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國家大事.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國家大事. Show all posts

Friday, September 20, 2024

海上浮標和檳城海戰 - 混為一談 / Buoy and Battle of Penang

 

海是廣闊的,檳榔嶼周圍的水域,有不下百餘座,各類型的助航標誌,協助船舶在行駛進港時,避免擱淺, 或碰撞到海底的各類突出物體,比如硬珊瑚,礁石等等。 

助航標誌可以分爲: 燈塔 ( 1  2 ) / light house  燈船 / light vessel 立標 / undersea cable/pipeline landing beacons 浮標 / buoy等等。 

這是座具有歷史性的浮標,被喬治市世遺機構, 納爲古蹟旅遊景點 / George Town World Heritage Sites

距舊關仔角 / Esplanade 海灘綫約400米, 海上可見到一個紅色浮標 / buoy  在檳城海峽航海圖上, 被標記爲  Russian Wreck / 蘇聯沉艦殘骸 即是  蘇聯沉艦 Zhemchung  的安息地。 

查閲馬來西亞海務局 / Marine Department Malaysia的數據,略知這座浮標的質料如下:

 

沉船燈浮坐標位置: 05° 26' 12 N100° 20' 37″E  

燈質 Fl.R.2s (Data) :表示每隔2秒鐘,閃一次紅色燈光  

老檳城歐宗敏學長,在南洋商報副刊商餘版位庇能風情的撰文已詳細描述了 那場檳城海戰 3 - 請參閲隨附的貼文)的戰況。 

話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028德國巡洋艦 SMS Emden 打到檳城的家門口。在近距離,以魚雷擊沉停泊在檳城海域的蘇聯驅逐艦 Zhemchung 號。造成Zhemchug 號艦上的海軍,88 人死亡,129 人受傷。 

由於Zhemchung 號的容積度量,為3103 long tons,即使被魚雷炸劈成兩半,而沉入海底。沉船殘骸在潮汐的階段,會對水面航行的船舶構成危險。所以在沉船事故發生後, 為保障出入的船舶的航行安全,港務局迅速在沉船位置,置放一個寫着 wreck 的綠色圓錐形緊急沉船標記浮標 / Emergency Wreck Marking Buoy 

浮標從日落起到第二天的日出時爲止,是發光時間。閃光燈安裝在距水綫約3米的上層浮標上。在早期,Acetylene gas 是唯一可行的光源,但這限制了光的功率。直到1953年,一個價值11800元馬幣的綠色新浮標,體内裝有自動充電電池,同時兼具有晝夜定時開關燈光功能,取代了舊有的浮標。 1964年,港務局將之漆成紅色的浮標。

為紀念檳城海戰事件,在1929年,一座和平紀念碑,就建於相對海戰地點的舊關仔角。

 

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紀念碑被盟軍轟炸機摧毀。戰後1948年,當局使用剩餘的原始花崗岩塊和青銅匾額進行了重建。時至今日,紀念碑仍是每年 11  11 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紀念日的重要地點。



西方路基督教墓園,有個被保管和維修得完美的其中一個公墓。由兩塊大理石組成的墓碑。頂部為總墳墓碑,底座墓碑以俄羅斯文,銘刻陣亡海軍名單。一條巨大塗黑漆的船用錨鏈, 作爲Zhemchung 號,蘇聯海軍墳墓的一個醒目標

木寇山 / Pulau Jerejak島上東南區,3號前營地 / Former Camp 3 附近也有一座,豎立着一支,俄羅斯傳統東方正教會的十字架( 東正教 / Russian Orthodox Cross 的兩個蘇聯海軍合葬墳墓 

檳城海戰第二階段戰役。 

德艦SMS Emden剛離港不久,卻在 Tanjong Tokong水域,碰巧遇到法國驅逐艦 Mousquet  德艦立即進入戰鬥,一枚魚雷和幾發連環炮,也將法艦 Mousquet 擊沉  

Mousquet艦上的44名法國 (包括法籍艦長)和越南海軍,在戰鬥中喪生。(越南當時是法國殖民地)。其餘35名海軍,則被德艦SMS Emden從海上救出。他們被俘虜,不過被釋放在北蘇門答臘的 Sabang小島,途中有4人死亡。 

1969年,一家私人公司對Mousquet號的殘骸, 進行了打撈工作。 1970 年,一艘法國海軍護衛艦, 將打撈中發現的海軍遺骸,運往澳大利亞以東, 做爲法國海外部分領土之一的群島, New Caledonia。已故海軍現在安息在法國市鎮Noumea海軍基地的一座墳場,並在那裏, 也為這班海軍建造了一座紀念碑。

 

2015年,華蓋街 / Farquhar Street Church of Assumption / 聖母升天堂院前,也豎立一座紀念碑。碑文上銘刻有英法兩種文字,概述戰況和陣亡海軍名單, 以紀念法國海軍, 對保護馬六甲海峽的貢獻。

此外,1969 年打撈過程中,被撈上岸的 Mousquet 其中一支船錨,現被陳列於檳城州屬博物館。 

德國巡洋艦SMS Emden同時擊沉蘇聯驅逐艦 Zhemchung 號和法國驅逐艦 Mousquet事故檳城這個小島,被記載入一戰史冊裏。 

寫於: 2024920 

( 1 )  檳城的燈塔 1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7/03/blog-post_11.html

( 2 )  檳城的燈塔 2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7/03/2.html                                        

( 3 )  那場檳城海戰 https://www.enanyang.my/%E5%95%86%E4%BD%99/%E9%82%A3%E5%9C%BA%E6%A7%9F%E5%9F%8E%E6%B5%B7%E6%88%98%E6%AC%A7%E5%AE%97%E6%95%8F

那场槟城海战/欧宗敏

20240802

珍珠号罹难俄罗斯军人纪念碑。

【庇能风情】文/|欧宗敏 

槟城阵亡将士纪念碑坐落在旧关仔角海堤边,这座纪念碑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的将士(二战后重建也纪念国内多场战争的阵亡将士),从那里望向槟威海峡海面,110年前那片海上爆发一场海战,把槟城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册。 

1914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的欧洲国家分成2个阵营,协约国和同盟国,彼此结盟对抗,而主要战场都在欧洲大地。那么为何远在亚洲东南亚的槟城会成为其中一个战场呢?因为槟城是其中一个重要补给海港和军事地点。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出产的货物与原料通过轮船运往欧洲,一战期间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等轮船航线的安全是必要的。当时德国(同盟国)在东亚的殖民地中国青岛海港驻有东亚分舰队,战争爆发后,德国舰队离开青岛在太平洋等地各自执行任务,其中埃姆登号巡洋舰在印度洋积极攻击与掠夺协约国的商船、军舰和海港设施,立下汗马功劳。 

火枪号罹难法国军人纪念碑。

槟城为协约国补给港 

埃姆登号巡洋舰的频密攻击行动,惊动了协约国军方。英法俄日澳等国家军舰联合行动,共同保护商船航行和搜寻埃姆登巡洋舰踪迹,而槟城也成为协约国军舰停泊补给的海港。 

19141028日凌晨埃姆登号装置4根假烟囱,伪装成英国雅茅斯号轻巡洋舰,潜入槟威海峡北部海域,发现俄罗斯珍珠号巡洋舰停泊海上,兵贵神速,它马上向俄舰发射鱼雷和发炮,攻其不备,俄舰中弹爆炸,船员跳海逃生,它再接再厉,发射鱼雷,俄舰船舱爆炸失火,慢慢沉入海中。 

埃姆登号突袭成功后,迅速离开。它在姆加角附近遇见法国火枪号驱逐舰,正在巡逻马六甲海峡北部海域。埃姆登号伪装再度得逞,火枪号误以为是英舰。埃姆登号等待它进入大炮射程,马上开炮连环射击,火枪号一时之间陷入火海。虽然有作出零星回击,可是火枪号终究逃不过沉船厄运。 

埃姆登号击沉2战舰

埃姆登号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连续击沉2艘战舰,高奏凯歌,扬长而去。 

珍珠号舰长在岸上望着其战舰爆炸失火沉没,那晚他在东家酒店住宿。珍珠号损失86水兵,250人获救,据知有24人埋葬在西方路基督教墓园,而木蔻山岛也有2座坟墓。1976年西方路基督教墓园竖立重建珍珠号罹难俄罗斯军人纪念碑,有巨大船锚在旁陪伴他们长眠异乡。 

火枪号舰长在海战中殉职,埃姆登号救起36名水兵,43人逝世。2天后埃姆登号把法舰水兵移交给英国货轮。那年槟城华盖街圣母升天大教堂为罹难水兵举办殡葬弥撒,而2015年该教堂为火枪号罹难法国军人建立纪念碑。 

12天后,埃姆登号在印度洋的科科斯群岛遭受澳洲悉尼号巡洋舰猛烈炮击搁浅在海岸,134水兵身亡,69人受伤,舰长与水兵被俘虏,它的战功赫赫终于画上句点(埃姆登号总共击沉与掠夺25艘战舰和轮船)。 

晃眼即百年,唯有那几座纪念碑,巍巍乎,让人走过时才会想起槟城海域曾经上演惊涛骇浪的那场海战。

Monday, September 18, 2023

吉打港口古城堡

前言:

面迎馬六甲海峽,吉打北端的河口,和南端的慕達河口,早期吉打蘇丹王朝就為各自設置城堡壘,用以抵禦外侵的重要防禦。剛參觀過哥打瓜拉慕達, 豈可遺漏哥打瓜拉吉打。今天 916 假日, 此時不去,更待何時 」,去啦  

 

吉打港口原名 Kuala Bahang 以前是吉打主要的港口。 吉打第 20 任蘇丹 Sultan Abdullah Makarram Shah II  在港口築了一座城堡,稱 Kota Kuala Bahang 並置有大炮,以防禦來犯的戰船。

 

由紅磚相互連接的城堡 1771 年開始動工,1780 年竣工。熟練的工匠,則是從印度帶來。長方形城墻紅磚的材料 是用碎貝殼和當地的土壤製成,這也是印度當年流行的配方和技術。建在東墻的大門外觀頗有印度建築特色,稱爲  Pintu Gerbang Kacapuri

 

相距不遠的另一道拱門,  1909 年當吉打州正置於英國控制之下時,建的一座新大門。這座拱門最終於 1970 年倒塌,並於 2000 年由馬來西亞博物館重建。它是根據記錄的實際測量結果重建的,再次自豪地矗立在瓜拉吉打堡。

 

我們車子西邊進來,後面這道城墻,實質是坍塌了,今日是重建的。城堡大門 其實是在 Pintu Gerbang Kacapuri 前面,對岸是馬來村子。

 

以前的行徑,應該是從馬來村子進去古堡。 我走進村子裏看看:一片荒涼,甚少人居住了)。


城堡大門口外,是條護城河,和可升降的吊橋,由士兵把守。今天河面只剩下露出水面的排架墩,吊橋則腐爛到不見蹤影了。

從博物院展示城堡所經歷的曲折,城堡自建成以來,已經見證了很多歷史。

為對抗來自印尼的布吉斯 / Buginese,它最初由當時的第 12 任吉打蘇丹,蘇萊曼沙二世 ( 1602-1625年 ),用粘土,Bakau 木材 和 竹子建造的。布吉斯人最終於 1619 年襲擊了這座堡壘。並俘虜大約七千吉打軍民,包括蘇丹蘇萊曼沙二世。

 

1771 年, 蘇丹在葡萄牙人   第一個殖民馬來半島土地的西方國家 )的協助下,使用石砌紅磚,重新 為使它更加堅固,融入了現代特色,在城墻上開設射擊火槍口和瞭望孔,提高了城墻的防禦性能。 

 

蘇丹決定進一步加強,以考慮到他的對手布吉斯和暹羅使用的大口徑大砲以及當時新的圍攻戰術,也英國,荷蘭購進,更大口徑的大砲。

是在布吉斯人再度進攻吉打港口,屠殺港口居民和官兵,劫走港口 300 多尊大炮, 亞羅士打也慘遭洗劫。

緊接下來的滄桑,簡而言之,吉打城堡先後曾為葡萄牙、布吉斯 / Bugis ,亞齊,英國暹羅日本的佔領地。

1909 年,當吉打州落入英國統治之下時,當權者決定重新佈置城堡,用為英國政府的行政和教育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馬來亞期間,這座城堡一直被用作軍事訓練中心,直到 1945  年日軍投降,才交由英國政府接管。

1957 年 8月 31日,吉打與其他馬來亞聯合邦州屬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古堡從此不再受到炮火的洗禮。

 

城堡内曾作爲行政和教育中心由於時間的流逝,一些建築物,已經被風雨侵蝕,導致倒塌。殘存的墩礎,在眼前看到的像,就像墓碑一樣,一支支豎立在草場上。

 

1978 年 8 月 31 日,古物部( 現為馬來西亞博物館 )在憲報將這座城堡列為 歷史遺址  建於 1922 年, 殖民時期的馬來風格建築屋, 1999年 6月 6日,改成哥打瓜拉吉打博物館。

 

這座老屋,經過修復,保養得很好。木地板的深色調, 和全白的内部,搭配得很完美。






博物館整體規模不大, 展品分為六個部分﹔簡介、堡壘、英國時期、日本時期和獨立後時期。




除了小部分實體文物,簡介的圖文海報,淺顯易懂的文字,讓遊客一看一讀,更容易吸收,和理解城堡的百年滄桑歷史




比起檳城康華利斯堡 / Fort Cornwallis 城堡内展示的大炮還要多。一尊尊,一排排銹跡斑斑的古炮,多數是褐色,有些則全黑,就這樣寂寞躺了兩百多年。它們的同伴,不是被人搬走,抛到海裏,就是因毀壞, 而不知去向。

 

今天我們越州而來,偌大一個古城堡,卻罕有人來發懷古之幽情。

建於 1891 年的燈塔仍然傲然矗立。燈塔的資金,來自當年統治暹羅的國王,拉瑪五世朱拉隆功。至今燈塔馬來西亞海事局維護,仍在運作。

 

入夜時,在河上,隱約可看到閃閃燈光大膽推斷,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城堡曾經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