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金融工商.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金融工商.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August 7, 2025

以 “ 檳榔 ”爲名的 “ 胡椒嶼 ”/ Penang Pepper Trade

 

前言: 

今日在馬來西亞, 主要的胡椒產區,是在東馬的砂勞越州,其次是沙巴州。所以旅遊砂勞越期間,也買了一點點這個厨房常用的調味香料。 在菜市選購胡椒時,店主聼我們口音問道: 你們是來自檳榔嶼的嗎?  老頭我調侃了一句  我們是來自胡椒嶼的。 大家聽了,閧然大笑。 

哎呀! 老頭我説的,曾是真實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1786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在檳榔嶼建埠後,積極開展胡椒在内的香料種植業。一般人一定會以爲,檳榔嶼滿嶼都是檳榔 1。實則,檳島檳榔之種植面積,較之種植胡椒之面積,少得很多。若當初把 檳榔嶼 稱為  胡椒嶼 也實不爲過。

----------   ----------


萊特 / Francis Light登陸檳島後,拓墾土地,開展種植香料植物計劃。馬來人被顧來砍樹,華人做栽種工作。初期,香料種植園, 尤其是胡椒,幾乎完全為東印度公司歐洲人所有, 高峰年產達到四百萬英磅的好胡椒。這樣一來, 打破了荷蘭獨占香料貿易的局勢,也讓檳榔嶼成爲海峽的重要貿易據點。 

可惜曇花一現,其他生產國,諸如印度和印尼的產量過剩, 供過於求,以致胡椒價格暴跌。東印度公司的收益發生巨大虧損,到了這個地步。歐洲人唯有放棄原有的胡椒園丘,將之售賣或租借與華商。華人就用血汗賺來的錢,買了歐洲人大部分的股份,到最後, 檳榔嶼的胡椒園,已全入華人之手。 

不可忽略的歷史,海峽華人諸如辜禮歡,林寧綽,邱石泉,胡泰興等等先賢,在胡椒的種植和進出口貿易業務上,都做出至關重要的貢獻。 

先講(一)胡椒種植業 

最初是萊特看上曾經携帶漁網來贈送他的吉打華人甲必丹辜禮歡,逐贈一筆資金,讓辜禮歡引進亞齊的胡椒種子,來檳榔嶼栽種。 

這是  檳榔嶼志略  所記載的一段 。。。考最初種植胡椒者為一華人, 彼於亞齊 / Aceh 方面導入其種子,一切費用均有賴德氏 / Captain Francis Light匯付,實亦趣聞之一也。。。。。可以證實檳榔嶼第一個種胡椒確是華人。 

胡椒園種植極爲成功,儘管這是靠着歐洲園主,投入大量資金才得到的成果,但在種植胡椒的華人勞工的付出,功不可沒。根據中國航海家謝清高在其 海錄 中記述: 。。。在十八世紀後期,檳榔嶼一帶有萬餘華人從事胡椒種植。。。早期為潮州籍主導的種植園主,通過苦力貿易引進勞工,形成集約化種植園。 

今天可以追溯到的胡椒園地如:Balik Pulau Hills / 浮羅山的山前山後,David Brown  Bukit Gelugor   Minden Height ,蛇廟週邊的胡椒園, Francis Light   Suffolk House 周邊園地,浮羅池滑的栲栳店,白雲山麓一帶的胡椒園, 燿椿園, 崇茂園, 都是當年檳榔嶼主要的胡椒等等香料種植區。

這條是含着歷史性俗名的道路;Sungai Ujong,原是港仔墘水道 / Prangin Canal 延申的小河。 百多年前,艇仔載着胡椒拐進來給商家交貨,在這裏的空地曝曬胡椒。隨着填地建設街道,Sungai Ujong 小河不見了。但是老檳城的習慣,還是稱之  胡椒埕 ”。 

胡椒進出口貿易業務 

1840年是胡椒的黃金時代,之後,印度和印尼大量增產後,和檳榔嶼胡椒業的濫種,導致土壤養分流失, 和肥力枯竭, 加上胡椒根腐爛等等病害的爆發,種植胡椒面積逐年下降,大部分的胡椒園已不再栽種胡椒,而改爲增加栽種其他香料植物,或閑置土地種植。華商大舉轉向亞齊 / Aceh 胡椒出口商,進口大量胡椒,然後轉輸到歐洲。

Tengku Syed Hussein Al-Aidid 就因英殖民政府的土地及貿易政策吸引,移民到檳榔嶼經商,開發和建設 Acheen Street  區域房地產, 為檳榔嶼與亞齊的胡椒進出口貿易,做出巨大的貢獻 

兒時午間廣播電台,有一段商業行情報告。主播用閩南語報導:。。。FOB一號烟花價格多少,。。。FOB Lampung  楠榜 胡椒價格多少。。。。”。 聽得一頭霧水。 長大後,才知曉楠榜胡椒, 在英殖民地時期,曾是檳榔嶼與印尼蘇門答臘亞齊蘇丹國,最重要的貿易商品。 

Acheen Street 門牌43A的店屋後部,有個寬闊的空地,據説就是亞齊商家,用於曝曬胡椒的場所,雖然是傳説,實爲胡椒埕的可信度極高。 

此外,Acheen Street 緞羅申街 Beach Street / Lebuh Pantai   2 交界路口的高樓仔,曾是Tengku Syed Hussein 經營進出口胡椒貿易的店鋪。 

當年檳榔嶼的福建商人與印尼亞齊人,在胡椒的頻繁貿易活動,也是導致檳榔嶼地位上升的原因之一。 

1915 在愛情巷 / Love Lane成立的檳城亞齊公會 / Atjeh Traders Association1954年更名爲亞齊公會 / Aceh Traders Association1981年會所遷至海墘新路 / Victoria Street。公會見證了檳榔嶼與亞齊,近百年的胡椒發展和貿易的興衰。

此外,亞美尼亞籍 / Armenian A.A. Anthony   3 在土庫街 ( No. 56, Beach Street )   AA Anthony & Compay ,商務除了航運和保險等等業務之外,還兼辦胡椒出入口貿易;倉庫就設在土庫街 / Beach Street和義興街 / Church Street 路頭的交界處。

自從荷蘭控制了蘇門答臘,切斷檳榔嶼與胡椒原料來源。也因印度,印尼和巴西增產,歐洲市場胡椒價格暴跌,更甚的,胡椒感染樹根腐爛病,70% 的胡椒園丘被閑置, 或轉向更有盈利的甘蔗,丁香和豆蔻等香料。 

1840年後推廣甘蔗,樹膠 4椰子 5等等,被引進馬來亞,迅速取代了胡椒業在農業的領導地位。 

胡椒業雖短暫 1789-1840 ),卻是檳榔嶼從荒島轉型為貿易樞紐的關鍵產業。其興衰示了殖民經濟對全球市場的脆弱依附性,亦尊定華人農業資本在馬來半島的根基。

檳城娘惹仍保留為傳統食譜中的  豬肚湯,鹹菜鴨湯和肉骨茶湯   增添胡椒的香味,足以見證胡椒本地化消費。中醫用少量以促進消化,還能製成女性防狼的胡椒噴霧器,真可謂  能文能武

 

時至今日, 胡椒種植業已經全面退出檳榔嶼。從上世紀70年代,胡椒產業在砂勞越逐漸增長,至今占了馬來西亞從產量的90% 以上,成爲馬來西亞的胡椒重要產區。

稿寫於: 202588

 

1檳榔嶼的檳榔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1900.html

2緞羅申街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4/08/beach-street-lebuh-pantai.html

3歷盡滄桑的亞美尼亞墳墓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20/11/blog-post.html

4馬來西亞的樹膠業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07/04/blog-post.html

5椰油較制廠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7482.html 

特此説明 :網絡照片的版權屬於原作者,可以要求刪除。

Sunday, March 30, 2025

稱汽車為風車 的風車路 / Brick Kiln Road


Jalan Gurdwara 原先被冠以Brick Kiln Road,中文釋為  磚窯路  

先來解釋 磚窯 ”這個名詞,磚窯是生產以土坯燒製成陶磚的場地 可説是工廠。 傳統的柴燒窯燒製陶磚,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製程中也產生大量粉塵。在今天環保的意識下,這類磚窯在城市中已被停止操作了。 

話説英殖民政府為道路命名,應該十分考究。然而,這條巷道,在可供我參考作爲根據的資料裏,都沒有留下任何 Brick Kiln / 磚窯記錄。倒是華人口中稱為  風車路 ”的風車是存在的。記憶猶深60年代前,很多風車配件及機械零件商店都在這條街 

風車,為老檳城對汽車的別稱。在風車 也即是汽車還不普遍的年代。衆人見這新交通工具,因走很快,有如 風馳電掣 逐稱之 風車 另一説,汽車 乃用來遊玩 吃風 故曰風車,亦有可能。 

且說風車不僅為當年最有效的交通工具,而且社會上富商巨賈,達官顯要安身立命的極品,Ahmad司機載送,頓然就晉入所謂 風車階級 了。 

在戀愛戰場中,古之謂 捷足先登 若被佳人改爲 捷車先登 勝負立見。哈哈哈。 

言歸正題,50-60年代,歐洲如英國, 法國 德國等國,與美國引領新型汽車 比如Mini ManiaPeugeotMercedesJeep 等等汽車進入馬來亞,經營汽車零件與配件的商店如雨後春筍 

港仔墘 / Prangin Road & Maxwell Road沓田仔 / Carnarvon Street Chulia Street / 牛干冬與大門樓, Bridge Street / 過港仔越開越多。 

爾後,尤其 Brick Kiln Road開業的繁盛得很快很多有不少在原地營業商店,也遷移過來緊凑市場。於是老檳城,口頭上把 Brick Kiln Road 叫成 風車路  實際上也即是 汽車路  

由於時過境遷,不少與風車相關的商店,迷失在風車路的歷史歲月裏了我僅能附貼幾個在廣告冊子看到的商店寶號:如風車路門牌150152的光明汽車商, 協裕公司,峇細摩多, 源金光。 

今天Brick Kiln Road,應錫克廟 (註 1 更名為 Jalan Gurdwara

 

(註 1 )錫克廟  :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2/11/wadda-gurdwara-sahib.html



 

Tuesday, August 13, 2024

僑批銀信 / Letter from Home

前言: 

中國僑 - 海外華僑銀信, 在2013年被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記憶名錄 / UNESCO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  它是帶有金融性質的家書,積澱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批信局也稱銀信局,是銀行和郵政局體系,在尚未完善的時代,興起如今天的銀行和郵政局,二合爲一的機構。


 今天的手機短信 電子郵件和電子匯兌系統,已能滿足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當年由於中國的天災人禍及人口過剩,廣東與福建省生活拮據困乏者,被逼得離鄉背井,乘坐紅頭船“過番”到海外,尤其以東南亞謀生爲多每年按月把賺得的份血汗錢,匯回唐山老家糊口。

 

檳的僑胞,有緊要事通知老家,最快的電信,就是拍張緊急電報到香港轉告。1955年檳城的電報局設於紅毛路44號,為英國的大東電報局( Cable and Wireless Limited )。那年打張電報是不得了的事, 它的費用貴啊!  

所以對一般普通早期僑胞,與家鄉聯係方式,只能寄托於普通郵寄信件, 那!兼要匯錢囘鄉下老家糊口呢! 最初由信得過的往返於中國內地和南洋的移民俗稱 水客 ,在回國之際順便幫僑眷捎帶口信 這是最初的  信件 

 

到後來的  信款合一 即隨身帶款項和信件遞交收批人,卻常有爭論的結局。雖然當時已有銀行提供匯兌服務,但是銀行服也只限於較大市鎮無法送達到窮鄉僻壤民辦的一種信用機構,批信局就應時大量成立,遍布東南亞和中國閩粵沿海地區。 

 

民辦批信局兼有郵政與金融機構之功能。其名稱各異,有民信局、銀信局、信局或批館等批信局對比,銀行必須遵守官定匯率,而官定匯率,往往高於批信局所依據的匯率, 加上送匯的時間比批信局延緩,因此寄款者多捨銀行而取用批信局的服務  

東南亞批信局在海外負責收集、寄遞僑批及回批僑匯多用港幣。批信局在中國各市鎮鄉村設有批信的投遞點,有專職的投遞人員,他們熟知荒村小巷,了解當地的僑胞家眷,任何寄往窮鄉僻壤的批信 / 銀信都能送到不誤。

 

 就是閩南和潮州方言 批信或僑批,既是家書或家信也。又因爲下南洋的潮州華僑被稱爲番客,所以批信或僑批,潮汕人也是稱番批 

我保存的都是潮州幫銀信局的規格,採用粉紅色紙張的批信信封的標準尺寸大約為5公分x  9公分信箋10.5公分 x 14 公分整張紙,摺疊成六等的小面積,放進小信封,故也被叫成  批囝 / phue kia 信封體積小的原因,是為方便批信派送員,(也稱“批脚”)携帶遞送到收信人。

19, 20世紀前 普通華僑與內地鄉親父老 不識字更不會寫讀,或教育水準率都很低,批信局的黃金時代 帶動了識字之士一份副業 - 代寄與收批人寫信。猶記得有數位寫信人在椰脚街觀音亭前擺攤,筆錄客人所言,代寫家書。有些批信局,為顧客的方便,還提供代寫家書的免費服務。 

我有幸小時在先父的指導下,也略懂得讀寫批信的内容,和匯款暗語。

由於當年在馬來亞政府對外匯管制的特殊時期,為確保寄款人安全起見,囘批 / 囘信時, 批信款項不寫港幣或人民幣,則會寫成日常生活用品如白米,餅乾,柴炭,煙紙,黃豆或縫紉車針等等名詞代之 并以多少 或數量來描述款金額。 

擧列來說。這是先父在農曆新年前,寄給大姐的壓歲錢。大姐在 回單 上的簡單附言,用低調暗語表示,自家到港幣十五元 説明銀錢分配的方式。 

 

雙親大人, 弟妹: 來信收到,又魚肝丸十五粒, 甚喜甚感。。。。(其餘從略)

 

又如  雙親大人,兹收到煙紙參拾塊, 各情敬悉 甚喜甚感  。。。  爲了利便往返 請雙親設法寄來脚車一架。。。。。。(其餘從略)   

批信局以香港為匯運中心,以馬幣購匯港幣,再以港幣兌換人民幣,以賺取匯率低跌的巨利。故而不少僑批業外的其他行業者,也兼營批信銀信業務。

 

批信局的經營和業務拓展都是通過幫派、鄉誼和地緣關系建立在信用和道德制約的基礎上。 在檳城的批信局計分五大幫派:為福建,潮汕,廣府,瓊州及客屬,當中以福建幫為最多。但專營批信業務數幾家,者多為兼代辦理匯兌。可記得商號如下: 

福建幫有柴埕前的福建銀信局,中街成吉利,打鐵街元亨號,打鐡街德義社尾街陳烈盛茶行港仔口南強,高樓仔榮泰昌,本頭公巷 頭條路橋頭天理棧  

 

潮汕幫有中街厚豐,乃裕,倪兩興,緞儸申潮利亨打鐵街和棧,承福興,打石街榮泰昌等等; 

新街金銀首飾商如祥隆,南隆, 麗華 恆記和大門樓中藥商余仁生為廣府幫等等; 

客屬的有大伯公街仁愛堂等

僑批銀信是個大而復雜的行業,其影響因素眾多。70年代批信業務開始走向萎縮,除了老齡的華人還有與中國內地接觸之外,新生的一代徹底忘記了或不知自己與中國的關系上一代老化了,下一代已沒有義務再去照顧內地的親朋戚友。況且中國人民生活質量已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已不再需要這點資助。批信越來越少,批信局也結束了各人的業務。

 

80年代後,已沒有批信局的服務了,我二嬸雖然落地生根馬來亞,還是心繫唐山唯有通過銀行的信匯,交寄給她的親人。  

今天來説,僑批信件,的確是一份難得的民間文遺產在我保存先父遺物中,包括部分批信,有着獨特的文化價值。雖然多數都是以匯款爲主,但是每封批信都承載着他對遙遠來源地的祖先,親人和族人的關照及情感,這是讓我珍視的家書。 

原稿:20070304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html 

增刪:20240812

Tuesday, June 25, 2024

Goldsmith Invoice / 金鋪專用發票 (增刪篇)

金鋪專用發票( Goldsmith Invoice )不僅是一個購銷金器的憑,也是一個可以讓客戶向原售商以舊換新金飾,或兌換現款的重要證書。 

沒有金飾佐證的發票,連同本值都沒有。雖有折疊的痕跡,然票面面相, 張張漂漂亮亮,乾乾淨淨, 猶如新似的﹔兼恃着物以稀為貴的鐵律,老僧我就且藏珍矣。

 

最引我注目的是印在發票上的各項說明, 以中,英,印(淡米爾)和爪夷 Jawi  四種文字對照做參考。今天非穆斯林對爪夷文略有敏感,當年不見任何人士有異議,既是說,華,巫,印三大族群認同了爪夷文的存在。26個羅馬字母書寫馬來文為商界廣泛使用,是在70年代開始。


其次是電話號碼才三個數 想當年, 打個電話還得要求接線員轉接才能通電。如今7個或8個數字是各個州屬的號碼,原地電話號碼加上頭位幾個數字, 就可直撥其他州府或世界各地。這種方便的操作, 加以今天的資訊科技,是舊時代夢想不到的電訊服務 。  

檳城的金銀首飾行業,可追溯至兩百多年前,身懷製作首飾的打金技巧,和獨到精準的判斷眼力,來自廣東省台山縣的廣府幫打金佬,啓開檳城打金和金銀首飾行業。

隨着馬來亞土產( 錫米和橡膠 )價格爆漲之時,20世紀初,是金銀珠寶首飾界行情最光輝的時期,一般家境寬裕的華裔婦女, 每逢喜慶盛會,周身必皆金飾耀煌,珠環翠繞。娘惹們出席慶賀嘉會,則滿身金飾珠寶, 以爭體面。印巫籍之清貧婦女,也必戴 swasa只含37.5% 純金的銅金混合首飾,或塗金的手鐲耳環以爲榮,是以首飾營業的金鋪異常發達。 


五十年前檳城的老金鋪,多為華商和嘛嘛( 印度藉回教徒商 ),約近五,六十家。華人金鋪多設在新街,檳榔律及週邊大道;嘛嘛則聚於椰腳街一帶。 

昔日的人民,凡要辦喜事節慶,都會到新街金鋪,選購金銀珠寶,一時間檳城金鋪生意興隆。順提一段沒被記載的軼事,新街英文路名 Campbell Street,當年在粵籍社會,曾被以廣東話諧音喚為  金利大街  

婦女本性好穿戴金飾,機遇金價暴漲,在厚利可圖時,會脫手兌現。 故此, 一般金鋪的發票事先聲明, 扣除火耗( 即熔鑄時的損失加上工資)後,照時價收回金飾。今時的婦女已不會這麼輕易拋出金飾兌現了。 

十年前,在新街一帶林立的金鋪有:老同學陳子輝的祥源金鑽行,盧緝甫的麗源金鋪,唐悅生的南隆金鋪,譚海帆的祥隆金鋪,王昭信的新昌金鋪,永興金鋪, 大明金鋪,三興金鋪,生源金鋪,金聯益,源華金鑽, 萬隆金碹珠寶, 生源等等。

 一些老字號因種種原因告別新街,有者喬遷異地,或逐漸消失了。可憶及的有陶樂甫的廣隆金鋪, 唐俊南的三益金鋪,三昌,英昌,德昌, 祥信,麗興,麗華,華慶,金源, 大安,大成等等,間間耳熟能詳。

今天華人金鋪經營方式已有所改變,業者已將櫃台駐進購物中心或商場。 


附貼老字號幸存的發票,是老金鋪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見證大馬經政的變遷。

原稿:20140625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4/06/goldsmith-invoice.html

增刪: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