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9, 2012

閑談檳城印裔回教堂


穆斯林(回教徒)在清晨, 中午, 下午, 黃昏, 晚間五次的禮拜, 是信仰行為的表現, 向崇拜者“阿拉”敬禮, 表示感恩及忠誠。

一般宗教用擊鼓, 吹號或敲鐘的方式聚集信徒禮拜, 而回教(伊斯蘭教)用口召喚。

這種與其他宗教不同, 以口召喚信徒禮拜的方式, 就是喚禮(Azan), 也叫宣禮。

透過安置在宣禮塔(又叫拜樓, 也叫光塔)的麥克風和揚聲器系統, 喚禮提醒信徒禮拜時間已到, 要趕緊禮拜真主。

早期的回教堂不重視建造宣禮塔, 既使有, 也不會很高。

今天, 宣禮塔是回教的象征, 往往比周圍建筑物聳高得多。 直立細長, 有著洋蔥形狀屋頂和鮮明建筑特色,每日播放五次的祈禱召喚。

印裔回教徒的根系, 就是印度移民﹔ 從由英國人帶來馬來亞,在種植園坵, 道路, 鐵路線和港口工作的傣米爾著, 或來馬尋求生計,經商的馬拉亞拉人(Malayalam),泰盧固人(Telugus),仄帝亞(Chettiars)等等印度移民。

講在檳城, 無論是印度教徒或印裔回教徒, 落腳在牛干冬(Chulia Street)和椰腳街(Pitt Street)一帶后, 就建起印度教寺廟和回教堂。

開辟檳城(舊稱檳榔嶼)時, 英殖民政府曾利用七百余名孟加裡(Benggali) 的監犯開筑街道。

坐落在牛干冬(Chulia Street)與蓮花河街( Leith Street)的這座孟加裡回教堂(Masjid Benggali) 是在1803年建造。回教堂的存在,也肯定這批印度移民對檳城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實史。






在唐人街(Penang Street)和牛干冬(Chulia Street)交接路口, 這所由南印度商人和放債者, 於1800年代初期興造的那恭回教堂(Masjid Nagore Durgha), 有別於今日現代化的回教堂。
明亮白色的門牆, 幾座不高的小尖塔, 沒有顯要的宣禮塔, 祈禱大廳內的廣播, 就能夠讓教徒聽到召喚禮拜的音訊。


牛干冬(Chulia Street)轉入椰腳街(Pitt Street),即今日的Jalan Masjid Kapitan Kling, 一定看到這所印裔回教徒引以為榮的甲必丹吉靈回教堂,(Masjid Kapitan Kling)
19世紀初, 由南印度社區首領集資興建,土黃色的寺身, 圓頂尖塔的伊斯蘭建筑風格。 宣禮塔每日至少播放五嗵響徹雲霄的祈禱呼喚聲, 如雷灌耳。


沿椰腳街(Pitt Street)走到盡頭, 阿齊街回教堂(Masjid Melayu Jamek)的八角型宣禮塔, 直立在這條街的中段。 這桐宣禮塔, 是當年集聚在阿齊街社區各種相關朝聖服務中心的地標。
1808年建立在阿拉伯移民,北蘇門達拉的阿齊移民,印度移民和中國移民社區裡﹔ 融合阿齊式,印度式與中國式建筑風格的回教堂。
1867年印巫回教徒參與海山黨,建德堂,大伯公會紅旗黨與義興白旗黨的沖突, 而后燃成的檳城大暴動,曾使阿齊街回教堂遭到輕微的破壞。
宣禮塔播放出來的召拜詞,其實只是短短的十幾句:
1. “阿拉”至大 Allahu Akbar (4)
2. 我作証: 除“阿拉”外, 別無他主應受崇拜 Ash-hadu an la ilaha ill-Allah (2)
3. 我作証: 穆罕墨德是“阿拉”最后一位使者 Ash-hadu anna Muhammad-ar-Rasoolullah (2)
4. 禮拜禮拜 Hayya 'alas-Salah (2)
5. 禮拜成功 Hayya 'alal-falah (2) / 禮拜比睡覺來得好 As-salatu khairum minannaum (2,只有晨禮時使用)

6. “阿拉”至大 Allahu Akbar (2)
7. 除“阿拉”外, 別無他主應受崇拜 Ash-hadu an la ilaha ill-Allah (1)
按:附述幾段是非事件性的新聞:“華人寄居論”的鬧劇還沒散場前,“回教堂播放回教徒祈禱呼喚聲風波”即成為接場戲。
這兩場劇本, 均出自於政,商兩道都吃得開的印裔穆斯林政客。
老衲在上述4間回教堂之間,生活40余年,聽慣了祈禱呼喚聲,不以為噪。 大馬老百姓也已認定伊斯蘭教為國教, 當不會有無理的投訴。
雪蘭莪州高級行政議員郭素沁 被誣告抗議回教堂祈禱的喇叭聲亮太大, 而遭警方以用來對付恐怖分子的內安法令扣留; 也是敵對政客播弄是非之舉。

修訂 17/09/2008 multiply-183

回教徒的禮拜

偌大的回教堂裡:

沒有圖像, 沒有偶像, 沒有象征;
沒有焚香, 不用香燭, 不用紙錢;
沒有牧師, 沒有聖水, 沒有鮮花;
偌大的祈禱廳堂, 沒有椅子!!

阿拉伯語的神, 是看不見的萬物創造主, “阿拉”,
只要祂說有, 東西就會存在。
所有的東西來自於祂, 也將回歸於祂。

不需要燒紙錢或任何其他東西,
回教徒不向“阿拉”呈獻供品,
祂是自足的, 沒有任何需要。

一個對回教(伊斯蘭教)有豐富的知識,
可以背誦古蘭經的信徒,
就可以被委為伊瑪目,
在星期五聚禮時領引眾信徒禮拜。

回教要求信徒, 在理性與邏輯的基礎上接受信仰,
而不是盲目地相信, 把聖水洒在身體上,
就能去惡運, 帶來福祉。

禮拜的姿勢, 坐在椅子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場所沒有家具, 沒有特設的席位,
回教徒禮拜, 不分尊卑, 一律平等。

回教徒每天必須在規定的時間禮拜五次。
禮拜是一個包括了一系列肢體動作和
背誦古蘭經文的簡單儀式。

在禮拜時, 需要以阿拉伯語背誦古蘭經文,

禮拜姿勢包括站立, 鞠躬, 叩頭和端坐。

每星期五,中午聚禮時, 祈禱廳擠滿了信徒, 沒有空間時,

回教堂外庭院裡照例禮拜。

任何清潔的地方, 就可做他們一日五次的禮拜。
20/09/2008 multiply-184












Tuesday, August 14, 2012

漫談回教


其實任何宗教的宗旨都是一樣, 叫人行善積德。

昨晚, 去聽一場由華社知名作家永樂多斯博士, 主講儒家道德與回教的座談會. 主題是弟子規與伊斯蘭的對話。

說真的, 吸引老衲出席的原因, 除了是對主講人的仰慕, 主要的還是想更深入去認識回教。 老衲對任何宗教都有興趣和敬重。

回教雖是我國的國教, 憲法規定, 允許任何宗教平行發展。可是回教教務行政系統, 在巫統, 伊斯蘭黨政治化的干預和推動之下, 已違反回教的宗旨。

左手持經, 右手執劍的教徽, 讓廣大非回教徒戴有色的眼鏡來看待回教與回教徒。

昨晚讓老衲對回教的神聖教義有更深層的了解, 尤其回教的五功五典, 這種直接聽講的功勞不淺。

在簡短的時間裡, 能記取的幾點義理如下:

五功五典是信仰的重點, 五功是天命, 五典是人事。

五功為:
一是認主獨一 - 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 真主阿拉。
二是每日禮拜五次 - 向阿拉敬禮, 表示感恩及忠誠。
三是每年齋戒一月 - 明瞭窮人肚鋨的痛苦。
四是每人每年納稅一次 - 奉行濟貧義務。
五是一生需往聖地麥加朝覲一次 - 念先知功績。

五典為:
一是信天使 - 主宰指派工作的帶翅膀使者, 如天主教, 基督教, 猶太教等的使者。
二是先知 - 承認穆罕默德為最后一個先知。
三是古蘭經 - 真主阿拉的啟示錄。
四是后世 – 各宗教都有的末日觀念。
五是死后的復活 – 如各大宗教死后復活的信念, 為教犧牲的生命, 為最高的式範。

五功五典與任何宗教的宗旨都大同小異: 一位主宰, 一位聖人, 一本古蘭經。

古蘭經是真主阿拉的啟示錄, 由穆罕默德說出來, 編篡成經。

古蘭經主要特點有規定天課制度, 反對迷信, 反對神權, 反對戰爭,承認客觀真理的存在, 承認人類為世界的主人翁, 確定人類平等, 承認男女平等, 限制多妻, 保護孤兒等等 。



由於七次打垮十字軍, 回教便自大起來, 一切異端邪說漸變成回教的教義。這些參雜在原有教義裡的不良因素, 使人對回教產生了惡劣的印象。

若能理智化的去信仰, 奉行回教神聖的教義, 則天下太平。

再以此為根據, 回教的哲理與儒家的思想確實有共鳴的義理。

獨立后至今, 馬來西亞人的的回教信仰, 受到政治的支配, 而忽略了真誠的宗教觀念。

在馬來人的立場, 維護回教的利益, 是正確的。 唯以狹窄種族主義的政策來宣揚回教, 非回教徒必如驚弓之鳥, 敬而遠之。


修订 29/6/2008 multiply-164

馬來西亞華裔穆斯林


同中國來的朋友到穆斯林餐廳享用封齋期間的餐,有幸洗耳恭聽中國穆斯林的生活點滴, 受益頗多。

反觀馬來西亞當今最辣手的宗教問題, 是一講到穆斯林, 就是指定馬來人。

在馬來西亞,信奉穆斯林,或稱回教的其他種族,不論是華人或印度人, 都不能享有馬來人同等的特殊地位。

論馬來西亞穆斯林, 以其說馬來人沒有宗教信仰自由, 一出生就是回教徒, 不如說是馬來人被自己以馬來人為主的政黨操縱。

根據歷史記載, 十三世紀以前, 馬來亞受印度文化之影響甚深。

初期馬來人原信印度教(婆羅門教)或原始不成形的宗教(巫師Bomoh, 嬰鬼pontianak 等荒誕的鬼靈信念)。

至十四世紀初,回教傳入馬來亞,印度文化漸歸淘汰。 延至今日,竟無一個馬來人信仰印度之任何宗教。

反之,信奉回教的印度人,則隨處皆是。

回教傳入中國的歷史, 可以追溯至唐代。莫罕默德在貞觀年間,派人到華傳教。廣州的懷聖寺,和越秀山麓芝蘭湖畔蘭圃附近的古墓, 便是最有力的証據。

六百年前,信奉回教的明朝鄭和太監出使馬六甲,幾百名落戶馬六甲的隨從,也就是最早的馬來亞華裔穆斯林。

記憶中的馬來亞華裔穆斯林有, 60年代中學時期,常在廣播電台佈經的馬天英回教長老, 60年代在柔佛的馬青團團長馬摩西。

今天文化界名人永樂多斯博士也是虔誠的穆斯林。

假如沒有記錯,州議員郭廷愷,該是最早由中國移民檳城而集居姓郭橋,白崎郭姓穆斯林社區的后人。

馬來西亞華裔穆斯林,今天也同時進入戒齋月,和將慶祝開齋節。

穆斯林是個世界性的宗教,是穆斯林的需要。穆斯林不是馬來人一門獨霸的宗教,任何人都可以信奉穆斯林。



祝馬來西亞華裔穆斯林, 封齋順利, 開齋節快樂!

Monday, August 13, 2012

檳城的陶瓷商porcelain trader


前文述過檳城內政部, 取締售賣疑含有類似爪夷文圖案碟子的瓷器店, 這場鬧劇,把磁商公會理事會諸公耍得團團轉。

套該執法組主任東姑羅斯娜妮的話,不錯, 數年前, 江西景德鎮獨特的傳統粉彩萬壽無疆日用瓷, 也接到這類無稽之誣告。

陶瓷產品如飯具碗盤,茶壺杯碟, 湯鍋缽盂, 一直是我們不可缺少的家居用品 。 今天,取而代之的塑料制品, 已充斥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陶瓷是否已變成次要或完全落伍的東西, 不再受人歡迎?

不是! 今天長袖善舞, 生財有道的日用陶瓷器出入口商還很多呢!

CLOBS64/66黃思林學長,CLOBS65/67老同學何重仁, 楊慕浩學長的胞弟慕財兄, 都是這一行業的巨頭。

說實話, 老衲本在這個行業出身, 只是做到沒有生意可做, 掙不到錢,被淘汰擠出市場。 是自已不善經營, 怪不得人。

慚愧還曾“凍蒜”任過檳城磁商公會七品芝蔴中文書職務數年, 故對檳城磁商公會與陶瓷器出入口貿易約略知道一些, 也見証了檳城陶瓷貿易與市場的變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年代,業者該數第一代先輩。 這批初期為謀生而冒險南來的華僑中, 由其潮安人,擅長於制瓷。 因而, 潮商壟斷所有陶瓷業。

戰亂時期, 外貨來源斷絕, 故制瓷工業盛極一時, 潮商於各地設廠制造。首推吉隆坡吳萬發, 馬六甲, 新加坡等地均有土制陶瓷器供檳城之用, 全為潮商所經營。

二戰結束后, 瓷商的營業范圍,較之此前更趨多樣化。若干陶瓷入口商雖有直接向香港及中國各地源頭購辦, 然也有向由西人出入口商, 俗稱“土庫”, (“土庫”是歐美大工廠分設在檳的代理商) 轉購歐美, 日本, 印度的產品 。

一直以來, 檳城入口商的貨品,大多數來自廣東汕頭,江西景德鎮, 湖南醴陵,河北唐山, 山東淄博, 江蘇宜興, 廣東石灣等著名的陶瓷產地。過后不再入口中國陶瓷器, 兼開發性的增加產品品種, 如玻璃搪瓷, 銅鐵鋼鋁, 草柳木竹等等制成品。

1950年, 陶瓷入口商因鑒於各途商均有團體之組織, 陶瓷系日常用品, 若非團結一致, 勢必自相爭斗。 於是,於同年7月25日得社團注冊局批准, 組織磁商公會, 籍資聯絡同業感情, 促進商務, 專理會友福利和調解同行會友間之糾紛等事。



第一,二代先輩略記為陶裕, 乃裕, 鴻裕棧, 元發, 峰發, 楊海松, 銘記, 合興, 永昌, 聯成, 鴻成, 南成等等商號.

磁商公會在經過十年的風雨浪頭, 會友對公會的支持, 逐年冷淡, 60-70年代期間, 公會活動完全停止。

70年初, 由於陶瓷業務市場, 日趨繁盛, 兼同行在起卸汕頭貨物與銷售價格, 常發生糾紛事故。有識的陶瓷入口商,銘記東主楊少銘, 永南棧股東楊作明二君, 起而領導, 號召陶瓷入口商同業, 不分籍貫加入為會友, 倡議復辦公會。磁商公會逐於1974年2月9日復興組織, 恢復常務。

自成立以至復興, 磁商公會一路租借檳城潮州會館一角為會址, 終於1990年募集購得雙溪檳榔路小巷(Jalan Che Ros)一間店屋為永久會所。 現出租地層給商家以賺取收益補貼會所經費。

那個年代, 由於檳城(島嶼)系自由港, 外來貨物均在檳島起卸, 並在北海關卡繳納各種出入口稅務, 然后方分發大馬各州大小埠商家 。 70年間, 關稅局揪起一場追補出入口稅浩劫, 幸賴有於磁商公會之復興, 大得會友之委托, 始有解決。

80年代前的喬治市,較大規模經營陶瓷入口商有楊慕浩學長胞弟慕財兄的中信行有限公司, 何重仁大哥的華成貿易有限公司, 成發行, 協成發; 余者有再興盛, 慶發, 永成隆, 大進, 新泰發, 潮興棧, 源祥, 鴻益, 南成等等陶瓷入口頭盤批發商; 全設於一條華人分三段街道名稱的中街,鍛羅申街與打鐵街, Beach Street (Lebuh Pantai)。

坐落在牛干冬(Chulia Street)的當年主席,銘記公司和大順街(Rope Walk)的副主席聯泰玻璃庄, 是其中兩家不在Beach Street的陶瓷入口商, 其他陶瓷入口商, 恕不一一舉出。

零售門市者多開設於新街, 沓田仔街, 有遠安, 鴻源興, 祥發, 溪發, 源成, 達公司, 鴻成, 陶昇棧, 榮興棧, 炳發棧等家。

屋租法令廢除后, 大部分商家棄守老店, 有識的大入口商移往威省, 擴充設廠繼續營業; 不願意接手或無能為力者, 紛紛結束生意, 搬出喬治市。



近年來, 名為保護本地土制陶瓷器, 而大幅度抽取入口稅, 令成本提高, 更是給磁商瓦上加霜。 今日的整條新街, 確實找不到門市零售陶瓷器的七家商店, 而中街,鍛羅申街與打鐵街的入口商家, 現僅剩三家。

磁商公會理事會在各項目爭取同行福利,業務發展過程中,有與政府部門對話, 商討新經濟政策保留給馬來籍商業集團公司(Pernas)的入口權的固打(Approved Permit, A.P.), 協助會友參加每年春秋兩季中國廣州商品進出口交易會等等。

今日的磁商公會, 在新理事會的領導下, 當會團結互助, 謀取共同的利益, 以免遭受無形的損失。

修訂28/09/2008 multiply-186

內政部取締檳瓷器店



重溫老新聞,南洋商報2008 9 23日綜合版 第A12篇 登載一段新聞:

“售賣疑含有類似爪夷文圖案的碟子, 內政部檳州執法組官員前往一瓷器店展開取締行動。

檳州內政部執法組官員接獲投報后, 於今日中午前往沓田仔街一家瓷器行進行取締行動, 並帶走疑含有類似爪夷文圖案的碟子,以援引1984年出版與印刷法令第71)條文進行調查

該執法組主任東姑羅斯娜妮說, 檳州宗教局副主任在一家酒店發現一些含有類似爪夷文圖案的碟子, 之后發現那些碟子購自該店,就向內政部投報。

她說,碟子上含有類似爪夷文裡“上蒼”的文字, 所以執法員就帶走一個碟子,並將援引1984年出版與印刷法令條文第71)條文 ,把碟子送往大馬宗教發展局進行調查,一旦發現違反有關條文,將會在1984年出版與印刷法令第82)條文下定罪。有關調查也將參考含有可蘭經文產品及裝飾品的制造, 銷售及銷毀指南。

她說, 這並非當局第一次接到這類投報。

店主不表認同。
……………………………………………” (餘文請細讀貼上的新聞)

我們的宗教局和內政部, 對其宗教何其敏感。

某地德教會是因為敬仰先知穆罕默德, 才把祂的圖像挂在大廳上。 宗教局和內政部的官員竟然以“道不同, 不相為盟”之理, 硬逼把圖像扯下來; 完全不懂得“溫, , , 敬”的對人處世之修養。

沒有先通過內部討論, 解決問題和尋求真相, 就採取不實際的取締行動, 是沒有理智, 傲慢自大和完全無知的。

今天被取締的青花玲瓏日用瓷碟, 是江西景德鎮獨特的傳統產品之一。 

碟子上的傳統花紋圖案早已存在很久。 碟中的龍,似在不同的繞龍火焰中, 旋轉著身子, 圍邊圖案對花樣起了良好的襯托效果。

把火焰看成爪夷文, 老衲服了我們的大官員!!

: 中國式的建筑物的龍圖, 常以雲紋, 托出畫面主題; 而瓷器的圖案, 因缺乏立體感的缺憾, 則取龍體四周,圍以火焰紋。
修訂23/09/2008 multiply-185

Friday, August 10, 2012

已故吳鶴琴(白鶴)老師


難得搜到這張1967年繳交的學校擴建費收據, 一個月馬幣壹元正, 是吳鶴琴(白鶴)老師簽收的 , 這是何等珍貴的文物呀!

記得教導過我們的高,初中華文及歷史老師有錢景澄, 黃霜仁, 蔡一芳, 華子光, 蘇宗文, 蕭遙天, 何愚, 汪開兢, 梁潤洲, 丘白斯, 楊庚生等等老師。

至今相繼仙逝老師, 知之多者矣。

雖然受業於 已故吳老師, 只短短的一年, 卻讓老衲無法忘懷他那獨特的風姿和詩人的氣質。

無論什麼時候, 吳老師總是惦記著自己曾從鬼門關游過一圈, 自稱是一支腳踏進棺材裡的半死人。

所以他嘻哈笑看人間得失, 平平淡淡地面對生活, 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 發揚他那高尚職業道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偶爾翻書又翻到一篇老校友在南洋商報的剪貼,連同老師寫給1965, 1966 和1967畢業生的贈言,在此轉貼以悼念已故吳鶴琴(白鶴)老師。

誠能深思是身 不可使之為小人之婦 其以利欲之習 怛焉為之痛心疾首 專志乎義 而日勉焉
錄陸九淵語書增 一九六五年 高中高商畢業特刊

先生前日教某思君子和而不同 某思之數日 便覺胸次開闊 其意味不可以述
伊川先生語
一九六六年 高中高商畢業特刊

一九六七年 高中高商畢業特刊
韓子曰 自勇其斷 則毋以其謫怒之 自智其計 則毋以其敗窮之 是亦處世之道也

老师在老衲纪念册留下的新颖(毛筆混原子筆)中國畫墨迹。

南洋商報的剪貼



Wednesday, January 23, 2008

制饼迎春

现代孩子对春节, 没有一点过节的感觉,可是内人心里总是觉得春节比什么节都重要 。

开始为家人购买所需物品和制饼迎春, 最劳累伤神的还是制Kuih Kapit。

上个星期天开工啦! 内人和小姨几个大女人全部出齐,老男人跑不掉,被征召搬抬一切粗重工作。

制Kuih Kapit真一个繁琐的工作, 原料的制作虽靠所谓“祖传食谱”, 能否好吃, 完全取决于由感觉和经验搅拌出来的面糊。

填满了全部燃烧发热的木炭, 把印有图案的模具, 阵列在木炭炉上加热, 火侯要掌握得好, 热度大小适中。

第一任务, 将面糊倒入热腾腾的模具, 摆回木炭炉烘烤, 还得上下翻转烧烤, 以确保双面面糊熟均。

待面糊颜色变成金黄色, 即成薄薄饼干, 将之剥离模具;

在饼干还未冷却与乾硬之前, 迅速折叠成为一个小小风扇形的Kuih Kapit, 即大功告成。

做Kuih Kapit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 制作过程确实需要一些技巧,能力和耐力。

全靠人力分工协作, 围绕在火炉边, 热得整个人汗流浃背, 身热脸红, 更是一个易于烫伤的高风险工作。

不过能搞出过年的气氛, 大家嘻嘻哈哈在一起, 劳苦中找出了快乐。

贴照宣言: 女人说,未施粉脂,满面污垢, 羞于见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