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衣食住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衣食住行. Show all posts

Sunday, August 8, 2021

從印度煎餅談到賣葱油餅的胡呈祥校長

印度煎餅 / Roti Canai 算是印度裔穆斯林,嘛嘛餐館裏,除了 扁擔飯 / Nasi Kandar ,最暢銷的清真麵食。此外路邊擺攤或小販中心皆可買到。

嘛嘛餐館厨子,以嫻熟的手法將麵糰揉捻,拍壓成一個彈性的扁薄. 再用耍特技的形式,將柔韌的扁胚,旋轉式的抛甩. 經過多次的拉伸,成了一張薄薄的皮。 

然後將摺叠成一個四方形的放到平底鐵鼎去煎餅。 當一面煎成棕色時,即將其翻轉到另一面,翻上轉下,反復地煎,至到金黃色的印度煎餅 / Roti Canai 出鼎。 

很多上班族都是把印度煎餅 / Roti Canai ,搭配着扁豆咖喱,或鷄魚牛羊肉咖喱,乃至混合各肉類咖喱,當早餐吃。

話説印度南部的淡米爾裔,和印度其他地方的移民,在十九世紀末,紛紛來到馬來亞工作。可是印度人社會,在地域,語言和職業上,都存有分化現象. 尤其在宗教方面, 印度淡米爾裔穆斯林( 俗稱嘛嘛 / Mamak ),寧願把自己看成是馬來人,而非印度人。

大馬一位具有印度血統,但老是自認是正統馬來人的政治人物,他的治國政策取向,就是煎 印度煎餅 / Roti Canai 的典型,翻來覆去。 

可以説,在印度嘛嘛 / Mamak 餐館或攤檔,皆有煎賣 印度煎餅 / Roti Canai 。一直認爲,這道清真菜是源於印度。不過,根據歷史學者的考證,它其實是由阿拉伯人,通過阿富汗引進印度的外來食物。

講到 印度煎餅 / Roti Canai  不得不説說山東的 葱油餅 ,這也是煎餅一族。

葱油餅 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唐朝。沿着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在經商同時,也帶來了類似煎餅的清真食物。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製作煎餅過程中,加入葱花混合胚,煎出金黃表皮的葱油餅  以辣椒醬調味。 

住在丹絨武雅 / Tanjung Bungah 一帶老居民的印象中, 肯定會記得一位高大挺拔的老先生與其夫人,曾經在 Jalan Concord 地區的露天早市,煎賣葱油餅  

説到他的山東小食,自製辣椒醬只要有吃過 葱油餅 的人,一定會難忘那餅皮的油酥, 和層次分明的口感,美食老饕們無不竪起大拇指的。 

雖然在公共地方擺攤,他總是穿着白色長襯衫,深藍長褲,黑色皮鞋,而且不會卷起袖口褲管干活只會用濃厚的山東腔華語,和顧客談話;態度很溫和,顯得端莊大氣,溫文爾雅。 

這位老先生,就是掌校十年 1960-1972 的六條路 / Katz Street明德小學第二任校長,已故胡呈祥校長。

退休後,靠着多年的積蓄,和一份固定的養老金,在亞依淡 / Ayer Itam Road 美以美男子中學 / MBS 洗布橋 / Dhoby Ghaut 之間的半磚木建築老屋居住,平平淡淡,生活也過得很安逸。 

其後,搬去青草巷 / Island Park 的雙層排屋。 

他開始選擇放下身份,到土庫街 / Beach Street 和觀音亭對面直街 / China Street 交界, 即合衆UMBC 即今之RHB Bank  銀行後面的咖啡店 / Kopitiam  租個攤位,擺擋煎賣葱油餅 

土庫街算是銀行和商業中心,當年無論是高級白領還是勞工階層,午餐時間覓食,很多也相當有心去幫襯他的檔口,品嘗他的 葱油餅  鍋貼 

沒過多久,得知他又從青草巷,再次大搬家到丹絨武雅Jalan Concord。此後的嵗月裏,也就在那邊的早市,擺攤煎賣葱油餅  鍋貼 。至到年事已高,唯有歇業在家,以靜養方式度過晚年生活。

 

在冠病疫情嚴峻期間,不敢上Mamak餐館打包食物,唯賴偶爾有到超市,順手購買食品工廠生產的冷凍煎餅。不過,吃起來當然比不上純手工煎製的鬆脆感, 

想當年曾經看着胡校長攪麵粉麵糰撒葱花胚,煎油餅。遺憾的是只知吃,不知學。 胡校長煎製的葱油餅 味道,可能成爲我這一輩子念念不忘的味道, 也只有在心裏默默地回味。



Sunday, August 1, 2021

由椰漿飯説起

能夠代表馬來族群的地道馬來餐,應該是 椰漿飯 / Nasi Lemak  印度淡米爾裔穆斯林烹飪的扁擔飯 / Nasi Kandar  則與 椰漿飯 / Nasi Lemak 略有差异

要吃椰漿飯 / Nasi Lemak 一點都不難,路邊擺攤或小販中心皆可買到。由香蕉葉包裹的椰漿飯,伴隨着一條小炸魚,或一小撮炸本地江魚仔 ikan bilis ,幾片切黃瓜 timun , 半邊熟鷄蛋,及一小撮炸花生和舂爛的辣椒醬。 

但是想正宗馬來飯,檳島市區盡是嘛嘛 / Mamak經營的飲食檔和餐館。坐落在牛汝莪 / Gelugor  Restoran Minah 是我品過,堪稱的正宗馬來飯,該餐廳從1955年開業至今, 由第四代孫子掌厨。

其實椰漿飯 / Nasi Lemak 只不過是馬來人的家常便飯,那隨我追憶到甘榜去吧! 

童年,陪先母囘太平直弄 / Terong  1 外婆家小住時。那個年代,小鎮的幾家從事割橡膠工作的印度人, 全是信奉印度教。記得咖啡飲食店,也只有椰漿飯 / Nasi Lemak  還沒有嘛嘛 / Mamak扁擔飯 / Nasi Kandar 的美食。

外婆屋後就是馬來甘榜 kampung / 村莊,馬來人的日常主食都以米飯爲主,

我和表兄弟就經常,與屋後馬來族群混在一起,吃正宗馬來椰漿飯 / Nasi Lemak 

傳統上,由於印尼爪哇人的遷移馬來亞,馬來餐可以清楚看到爪哇菜的酸甜苦辣的影響, 反映在飲食歷史上。

馬來餐的五個特點:椰漿汁  santan  是主要成分之一,富含藥草和香料,通常是辣的,肉類通常是用濃稠的肉汁燉的常食的是鷄肉 牛羊肉則視為上品炸魚和海鮮通常用黃畺根粉末  tumis  調味。

正宗馬來飯的獨特性背後的秘密, 大部分調味品,應該説是自產自用的現成食材。 甘榜馬來屋周邊空地,通常會畜養鷄鴨和,種些美食香料和藥用植物, 比如香葉草 daun pandan , 香茅,酸柑,黃薑,生薑,辣椒及葱蒜等等。以及椰樹,香蕉樹 2 等本地水果。

甘榜飯的菜餚非常簡單,它的調味,以辣爲主。有魚,蝦,鷄肉,蔬菜瓜果,多至三味,少至一條鹹魚也無所謂。不過,加以酸柑汁或亞參汁,和峇拉煎  balacan  舂爛的辣椒,馬來俗稱 sambal,是必不可缺的蘸用品。

石舂臼 / Batu tumbuk

馬來厨房必備有一副石舂臼  馬來人稱 Batu tumbuk 和研磨石  Batu giling  3 ,這兩組工具是用以搗碎和研磨辣椒,青葱, 洋葱,大蒜和畺等等香料,被認爲可以為調味品, 釋放出香料獨特的風味和味據説,使用石舂臼和研磨石製作出來的 sambal belacan 或 sambal hae bee dry shrimp 比今天的電動攪拌機製作的味道更好,不過應該説是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吧!

 

研磨石 / Batu giling

其實馬來人是喜歡用陶瓷餐具盛飯菜,偶爾也有用玻璃,鋁鐡之類的盛具。以一片香蕉葉代替盤碟盛飯進餐的方式,可以説是受到嘛嘛的影響,是學習自南印度人吃飯的習慣。筆者經營陶瓷業時期,就見證黑色綫條或黑色圖案的盤碟,大暢銷馬來人市場, 可惜陶瓷店這樣的好景已經遠去了。

 

香蕉花 / banana bud

未成熟的水果,如波羅蜜 nangka  , 黃梨 pineapple ,仍青澀的木瓜,還有香蕉花 banana bud等等,在咖喱中作爲蔬菜烹製以增强風味,是馬來創造性的菜餚。

圖片摘自網路 咖喱波羅蜜鷄

老椰子裏面的一個圓球形白色果肉,通常都會用椰漿汁烹製。特別是煮竹筍 bamboo shoot 咖喱,椰漿放得多,增添奶香和濃稠度,這種咖喱味道濃香, 且溫和不辣。

 

圖片摘自網路  竹筍 bamboo shoot 咖喱

臭豆 buah petai 與 sambal hae bee 蝦米 / dry shrimp 雜炒或生吃。 都是甘榜的地道馬來菜。 


圖片摘自網路  臭豆 buah petai 雜炒

仍然記得中學的 60 年代,一包椰漿飯的分量比今日出售的要的多, 但價格僅爲三,四角錢。今天配菜的範圍演變爲多樣化,便宜了。

除了一般相當偏僻的甘榜外,部分馬來人,在 70 年代的新經濟政策實行後,遷移到城市。正統馬來食譜甚多,無法盡數不容忽視的是今天椰漿飯 / Nasi Lemak 菜色的烹飪特色,大多數都被印度裔穆斯林的扁擔飯 / Nasi Kandar  風味取代了。 

1 ): 沒落的小鎮 - 直弄 ( Terong )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2/10/terong.html

2 一個額外古早婦女如何燙衣服小插曲:懷想童年,經常到離外婆家後門最近的亞三  ( Pak Hassan / 是幫外婆看顧小膠園的工頭 / kepala  家, 去割幾片香蕉葉,作用不是拿來墊盛飯菜,而是給媽媽熱紅燙斗底面,在香蕉葉上燙一燙,燙衣時,推燙起來就順滑省力了。

3  60 - 80年代在經營厨房用具期間,每隔三兩月就從中國汕頭入口幾千副石舂臼 口徑14.5 - 25 公分 和研磨石 10 - 18 英寸長 ,這種幾十年都用不壞的厨房工具,批發到全國馬來市場,流通的銷量更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Wednesday, October 14, 2020

躺椅

椅子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家具之一,種類也很多。

不久前,談過實木圓矮凳   http://huctan.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_15.html ,和雞標山毛櫸木椅  http://huctan.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html  這囘來講講躺椅。

 

躺椅不是每個家中必備的家具, 例如住空間狹小鴿子屋的我等,除了可以折叠的躺椅, 真想不到該把固定加長型躺椅放在哪裏。

這一張古樸簡單的休閑躺椅,讓人聯想到楊貴妃,懶洋洋地斜靠在躺椅上。雙頰紅潤,婀娜嫵媚,她那千嬌百媚的風韻,將唐玄宗迷得神魂顛倒。世人稱此可躺休憩的躺椅爲貴妃椅

 

躺椅的定義在沙發和床之間逰走,可以一邊只有扶手,也可以兩邊都有扶手,當做床用來睡覺,或當躺椅小憩。

 

無論是午休,閉目養神,閲讀,看電視或聼音樂,讓一雙二郎脚翹在延長的扶手,這一把躺椅足矣! 

不過,淑女躺在這張躺椅上,切記不可扒開雙腿在擱脚板,否則有失優雅儀態呀!

 

一張好的椅背不但能使人擁有舒適的睡眠,而且對於身體大有好處,椅背是重點。

用八角眼編出花樣的籐笪,做椅背太美了。觸感舒適,透氣性好,保持背部空氣流通。在炎炎夏日躺在上面,若陣陣清風拂過,背部定有涼爽舒適的快感。

籐韌性強,彈性強, 堅固足以在各個部位承托你的身體, 而且躺臥在其上,不軟不硬,令臀部和肩膀處於正常彎度。 

隨着使用摩擦表面越用越亮,不過由於臀部的壓力和長期摩擦,部分籐笪難免斷裂和鬆散。

 

只要交給家私店更換籐笪,修飾油漆周邊的木料,就可使這張躺椅恢復光彩。

Tuesday, September 15, 2020

實木圓矮凳和圓桌

一個實木圓矮凳, 一坐就傳承好幾代説不上有多麽精美,但有着粗用的價值。這些有歲月痕跡的老用品,是傳到現在第三代孫子在使用。

一張小圓桌,搭配四張小矮凳。格子小的孫子,正巧在小學階段,坐在矮凳上,趴在小圓桌上寫字作業,倒很合宜

 

這種不帶靠背的椅凳,在老檳城的福建口語稱為  “ 椅頭仔 ”, 高度約爲1英尺 30公分 )

但是本地人日常所説的語言,往往夾雜着馬來方言,所以椅頭仔,普遍叫着 “ bangku ”

 

製作材料為木材重,且質地略堅硬,防蛀性強,和木紋清晰的柚木 Teak ),梅寳 Merbau ),巴勞 Balau ) 蘭蒂 Maranti )等硬木。

在還沒有進入機械化生產時代,大部份家具製作過程,仍用鋸子,刨子,斧子,鑿子, 鐵錘等等傳統工具,鋸刨劈鑿敲操作。

 

矮凳的結構簡單:凳面為一塊直徑1英尺,1寸厚的圓形獨板,下有兩對八字脚。

相對凳脚之間,是左右兩頭各出一個榫頭(凸舌)的棖子。兩條棖子相互在中間的交叉點,做兩個卯眼(凹洞),相互結合成爲十字脚棖。

 

在拼接之間,不用螺絲或鐵釘,棖子的四個榫頭,相對插入凳腿的卯眼。凸凹之間,掐得很準,分毫不差,兩個部位密結,合而爲一,給凳子提供了穩固不晃的保障。

 

小圓桌則是由圓桌面和桌脚,兩個物件組成。沒用時可分離,折合收起來。

剪刀式交叉桌脚,乃小圓桌的支架。上下有兩副製作方式和矮凳一樣的十字脚棖,只是中間的交叉點,易以可以自由活動的走馬榫替換。

 

桌面是半寸實木板拼接的,板材堅固耐用耐摔,不怕水不反翹。很美的漆面隱顯木板紋路,所見的拼接部分有縫隙是難免的。

桌面板反面,有四根木條以肩榫相接,成為帶凸緣的四方框;再用走馬榫,把它扎牢在桌面板反面。

 

當桌面板反面和交叉桌脚支架相連時,即是完美的小圓桌。

 

木匠的手藝絕對是十分精緻的, 打個榫眼都要有點功夫才行。不光需要具有扎實的功底,還得加上體力,工作可不輕鬆啊。

老檳城買實木桌椅,往往得去家私木器店,店鋪多為華人所經營。 地址多設在漆木街 ( Bishop Street ),唐人街 ( Penang Street ),新街頭等處。

規模比較大的有檳榔律的東亞, 現代木器公司;漆木街的南益,浙南,華美,上海光華木器;在牛干冬大門樓有新華,鴻昌,華昌,大益;新街頭的大成,萬昌,南昌,華蓋街有富昌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