頭上因潮濕空氣留下的霉斑。

 

http://huctan.blogspot.com/2007/11/all-souls-day.html

Wednesday, October 14, 2020

躺椅

椅子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家具之一,種類也很多。

不久前,談過實木圓矮凳   http://huctan.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_15.html ,和雞標山毛櫸木椅  http://huctan.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html  這囘來講講躺椅。

 

躺椅不是每個家中必備的家具, 例如住空間狹小鴿子屋的我等,除了可以折叠的躺椅, 真想不到該把固定加長型躺椅放在哪裏。

這一張古樸簡單的休閑躺椅,讓人聯想到楊貴妃,懶洋洋地斜靠在躺椅上。雙頰紅潤,婀娜嫵媚,她那千嬌百媚的風韻,將唐玄宗迷得神魂顛倒。世人稱此可躺休憩的躺椅爲貴妃椅

 

躺椅的定義在沙發和床之間逰走,可以一邊只有扶手,也可以兩邊都有扶手,當做床用來睡覺,或當躺椅小憩。

 

無論是午休,閉目養神,閲讀,看電視或聼音樂,讓一雙二郎脚翹在延長的扶手,這一把躺椅足矣! 

不過,淑女躺在這張躺椅上,切記不可扒開雙腿在擱脚板,否則有失優雅儀態呀!

 

一張好的椅背不但能使人擁有舒適的睡眠,而且對於身體大有好處,椅背是重點。

用八角眼編出花樣的籐笪,做椅背太美了。觸感舒適,透氣性好,保持背部空氣流通。在炎炎夏日躺在上面,若陣陣清風拂過,背部定有涼爽舒適的快感。

籐韌性強,彈性強, 堅固足以在各個部位承托你的身體, 而且躺臥在其上,不軟不硬,令臀部和肩膀處於正常彎度。 

隨着使用摩擦表面越用越亮,不過由於臀部的壓力和長期摩擦,部分籐笪難免斷裂和鬆散。

 

只要交給家私店更換籐笪,修飾油漆周邊的木料,就可使這張躺椅恢復光彩。

Friday, January 1, 2016

Easy Brew咖啡館



因為曾答應過楊志民老板,有機會可要幫他推廣他創立的這間Easy Brew咖啡館, 適逢昨日光華日報副刊飲食版,有一篇這家咖啡館的銷售業務特寫, 老僧我也來參插幾句。

中街147號老店,曾是老僧我住了50餘年的老屋。20081211日凌晨,整座建筑物被嚴重火燒得只剩下一個空殼,爾後被地主龍山堂邱公司棄之不理幾年。

去年才被這位楊姓租戶,花了很多心血和金錢,翻新成為另一種既有懷舊特色又具備歐式風格的咖啡館兼餐廳。

世界各地咖啡品種,各種口味不同,此店都能每杯現磨現煮,確實吸引了不少現代的年輕人光顧。

老僧我回去喝咖啡,一半為那扑鼻而來的濃香,一半更是為那從斑駁老紅磚牆壁,液出來老店破陶爛瓷的氣息。

在此誠心預祝Easy Brew咖啡館每年能取得很大的業績,以讓老屋能有個長久和永恆的生命豎立在中街。


 圖片來源:http://xiiaobennlovesunny.blogspot.my/
 圖片來源:http://xiiaobennlovesunny.blogspot.my/
 圖片來源:http://kokcheehou.blogspot.my/



Sunday, November 1, 2015

追思日 All Souls Day – 億亡妹

胞妹截肢後的遺照

在主的懷抱裡,沒有世俗的勞碌和病痛,只有天國的歡樂和舒適。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追思日 All Souls Day – 億亡妹

Friday, June 12, 2015

越劇



中國民間, 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戲劇,流行最廣的是京劇, 其餘有江蘇的昆劇,河南的豫劇,安徽的黃梅戲,老僧我祖籍的潮劇等等﹔ 越劇是中國漢族戲曲第二大劇種。

60年代在上學時期,愛好看香港長城鳳凰左派電影,尤其是夏夢主演的越劇電影系列如 《王老虎搶親》,《三看御妹劉金定》,《金枝玉葉》。

台詞都用上海方言,完全越劇腔唱出。僅管對戲中的台詞當時還有些似懂非懂,然而卻感受到聽與視帶來極佳的享受。

這裡更加要提起看越劇電影《碧玉簪》,戲劇結尾的那場婆婆詼諧風趣的一曲《送鳳冠》, 唱得繞樑三日。來好好欣賞下列視頻第 1分。40秒 開始的經典唱段。

   嘿嘿,嘿嘿 ,嘿黑, 媳婦大娘,我的心肝寶貝啊。叫聲媳婦我的肉,心肝肉來寶貝肉,阿林是我的手心肉,媳婦大娘儂是我的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太婆捨不得這兩塊肉。媳婦啊儂心寬寬氣和和, 賢德媳婦來聽婆婆, 。。。。。 ”

目前只能靠YOUTUBE視頻,或影音光碟來回味一下老電影或越劇的欣賞趣味,說實話, 越劇這個中國戲曲文化的瑰寶,老僧我很喜歡看。

喜從天降,來得太突如其然了,就是芸開學長贈票觀看本月25日, 在檳州大會堂為華校籌募經款義演的舞台越劇《寶蓮燈》,這也該是四,五十年來首次有越劇重臨檳城的演出。

這一劇的戲曲涵蓋了大量的中國文化訊息:美術,音樂,舞蹈,武術。劇情具有強烈的人神之淒美戀情,闡揚忠孝道義, 感人的倫理親情故事。

60年代中期,香港邵氏影業公司也曾經拍攝過這部奇情神話古裝片,由已故影后林黛飾演華山聖母, 更有鄭佩佩反串書生領銜主演。

不過, 總歸來說, 這個越劇義演《寶蓮燈》, 真實機會難逢,值得一看!


Sunday, November 2, 2014

追思日 All Souls Day – 億亡妹


今天十一月二日(2nd November)追思日 (All Souls Day), 阿兄依約到來探望亡妹。


若不是“蒙主寵召”, 舍妹今年陽壽57足歲。

謹以袁牧《祭妹文》的結尾寄往天國, 願妹“安息主懷”。

【嗚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 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 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Saturday, October 25, 2014

楊升英中醫師

玉樹臨風的楊升英中醫師 

假如沒有記錯,這是檳城歷史學者張少寬先生,為楊升英中醫師撰寫的第二篇生平事跡。遺憾一時之間,找不到以前的剪報, 來重溫這份珍貴文獻。

升英世叔和先父的膠漆之交,要從我很小的時候說起。

我小的時候,他倆人加上新街頭萬山對面鴻成瓷器行林清土,中街南美公司李貽捋,檳榔律協成興瓷器行林金生組成的五虎將,定期每個星期日,風雨不改,帶同各家小孩聚會,看電影或郊游。

升英世叔每天的生活,無論是行醫,吃飯,休息或娛樂都有規律的。平日也按時間與先父來往,尤其每個星期六,必然到中街我們老店吃午飯,周日到住家吃早點或聽唱片後出游。

每三,五個星期午飯後,他會交個差使給我,就是到沓田仔萬山棧中藥店鋪,幫他領取磨粉的中草藥。

先父棄世後,升英世叔還是持續循律周末到來吃午飯和周日吃早點, 直到晚年行動不便, 臥病在床。我算是在他的陪伴下長大,我也就這樣陪伴他走到終老。

張少寬先生說升英世叔的書法檳城並不多見。哪他手寫的老藥單,應該遍布滿街,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收藏著?

記得他說過,藥方字跡若寫得潦草,怕抓藥的人抓錯藥, 所以他使用鋼筆書寫的藥方,字跡非常工整,條理清晰。

我曾為設立一家進出口食品藥品包裝機合營公司, 謁請他揮翰書寫招牌。可惜他題寫的墨寶,在我退出公司後,新管理層因為要加入經營的新商品而另立招牌, 取而代之。

說到書畫收藏,張大千,李可染,徐悲鴻,齊白石, 傅抱石等等名家的畫品﹔ 于右任,任雨農,崔大地等人的書法,他全部收集不漏。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物資十分缺乏。他識才愛才,對現旅加拿大的廣州畫家單柏欽的作品有獨到的眼光。80年代時,我每年到廣交會,都會幫他帶些禮物資助單柏欽,這是十分難得的善舉。

可惜曾因在沖涼房跌倒,導致晚年腦積水,最終臥床不起。可嘆天不佑好人。

升英世叔愛聽歌, 不是我夸張了一點,他收集的老唱片數量, 不遜於當時馬來亞廣播電台中文組的存庫量。

記得小時候,每到紅毛花園或升旗山頂草場休閑游樂,他最愛對著藍澄澄的天幕,淺吟低唱《遙遠寄相思》。聽著聽著, 幼齡的我們,也自然而然地會哼哼幾句。 今以張依雯原唱歌曲,告慰升英世叔在天之靈。

《遙遠寄相思》
作詞:李厚襄 作曲:李中民 原唱:張依雯

輕輕的春風, 拂不去心的創痛,
枯萎了的愛情, 再不會青蔥,
遠去的愛情好像月光, 她好似依偎在你身旁,
卻是這般遙茫。

微微的細雨, 洗不去心的創痛,
凋零了的愛情,再不會青蔥,
遠去的愛情好像浮雲, 它好似留戀在你心上,
卻是這般無望。

如絲般的往事,今夜重回到夢中,
遙遠的愛,就像夢幻星空。

 升英世叔(右),李貽捋(中)與兩位千金,與先父(左)

五個摯友聚會郊游的生活照。

下面這段文章,摘自20141024日光華日報登載由檳城歷史學者張少寬先生撰寫的《名人墨寶》。



长期为病人施医赠药
侠医书法家杨升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不求名利,父子二代人恫瘝在抱,长期为病黎施医赠药, 利济众生的一位隐世名中医, 也是书法家的杨升英先生。

先生祖籍福建漳州海澄县霞阳社人, 他的先人允全老先生, 年轻时在中国乡下就读,精究针灸学,医术很有口碑。当时, 他经常只身来往仰光和漳州之间, 并在家乡创办“树德堂药材店”开始其施医赠药的善举。二次大战期间允全老先生流落仰光, 直到和平后才来槟城,在霹雳冷住家为病患者义诊服, 儿科是他的专长,可惜在1947年就与世长辞,在我的印象中, 他是一位淳淳长者,长相很有威严。

到了50年代,由于小时的我,家住附近, 遇有感冒发烧, 经常由先母带上杨府求诊,这时的“医生”是由升英驻诊,每当夕阳西下,一大群的病黎, 排队来到杨府求医。 这时的中药材价格(高*)开始调高, 杨老为小儿看病, 一律免费赠药;年长的人则开药方, 由对方到中药店抓药。 相信五,六十岁以上的人, 对杨先生的硕行侠迹,印象犹新。

六十年代后,兄弟合创“祥发”瓷器行, 乔迁到新街头经营事业,专办中西名磁发售; 至于霹雳冷住家, 也搬迁到大英义学路新居,继续行医济世,服务社会。

任谁都看不出升英的多才多艺,他闲空是写字,鉴赏书(*)法, 种花,也是饲养金鱼,藉以陶冶性情, 过着有如古代隐士的崇高生活。

他的饲养金鱼功夫,确有一手。当年,槟城最有名的饲养金鱼人家,首推骆清泉, 骆老经常借出他的名贵金鱼,以别人的名下参加比赛,多次夺得大奖。 可是骆老生前也对升英所饲养的金鱼, 赞不绝口,在升英的鱼缸里,有好多名种:如狮头,(秀*绣球,珍珠鲮,水泡眼, 麒麟等,可是杨老从来不借出他的金鱼拿去参赛。古人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有,家有“藏宝”是骗不过小偷的, 因此经常都受到空空儿的光顾, 又不便报警。

有一天, 该小偷带来母亲问诊,事后良心发现似的,竟然向升英先生致歉,说来谁也不会相信!

升英的鉴赏书()法能力很高明, 70年代时,他曾邀请我和骆三民兄到他府上做客, 同时拿出不少珍藏佳作以供欣赏, 他的确是有眼光的收藏家。

至于他的书法,并不多见, 是从帖的韵味多过碑刻; 早年, 见过他为杨海松写过中堂, 新街头的“祥发”,还有一,二片市招, 都忘了其名, 非常可惜!#


附言:*報館誤植的錯字,我大膽改正,望張先生見諒


升英世叔在寄給我們的賀年卡片信封題字, 還蓋上私人印章。

 升英世叔處方上的字跡。

 升英世叔處方上的字跡。

 升英世叔處方上的字跡。


升英世叔的字跡。

秀過與升英世叔大公子元華兄合拍的兒童照

Wednesday, October 22, 2014

老雞碗


老雞碗,在30年前普通家庭廚房裡,是個不起眼的陶制餐具。
制陶工匠在碗面上,幾筆畫出一隻紅冠紅羽黑尾大公雞,和線條粗獷的芭蕉牡丹花,圖案花樣映出陶工獨一無二的手工藝,還傳承了繪陶彩瓷的藝術。
今天超級市場仍有售賣老雞碗,不過產品質地已算是比較高級的瓷碗,老雞花蕉則改用電腦復制圖印到瓷碗,根本沒有彩藝和收藏價值。
如此一來,50歲以上的陶制紅冠紅羽黑尾老雞碗,自然成了收藏家追逐的古玩項目。
這類手工繪彩公雞花樣的厚碗,上個世紀60年代,曾是福建蝦面攤販專用的盛面容器。
檳城街頭面攤依據各類面條美食,採用不同花樣的粗碗盛面。例如福建蝦面用雞公碗,雲吞面用彩梅花碗,叻沙則用癸花碗。
只是近年來,由於塑料飲食器具有不易破碎, 價格又低廉等特點,被攤販廣泛應用來盛面,所以老雞等粗碗,逐漸淡出市場。
顧名思義,粗碗制造工藝簡單,碗身厚重,表面粗糙,尤其丙級貨色的碗內更粘有沙粒。即使甲級貨,比起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河北唐山等陶瓷器,汕頭生產的粗碗一向來都被視為低檔貨。
在這40年間,老僧我在陶瓷老店幫手做包裝的時候,不知打爛了多少個老雞碗。哪有想到,原本是個微不足道的老雞, 也有當成鳳凰的一天。
附言:
大,小老雞碗在陶瓷碗店的正確名稱如下:
老雞大海 (7.3/4寸圓口厚碗)(面攤的大碗)
老雞二海 (6.3/4寸圓口厚碗)(面攤的中碗)
老雞大斗 (6寸圓口厚碗)(面攤的小碗)
老雞小斗 (5.3/8寸圓口厚碗)(肉骨茶大飯碗)
老雞二斗(5.1/4寸八角厚碗)(肉骨茶大飯碗)
老雞三斗(4.1/2寸八角厚碗))(肉骨茶小飯碗)
一海的容量約是640毫升ml,一斗的容量約是300毫升。









Sunday, August 10, 2014

痰盂拾趣


來講個童年拾趣,以饗大家。小時候老僧我很討厭痰盂,也許聽者會覺得莫名其妙。

先從附貼的兒童照講起,不記得何時老媽帶我去照相館拍照。相館事先做好准備,幾枝叢花作為背景,老僧我坐在桌台上,身傍一個插滿花朵的花盆作倍襯物。


這樣的安排,果然拍到老媽滿意的照片,也能讓老媽將我的照片隨時分享給親友。不知哪個八婆特意把花盆當痰盂,從此老僧我被人搞笑喚作“痰盂章”,小時好嫌憎的乳名啊,“痰盂章”!


附圖(正與反面圖)這個珍藏品,是老爸生前拿去推銷的陶瓷商品樣品,這類似相館的陶制器具,咱們潮瓷商稱之為缽。擺在桌上插花是花缽(即花盆),放到地下就成了痰盂!


小學搬入新家。在50年代以前建的房子,臥房很少附設浴室和有抽水馬桶的廁所, 所以每間房間必備一具搪瓷痰盂方便小解。

我是家中唯一的男丁,不得不遵從老爸旨意,每個禮拜天早上,將痰盂裡沒有痰液的新鮮尿加水稀釋, 然後拿去前園後院,當植物肥料給花草蔬果淋尿。哎呀,倒痰盂,顫顫驚驚的苦差呀!


不過今天若有人買痰盂,九成不會拿去盛尿裝痰,肯定是個結婚的嫁妝。

部份華人還保留着這個有趣味的結婚習俗,就是由小男孩用拳頭擊破包蓋的紅紙,將痰盂裡裝着的紅棗蓮子,桂圓花生取出,做早生貴子,幸福圓滿,白頭皆老的意思。痰盂搖身一變,成了可愛的結婚必備物品。

再講一個在廣州交易會流傳的小故事。話說19722月,美國總統歷史上第一次訪問中國,尼克松與毛澤東主席會面,美國報章都在頭版大事報道這段新聞。

一個有生意頭腦的美國中國貨入口商看了新聞圖片,4月在廣州春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掃光中國各省生產商的存貨,把毛主席腳下的御用痰盂,當作精選創意的室內陳設品,供應美國商家銷售。正是顛覆產品的用途,掌握客戶的心理,也就抓到賺錢機會。

講到痰盂,令我緬懷起老爸生前,時不時總愛呃呃發聲清喉,然後往地下的撇口痰盂吐痰,這也是老爸留給我最深刻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