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8, 2012

顧媚的 [不了情]

回望上世紀60年代老電影,[不了情]是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一部賺人眼淚的經典悲劇。

男主角是本月1日剛去世的關山,和女主角亚洲影后林黛的演技很精湛。

主題曲[不了情]和兩首插曲,對着無盡的悵惘和蒼涼,句句委婉哀怨。 這段不了情,讓人痴迷, 掉眼淚。

這個戲,寫的是男主角對女主角產生誤會,辜負了她,結果后悔莫及。

戲裡的三首插曲,[不了情][] [山歌],原定由靜婷為林黛幕后代唱,后來改為由有[小雲雀]美譽的顧媚代唱。

值得一提,雖然在歌壇和影圈享有一段美景時光,顧媚最終還是選擇學習現代水墨畫,為

個人藝術理想人生,寫下了光輝的一面。

不了情

忘不了 忘不了你的錯 忘不了你的好
忘不了雨中的散步 也忘不了那風裡的擁抱

忘不了忘不了 忘不了你的淚 忘不了你的笑
忘不了葉落的惆悵 也忘不了那 花開的煩惱

寂寞的長巷 而今斜月清照
冷落的秋千 而今迎風輕搖

它重復你的叮嚀 一聲聲 忘了忘了
它低訴我的衷曲 一聲聲 難了難了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春已盡
忘不了 花已老 忘不了離別的滋味

也忘不了那相思的苦惱




劍舞



[劍舞] 這首歌,是香港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拍攝的經典喜劇“四千金” 裡的影片插曲,由參演的林翠主唱。

林翠飾演爽朗好動,活像個小男生的三姐。那俏皮健朗的形象,讓她贏得[學生請人]的美譽。

假如今天我們的教育界,能以50年代的學生情人,林翠的[劍舞],這種游戲的教育方式指導學生,這一堂體育節,肯定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劍舞
作詞:李雋青   作曲:湘棠   演唱:林翠

大家圍個圓圈圈,圈圈圍得個圓又圓,
千道光呀千把劍,行個禮呀眼看前。

預備姿勢先擺好,我叫口令你們練,一二一二一,一二三四。
左一劍,右一劍,挑一挑呀點一點。東一劍,西一劍,換一換呀變一變。

大家把隊形變一變,整整齊齊得面對面,
千道光呀千把劍,行個禮呀眼看前。

預備姿勢先擺好,我叫口令你們練,一二一二一,一二三四。
上一劍,下一劍,跳一跳呀閃一閃。高一劍,低一劍,跨一步呀沖上前。

大家圍個圓圈圈,圈圈圍得個圓又圓,
千道光呀千把劍,行個禮呀手拄劍。

從今繼續不斷的練,頭腦敏捷身體健,頭腦敏捷身體健。


上海飯店-滿場飛

上海飯店

張帆的歌聲與昔日的舊影, 讓你感受時光流轉的浪漫。

曾經烜赫一時,檳城最早期的高級酒店,開設在新關仔角的上海飯店, 已無遺跡可以追尋了。

今天屹立在原地的建筑物,換成葛尼海濱豪華共管公寓  (No. 1 Persiaran Gurney Condominiums)

當年這間擁有殖民地風格,雄偉的上海飯店 (酒店),是甲必丹鄭太平在檳城其中之一產業。

為迎合顧客的興趣,飯店特地拓出一塊大地方來做舞廳。

內部設計高雅不凡,富有輕微彈性的蠟板,令舞客跳起 Rumba 這一類有著濃厚藝術色彩的舞來,飄飄欲仙, 真不知人間何處。

顧客中以上流社會及歐美人士居多, 非一般人所能享受的夜生活。

上海飯店兼備了會議廳,餐廳,豪華寬敞的客房,套間, 這些在當時都還是檳城的創舉。

現在就由張帆帶領你我   邁入舞池滿場飛。



張帆 - 滿場飛

香檳酒氣滿場飛   釵光鬢影晃來回
爵士樂聲響   rumba才夠味   

你這樣亂擺我怎樣隨   你這樣美貌我這樣醉
爵士樂聲響   rumba才夠味

勾肩搭背   進進退退   步也徘徊   愛也徘徊

你這樣對我媚眼亂飛   害得我今晚是不得安睡

他們跳rumba我也會   跳得比他是更夠味
爵士樂聲響   對對在滿場飛   

Saturday, October 27, 2012

達雅族女人

 大凡男人看女人,雙眼會直射到她們的胸部。

貼一張唯美又養眼, 兼不會令人遐想的舊明信片。 照片拍攝時期該是我們還在讀書的年代。

在城市, 大街小巷, 都有女人看﹔ 馬來女人,印度姑娘, 華裔小姐,或洋婆, 看她們的服裝, 風情, 態度, 氣質。

換個環境, 看砂勞越長屋達雅族(Dayak)女人,欣賞她們的那特殊的素質。

那個時期, 達雅族女人以露乳為美。 

圖片上女人非常坦然的露出乳房, 不帶任何情色色彩, 露出原始的眼神,穿著民族圖騰的圍裙, 戴著手工古朴的腕飾。

這個算不算完美的極品女人, 這是自然美, 純粹原始之美女。

看完了照片, 有誰可以幫我還原 明信片背面霉掉的句子。謝謝。

一代脱后 Rose Chan


五十至七十年代,檳城最為廣泛流傳,有關三名陳氏宗親的閩南語順口流如下:

哭父哭母 陳同同,脫裳脫褲 陳惠珍,喝起喝落 陳修信。

三人皆往已,唯獨陳惠珍Rose Chan留得生前,身后名。

Rose Chan陳惠珍, 在玫瑰玫瑰我愛你夜來香輕歌幔舞下, 欲脫故掩 ,慢調但挺逗的表演動作,咱們父字輩看得瞠目結舌, 驚得魂魄出竅。

今天這一代青年, 對老一輩那痴迷的程度,真的不可思議!

翻看這幾張舊照片,至少應該可以引出還在世父字輩的回念。

有關Rose Chan陳惠珍的身世,經歷和逸事, 請參閱維基百科的文庫: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se_Chan

注:
三位陳氏宗親,各司職不同行業,
陳同同是到處讓人點歌彈唱的賣藝人
陳惠珍Rose Chan為大膽脫衣跳舞的表演女藝人
陳修信1959-1974年,擔任控制財政預算案稅務增減的財政部長。

修訂02/04/2011 multiply-593








马来婚宴


 一位退休公務員朋友 , 老張的女兒昨天出嫁了。

遵從馬來人的庄重而熱鬧的婚俗, 還參雜著一些華人婚姻慶典儀式。

一對新人依華人規矩,給父母長輩敬茶,連馬來親戚也湊湊熱鬧 。

老張自娶了馬來太太, 除了只保留下個TEOH 姓, 名字都換了。

吃過咖哩大菜, 向坐在宮殿式花座上的新娘和新郎祝福后, 張太給了一個盛在鐵絲小花籃裡的雞蛋為謝禮。

女婿是馬來回教徒, 兩個新人都在吉隆坡做工。

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下, 也不事事講究舊俗, 三幾天就可將新娘連同妝奩帶回吉隆坡家去。

新的一代已越過文化差異障礙和語言上的溝通, 連華人和馬來人的招婿入贅算盤也打不響了。


修訂17/01/2006 multiply-022







峇峇與娘惹baba & nyonya

檳城喬治市與馬六甲成功申遺, 諸多功勞, 歸於老建筑群的陳年歷史上。

其實, 峇峇與娘惹文化, 才是檳城與馬六甲的特色。

峇峇與娘惹(Baba & Nyonya), 也稱僑生(Peranakan),定義有二:

1. 華巫通婚的子女: 百年前, 跟隨明朝鄭和, 漢麗寶公主南下, 或移民馬來亞的中國人, 多屬福建人; 娶了馬來婦女為妻, 所生的子女, 依照父親的習慣, 而由馬來母親教養長大, 過著華人風俗習慣, 講的話卻是混合語, 福建話摻插馬來話。

2. 純正華裔的后代: 是久居馬來亞純粹中國人的第二三代子孫, 在海峽殖民時期接受英文教育, 講起英語最了得, 同時也學上一口馬來話。 對中國事務, 文化, 原籍都是不相干和不可解的事物, 因為他們不懂華文。

峇峇與娘惹的生活方式, 是混合著中國, 馬來和西方文化的成分。

峇峇與娘惹的信仰, 前時還按照傳統習慣和節日,逢年過節, 點蠟燒香祭神拜祖。 

至海峽殖民時期, 因接受西方國家文化的影響, 有者轉信天主, 基督教。

在宗教信仰上, 峇峇與娘惹保持和諧融合的家庭, 父親還是奉行華人傳統習俗, 母親到馬來人墓地拜“拿督公”, 子女卻上了教堂做禮拜。

入遺慶典的峇峇與娘惹服裝展示, 音樂舞蹈活動, 讓來尋找印象中的峇峇與娘惹, 找回歷史記憶。

第一代的峇峇, 穿上長衫, 闊褲, 黑瓜皮帽, 或白色中山裝扣銅鈕, 對祖先的傳統還有所保留。 

不過至英殖民時期, 峇峇的裝束已趨向歐人的外表, 多會穿西裝打領帶, 雙腳一對黑皮鞋。

娘惹上身以三粒胸針的“可咯雙”(Kerongsang), 扣著“卡拜雅”(Kebayak)薄輕衣﹔ 老娘惹穿的“卡拜雅”通常比較長, 還加條絲織手巾橫戈在肩上。 腰圍一條紗籠, 雙腳穿的是繡金銀線的珠子拖鞋, 這是典型的娘惹服裝。
兩位老娘惹在馬來樂隊, 以西方樂器的小提琴,手風琴, 笛子和馬來皮鼓的配奏下, 高腔清唱馬來語的情歌小調Dondang Sayang, 班屯(Pantun)詞語幽默風趣,歌聲婉轉悅耳。 

峇峇哥兒的幾首雜燴歌,唱功咴諧, 真讓人聽出耳油。

最具藝術欣賞價值, 最保歷史傳統性的舞蹈, 當屬地方風格的民族舞蹈。 娘惹們表演的浪迎舞(Ronggeng), 一欵一擺, 一進一退, 是那麼婀娜多姿。

娘惹另一特異的生活習慣, 就是閑居無聊, 咀嚼檳榔, 荖葉過癮頭。 銀制或竹編的荖葉盒, 好似峇峇隨身的煙具, 絕不離身。 荖葉盒裝備著特制剝檳榔剪刀, 檳榔粒, 幾片荖栲葉, 幾個小圓合內裝濕石灰團, 甘蜜和煙絲。

這個活古跡, 由於人為與政治因素, 今日馬來西亞歷史課本, 已不記載這段史料, 寧讓其逐漸在人民的腦海中消逝。 是何居心? 不妨思考以下極端宗教主義和政綱的結案:

今天你娶了馬來新娘,你得皈依回教﹔明天女兒嫁給馬來女婿,她也得皈依回教﹔ 下一代是一個改以馬來名字命名的華巫混血兒, 不再是峇峇和娘惹!
修訂30/07/2008 multiply-173



拜門口


今天黃昏時刻, 不論佛,道兩教的善男信女,開始陸續在各自門口, 或組屋路旁, 供拜簡單的飯菜糕果。

比較謹守拜祭形式的, 會在每一種供品上, 各插上一枝香, 然后焚燒五色經衣,香燭銀紙。

這拜,俗稱“拜門口”, 也叫“拜好兄弟”。

既是開始俗稱一個月的“普渡”,佛教徒稱“盂蘭盆會”,道教眾人 “慶贊中元” 的大祭。

俗傳,農歷七月初一日,冥府鬼門大開,讓無人供奉的孤魂野鬼,徘徊在陽間,尋求供養超度,至卅日關鬼門前,必須回到冥府報到。

陽間親人, 團體寺廟,整個七月在各街區設壇施食, 或寺廟結壇誦經,祭祀祖先和無人供奉的孤魂野鬼。

道教法師的救拔幽苦,煉度施食,與佛門僧尼的供佛誦經,持戒布施﹔在普渡或超度的儀式,都大同小異,差別只在供品上的葷菜與素果。

一切的功德,無非是為亡靈,尋求改遷在世的罪過!

為陽間活人,最主要的意義,旨在發揚慎終追遠,孝親報恩之美德。
修訂20/08/2009 multiply-270

安得廣夏千萬間

方丈的新浮屠, 面積6300 平方英尺,是景觀優美的高尚共管公寓。

背山面海, 檳島北岸的藍天碧海,一覽無余。

偌大的賓客廳, 五間居室, 六間茅廁, 將只住宿首座監院和幾名堂主,安享舒適人生。

至古以來, 屋子宏大華美,鋪張奢侈,就是身份的象征。

按在陽台上的按摩浴缸(Jazuzzi),竟能令隨行的比丘尼異常興奮, 讓老衲也感受到“激動發現”的美妙。

老衲隨同巡視工程的進展后,有感於杜甫的名言:“安得廣夏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為人生而感嘆。

老衲在戰前老屋租住四十余年, 潮語的諺語“日出雞蛋影,雨來擺缽仔”, 可道盡殘屋陋室的狀態。

對於今天能有一塊龜殼擋雨,一片屋瓦遮頭; 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老衲已心滿意足。

今天高屋價與低收入群體背到而駛,多少無殼蝸牛,還在期待一間茅屋。

但為錢為名為利的政客,還在斗個不停。

何時才能為天下寒士安廣夏?阿彌陀佛。
修訂05/11/2009 multiply-298




女裝手提袋


昨天陽歷十二月十一日晚,是幸福寺一年一度的廟會,在一品樓舉辦盛大的齋宴。

廟寺一眾僧尼,精心打扮,穿上盛裝赴宴。

寫到這裡,老衲腦中忽然涌現了一個景色。

咱們的尼姑群,每個不是肩上挂個大手袋,手上就是抓個小銀包進場。

看來當今超級市場的環保袋,從顏色到款式,花樣再怎樣的翻新,都只適用於菜市街頭。

若提個紙袋出現在宴會上, 即使不被視為老土,旁人那種有意無意的注目禮,切實不好消受的。

老衲打聽得知,每個尼姑至少要有三,五款嶄新的手袋,專為配合每一套服裝而設。

拿手袋的尼姑如此眾多,袋裡又儲藏什麼東西呢? 除了她自己知道,什麼人都翻不得, 總有一點神秘感嘛。

這就是尼姑能攜帶手提袋的特殊權利,誠不勝榮幸之至!
修訂11/12/2010 multiply-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