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緬懷檳城.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緬懷檳城. Show all posts

Tuesday, August 26, 2025

檳光學院 Hillview Institute - 續集

 

前言:

檳光學院(註1墻外的大字招牌,乃檳城寶貴文化遺產之一。這個在檳城絕無僅有的中華瑰寶,書法字招牌,乃出自國畫大師,張大千手筆。


今年4月,一場暴雨強風來襲,以木板拼接而成墻面的屋前閣樓,遭受到毀滅性的破壞。銅板敲打焊接的  檳光學院   四個大字塊,以及張大千的落款,  蜀人張大千爰  ,被吹跌打碎,崩落在雜草堆裏。 可惜呀! (圖 2 - 3

運的是掉在草堆中的字塊,被業主受托人張炳仁和王潔敏收集保藏。不知什麽時候能重現天日。

----------   ----------

升旗山半山  / Middle Station  4 氣候涼爽,空氣清新, 實在是最理想的讀書養性勝地。名學者蕭遙天與陳雪飛等,便選擇這個勝地來創辦  檳光學院 ,蕭老師且自任院長。 

在當年,該院是一新興的學府,特別制定教管兼施的制度凡進院受教的, 簡言之,好像入山修道,也好像小沙彌入寺院受戒。全部生活都要被管理和指導,教學宗旨是先教成好人,然後才授以好學問。 

昔日,該院是萬方觸目的學府。教育界遊客到檳城,必上升旗山。在半山腰,那重重叠叠的院舍,飛橋飲谷,小閣插天,一一炫耀於你眼前,不由你駐足遊賞一番了。 

惟美景非天造地設,一年前此地,腐草塞路,破屋荒涼,何堪入目  

隔了一年,則重樓曲院,弦歌相接,凡學院的建築, 如辦公廳,教室,打字室,休息室,應接室,圖書館,都很精雅。學院外的食堂很寬敞,宿舍數座,體育場的凌空築壩的,工程宏偉。

院園有十二景,是遊客詩人探幽選勝的去處。 這些都是蕭遙天和陳雪飛埋頭苦幹,經一年的耗資竭力, 鳩工疕材, 墾崖平陂,伐林拓地,才有眼前的壯觀。



關於該院的建築與設備19711215日出版的香港文化雜誌《 大人月刊  》,第二十期, 50 - 55頁, 由名詩人兼名作家易君左, 撰寫的  檳城山海莽蒼蒼 有段遊覽  檳光學院 中的個人感受和點滴。(圖 5 - 6

57年後的  檳光學院 經過時移世易的變化,校舍多已難維持原狀了。屋主已故王景成老先生名下的數座宿舍和體育場部分,還是文風不動,依然留在原地,任由懷舊的人去遠觀憑吊。

 

蕭遙天老師對《 檳光學院十二景 (圖 7曾分別賦詩作了描述。如今就讓我們,從詩句中領略它的風韻和景致。

一:《 長橋臥霧

 挹綠抱冰暑氣銷,老龍噓霧舞山腰; 紛紛攀桂上方客,拂葉穿雲過赤橋。

標題意境很美,描繪了半山腰纜車站左側的長橋,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帶有古典的朦朧美感。全詩虛實相生,既得避暑之愜意,又具遊仙之飄逸,令人有身置畫中之感。


二:《 小閣坐風 (圖 8 - 9

 飛閣流丹勢插天, 高橋擧袂飄飄仙;夕陽燒樹晚來冷,猶坐雲端看暮煙。

檳光由幾棟不同高度的建築群組成,依山而建。以高閣樓為中心位置 ,飽覽園林景色。將視野凌空展開,構築出一幅融匯仙氣與禪意的雲端畫卷。

三:《 睛窗映海 (圖 10

 山作畫屏海作池, 浮光倒瀉映頗黎; 睛窗蜃市日千幻,俯瞰平觀未敢疑。

從窗邊觀海的景色,對天地自然神工的讚嘆, 海市蜃樓,何必執著於真僞。

四: 雨座驚禽

 輕雷挾霧作輕陰, 海色迷茫山影沉;水座飯餘絮語細, 靜聼敲瓦雨驚禽。

雨座是靜物,驚禽是動態,瞬間營造出靜中驟動的戲劇感。本靜坐水畔,細聽雨絲私語,卻被驚禽擾動,這暗喻自然不可預測的生命力,超脫了人間預

五: 晨樓觀日

 彩霞翻色散千塵, 海日搖波出半輪; 樓宿元龍晨起早, 樂同夸父結西鄰。

升旗山是觀日出,同時也是觀賞雲海的好地方。霞光在天,海日在地,樓居其中,構建成  --的垂直空間。

六:《 夜島網星

 涼風搖翠入重樓,如睡春城草木稠;頭上星辰脚底火,灰灰夜網沉沉收。

檳光運營幾年就面臨招不到足夠學生的困境,使學院最終停頓。院内空置的學生宿舍被當局對外出租。當年老頭我曾與一群好友夜宿學院Bungalow stay ,就體驗到了 涼風,重樓,春城,星辰,脚底火(萬家燈火) 構成的夜景, 如今還深深地緬懷。

七:《 書館穴壁  (圖 11 - 12

 天遺名山作講堂, 叢書穴壁豈深藏? 瓶紅海黛承眉睫, 開卷讀來字字香。

上天的恩澤,於升旗山神聖使命做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場所。詩中把佛教石窟刻經的典故融合進來,增加詩詞的韻味和情趣。

八:《 毬場凌空

 倚崖築壩凌空存, 鐵網高張掩四門; 團板來回任樸羽,却看汗雨落雲根。

球場倚崖而建,是危險性的建築;爲了安全起見,用四個有鐵網的防護設施。在這開闊的戶外打球,運動量大,汗水如雨,灑落在這高聳入雲的地方,蕭老師用詞既寫實又富有詩意。

九:《 花梯望遠

 雙眸遠矚立花梯, 花下歸帆故故遲; 收取亞歐萬斛水,更抛萬斛向天涯。

從立足花梯到縱橫亞歐,終於天涯為歸宿,展現了開放與包容的世界精神。

 

十:  古洞探幽 (圖 13 - 14

 古洞籐封煙露繁, 追羊不撣扣危閣; 蜿蜒慄慄墜千尺, 漸入西南黑水村。

這是爬山記。此詩以藤蔓纏繞洞口,蜿蜒路徑,渲染在潮濕朦朧的氣氛中下山,走到即今日亞依逸淡 / Ayer Itam / 黑水村 路程險奇,驚心動魄。有點誇張了

十一:  曲闌徐步

 九曲雕闌橫翠微, 蒼濤湧噴亂紅飛; 行吟不覺下山晚; 燈火江城染夕暉。

以婉約細膩的文風,描寫出閣樓旁邊,有彎彎曲曲的欄杆階道。在傍晚昏暗的天色,山間行走,與城市千戶人家,萬盞燈火在夜空下閃爍的意境。

十二:   百級快登 (圖 15

 破曉聞鐘各整襟, 斜坡百級數登臨; 爭先競秀臺前立;養氣健身仔細斟。

上課儸! 爬石梯階登高。別説不累,老老實實,還是真叫累。不過老頭我有個小經驗,那就是在爬石階梯時, 千萬要閉嘴, 不能説話, 否則會因  漏氣 ,而無力登高的。至於靈不靈,對不對,你自己去體驗吧! 不過對我來説,那可是十試十靈的。 

檳光學院於19681123日隆重開幕, 恭請許平等先生主持揭幕禮。該院同人以一年來, 花去的建設費很龐大, 力量所做的到,絕不計較。惟這種教育建設事業, 仍靠社會熱心人士,善長仁翁,慷慨解囊。 

故檳光學院當局發出觀禮請柬,並呼籲社會熱心人士樂購該院建設禮券。據悉,星馬泰各地響應甚佳, 因蕭遙天老師在大圈子中甚有人緣,所以贊助者,絕無吝色。


數年前,我們曾陪伴退休教育家,兼作家 Mike Gibby,在撰寫新書The Bungalows of Penang Hill 前,登山到檳光學院做實地考察; 爾後以文字記錄學院的樣貌與背後的故事。 

順便需要對該書55做個訂正,小勘誤。不同文化背景的Mike,把張大千列為學院教職人員  /  Resident staff張大師實為老師的摯友,特約嘉賓,而非在院中執行教學或行政職務的人員。(圖 16 - 18


此外,世界野生動物畫家周俊老同學(圖 19 - 20 建築師兼畫家梅志雄(圖 21 - 22 也上來作畫。

 

囘眸,半個世紀的韶光已逝, 隨着近年來華文在國際上和商業上實用價值日益提高,這個記載檳光學院短暫歷史的小貼子,在於突顯它的存在意義。

(註1)檳光學院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8/11/blog-post_7.html

Thursday, August 7, 2025

以 “ 檳榔 ”爲名的 “ 胡椒嶼 ”/ Penang Pepper Trade

 

前言: 

今日在馬來西亞, 主要的胡椒產區,是在東馬的砂勞越州,其次是沙巴州。所以旅遊砂勞越期間,也買了一點點這個厨房常用的調味香料。 在菜市選購胡椒時,店主聼我們口音問道: 你們是來自檳榔嶼的嗎?  老頭我調侃了一句  我們是來自胡椒嶼的。 大家聽了,閧然大笑。 

哎呀! 老頭我説的,曾是真實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1786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在檳榔嶼建埠後,積極開展胡椒在内的香料種植業。一般人一定會以爲,檳榔嶼滿嶼都是檳榔 1。實則,檳島檳榔之種植面積,較之種植胡椒之面積,少得很多。若當初把 檳榔嶼 稱為  胡椒嶼 也實不爲過。

----------   ----------


萊特 / Francis Light登陸檳島後,拓墾土地,開展種植香料植物計劃。馬來人被顧來砍樹,華人做栽種工作。初期,香料種植園, 尤其是胡椒,幾乎完全為東印度公司歐洲人所有, 高峰年產達到四百萬英磅的好胡椒。這樣一來, 打破了荷蘭獨占香料貿易的局勢,也讓檳榔嶼成爲海峽的重要貿易據點。 

可惜曇花一現,其他生產國,諸如印度和印尼的產量過剩, 供過於求,以致胡椒價格暴跌。東印度公司的收益發生巨大虧損,到了這個地步。歐洲人唯有放棄原有的胡椒園丘,將之售賣或租借與華商。華人就用血汗賺來的錢,買了歐洲人大部分的股份,到最後, 檳榔嶼的胡椒園,已全入華人之手。 

不可忽略的歷史,海峽華人諸如辜禮歡,林寧綽,邱石泉,胡泰興等等先賢,在胡椒的種植和進出口貿易業務上,都做出至關重要的貢獻。 

先講(一)胡椒種植業 

最初是萊特看上曾經携帶漁網來贈送他的吉打華人甲必丹辜禮歡,逐贈一筆資金,讓辜禮歡引進亞齊的胡椒種子,來檳榔嶼栽種。 

這是  檳榔嶼志略  所記載的一段 。。。考最初種植胡椒者為一華人, 彼於亞齊 / Aceh 方面導入其種子,一切費用均有賴德氏 / Captain Francis Light匯付,實亦趣聞之一也。。。。。可以證實檳榔嶼第一個種胡椒確是華人。 

胡椒園種植極爲成功,儘管這是靠着歐洲園主,投入大量資金才得到的成果,但在種植胡椒的華人勞工的付出,功不可沒。根據中國航海家謝清高在其 海錄 中記述: 。。。在十八世紀後期,檳榔嶼一帶有萬餘華人從事胡椒種植。。。早期為潮州籍主導的種植園主,通過苦力貿易引進勞工,形成集約化種植園。 

今天可以追溯到的胡椒園地如:Balik Pulau Hills / 浮羅山的山前山後,David Brown  Bukit Gelugor   Minden Height ,蛇廟週邊的胡椒園, Francis Light   Suffolk House 周邊園地,浮羅池滑的栲栳店,白雲山麓一帶的胡椒園, 燿椿園, 崇茂園, 都是當年檳榔嶼主要的胡椒等等香料種植區。

這條是含着歷史性俗名的道路;Sungai Ujong,原是港仔墘水道 / Prangin Canal 延申的小河。 百多年前,艇仔載着胡椒拐進來給商家交貨,在這裏的空地曝曬胡椒。隨着填地建設街道,Sungai Ujong 小河不見了。但是老檳城的習慣,還是稱之  胡椒埕 ”。 

胡椒進出口貿易業務 

1840年是胡椒的黃金時代,之後,印度和印尼大量增產後,和檳榔嶼胡椒業的濫種,導致土壤養分流失, 和肥力枯竭, 加上胡椒根腐爛等等病害的爆發,種植胡椒面積逐年下降,大部分的胡椒園已不再栽種胡椒,而改爲增加栽種其他香料植物,或閑置土地種植。華商大舉轉向亞齊 / Aceh 胡椒出口商,進口大量胡椒,然後轉輸到歐洲。

Tengku Syed Hussein Al-Aidid 就因英殖民政府的土地及貿易政策吸引,移民到檳榔嶼經商,開發和建設 Acheen Street  區域房地產, 為檳榔嶼與亞齊的胡椒進出口貿易,做出巨大的貢獻 

兒時午間廣播電台,有一段商業行情報告。主播用閩南語報導:。。。FOB一號烟花價格多少,。。。FOB Lampung  楠榜 胡椒價格多少。。。。”。 聽得一頭霧水。 長大後,才知曉楠榜胡椒, 在英殖民地時期,曾是檳榔嶼與印尼蘇門答臘亞齊蘇丹國,最重要的貿易商品。 

Acheen Street 門牌43A的店屋後部,有個寬闊的空地,據説就是亞齊商家,用於曝曬胡椒的場所,雖然是傳説,實爲胡椒埕的可信度極高。 

此外,Acheen Street 緞羅申街 Beach Street / Lebuh Pantai   2 交界路口的高樓仔,曾是Tengku Syed Hussein 經營進出口胡椒貿易的店鋪。 

當年檳榔嶼的福建商人與印尼亞齊人,在胡椒的頻繁貿易活動,也是導致檳榔嶼地位上升的原因之一。 

1915 在愛情巷 / Love Lane成立的檳城亞齊公會 / Atjeh Traders Association1954年更名爲亞齊公會 / Aceh Traders Association1981年會所遷至海墘新路 / Victoria Street。公會見證了檳榔嶼與亞齊,近百年的胡椒發展和貿易的興衰。

此外,亞美尼亞籍 / Armenian A.A. Anthony   3 在土庫街 ( No. 56, Beach Street )   AA Anthony & Compay ,商務除了航運和保險等等業務之外,還兼辦胡椒出入口貿易;倉庫就設在土庫街 / Beach Street和義興街 / Church Street 路頭的交界處。

自從荷蘭控制了蘇門答臘,切斷檳榔嶼與胡椒原料來源。也因印度,印尼和巴西增產,歐洲市場胡椒價格暴跌,更甚的,胡椒感染樹根腐爛病,70% 的胡椒園丘被閑置, 或轉向更有盈利的甘蔗,丁香和豆蔻等香料。 

1840年後推廣甘蔗,樹膠 4椰子 5等等,被引進馬來亞,迅速取代了胡椒業在農業的領導地位。 

胡椒業雖短暫 1789-1840 ),卻是檳榔嶼從荒島轉型為貿易樞紐的關鍵產業。其興衰示了殖民經濟對全球市場的脆弱依附性,亦尊定華人農業資本在馬來半島的根基。

檳城娘惹仍保留為傳統食譜中的  豬肚湯,鹹菜鴨湯和肉骨茶湯   增添胡椒的香味,足以見證胡椒本地化消費。中醫用少量以促進消化,還能製成女性防狼的胡椒噴霧器,真可謂  能文能武

 

時至今日, 胡椒種植業已經全面退出檳榔嶼。從上世紀70年代,胡椒產業在砂勞越逐漸增長,至今占了馬來西亞從產量的90% 以上,成爲馬來西亞的胡椒重要產區。

稿寫於: 202588

 

1檳榔嶼的檳榔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1900.html

2緞羅申街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4/08/beach-street-lebuh-pantai.html

3歷盡滄桑的亞美尼亞墳墓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20/11/blog-post.html

4馬來西亞的樹膠業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07/04/blog-post.html

5椰油較制廠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7482.html 

特此説明 :網絡照片的版權屬於原作者,可以要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