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3, 2015

“三星巷”( Abu Siti Lane )


去位於 “三星巷” ( “Abu Siti Lane” ) 的兩家公司洽談公事回來,被同事問為什麼馬來文,英文, 中文的街道名, 無論譯音或譯意, 均不符合,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

來說說 “三星巷” 這條街道名稱的掌故吧。

在檳城,有不少街道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

這個能把名字留給街道的 Abu Siti, 並不是什麼富商官爺,而是帶有印度血統的孟沙灣 (  Bangsawan ) ( 注 1) 戲班主持人 Aboo Sittee @ Mamak Pushi 。他把歡樂帶給人們,讓人們看戲紓壓解悶; 這條小巷也曾經被叫過 “ Lorong Pushi ” 。 Aboo Sittee @ Mamak Pushi 人過留名, 真是挺光榮的!

相異的稱呼, “ Abu Siti Lane ” 的中文路名是 “ 三星巷 ” , “ 三星 ” 不是白蘭地品質的三星特征,卻是馬來文的 “ Samseng ” ,也即是檳城福建話 ( 閩南方言中 ) 的馬來語譯音 “ 三星巷 ” ,意即 “ 私會黨和流氓惡棍 ” 游蕩的小巷。

史籍記載, 私會黨在檳城, 經有好幾個世紀的存在。當時華人團體中的義興, 海山與大伯公會 馬來人稱督公 Tokong ) , 是屬於私會黨會社。純正馬來人與印度人組織的紅旗會,與大伯公會聯合。參與義興的馬來人,印度, 孟加拉血統混合的嘛嘛 ( Mamak ) 的會社屬於白旗會。

1867年因爭執霹靂拿律錫礦場權益發生的暴動事件, 蔓延至檳城全市, “ 三星巷 ” 的紅白旗馬來私會黨人 “ Samseng ” ,也參與毆打的大械斗。

話說回來,依風俗,凡有馬來人聚居的地方, 必建有回教堂。由是可見 “ 三星巷 ” 與 “ 車水路 ” 交叉路口的回教堂  [ Masjid Tarik Air ] 和幸存至今的馬來傳統風格木板屋,可明証 “ 三星巷 ” 是昔日馬來人聚居之區域。

有說 “ Abu Siti Lane ” 也被叫成 “ 三牲巷 ” 。 但是,在馬來人的風俗與宗教忌禁下,不可能破格任用羊牛豬或雞鴨魚這些 “ 三牲 ” 祭祀供品,所以華人將這段小巷稱為 “ 三牲巷 ” 的可應用性很低, 華人確實把 “ Abu Siti Lane ”  叫成  “ Samseng 巷 ” 。

經過時代的淘汰,比較古老的馬來建筑物,已被拆掉改建為磚屋或多層大廈,大多數的住宅經改為商業用房或辦公室使用。仍然殘存下來的舊屋,偶然看見一兩間,也覺得十分難能可貴。 不過, 能保留的時日, 相信已經不多了。

赤石大酒店 ( Red Rock Hotel ) 是 “ 中路 ” ( Macalister Road ) 轉入 “ 三星巷 ” 路口的經濟型酒店,60年代前身是文華大酒店與接連的嘉賓戲院, 曾是老僧我為商業客戶安排住宿熱門之選,和經常消閑遣悶的娛樂中心。

玉宮海鮮酒樓能挺到今天, 可見其信譽菜色價格, 都得到廣大饕客的支持。蔡耀源 ( 亞峇 ) 老同學的土地測量公司,既位於玉宮海鮮酒樓隔壁。

童年玩伴拿督林發美醫生的皮膚病專科診所,自開業到今天的看診時間,候診椅上總是坐滿病人和家屬。

還有檳城幾家大小不等的知名旅行社多集中在 “ 三星巷 ” 。

“ 三星巷 ” 有今天的人氣, 有賴於巷尾與 “ 車水路 ”  ( Burmah Road ) 交叉路口的兩間店面,由印度人外賣天然椰子水賣出名氣來的。這也算是給聲名狼藉的  “ Samseng 巷 ” 華文街名一個相應的糾正。


(注1      孟沙灣 ( Bangsawan )是馬來人的地方戲,這個歌台, 唱的歌詞是馬來班頓 ( Pantun ) ,演出的劇本不單是印度神話故事,也有印尼和馬來本地故事。起先的伴奏樂器是竹琴和小鼓,後來才改用西洋管弦樂器。在沒有電影, 電視的年代,曾經瘋魔過當地的居民,尤其峇峇和娘惹。時至今日,無法與電影院,電視,等等網絡視頻的競爭,孟沙灣逐漸瓦解星散。






Friday, July 10, 2015

《台灣小調》


昨天咱們花甲老笑(校)友WhatsApp群組暢談天下,談到中國台灣香港三地人的性情,氣質,素質等等的差異。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裡就不去比較或做評論,見仁見智。

說年底幾個老同學欲游台灣,最辛苦的還是魯古老大, 為大家提供細致的行程,辛苦之至, 感恩啊!

講台灣,老僧我腦中映出60年代葛蘭的這句“我愛台灣好地方。。。。”

《台灣小調》
:姚敏   詞:易文  唱:葛蘭

我愛台灣好地方  唱個台灣調
海岸線長山又高  山上叢林是瑰寶
四通八達有公路  南北有鐵道
太平洋上風光好  台灣稱寶島

四季豐收蓬萊稻  農村多歡笑
白糖茶葉買賣好  家家戶戶吃得飽
鳳梨西瓜和香蕉  出產真不少
不管長住和初到  同聲齊夸耀

阿里山峰入雲霄  西螺建大橋
烏來瀑布十丈高  碧潭水上有情調
西門町口頂熱鬧  台大最崇高
這裡人情濃如膠  大家都相好

Thursday, July 2, 2015

潮劇《龍女情》


《潮藝館》遴選了四位主要演員:吳慧玲,李美珍,何麗娟,和周桂和分飾海雲花,姜文舉,珍姑和琴哥,領銜主演潮劇《龍女情》這出美麗動人的神話潮州戲曲。

這批演員的根底深厚,基礎功夫打得結實,堪稱達到了相當高度的藝術水平。

短短幾年就有如此成績,假以時日, 定有更進一步的可喜成就。

部分劇照貼此存念。













越劇《寶蓮燈》


上個星期, 觀賞了兩部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表演,越劇《寶蓮燈》和潮劇《龍女情》。

兩部戲曲演員的化妝,布景門窗,還有樂隊在緊跟唱腔的伴奏或演奏過場音樂,真是備極鄭重。

越劇《寶蓮燈》中飾演沉香的孫寧寧大戰二郎神與天兵天將的一場,由耍長柄斧,到折腰翻地,顯出了過人的腰腿功夫,瘋魔了全場的觀眾。

越劇的首次在檳演出, 可真精彩啊!實令檳城老觀眾們感到極大興趣和喜悅。

遺憾忘了帶相機,由手機拍出來的照片整體素質很差,附文的照片是由芸開學長提供的,僅此貼以存念。























Monday, June 22, 2015

蕭遙天大事不糊涂


本文摘自今天南洋商報登載由麥秀兄撰寫的《蕭遙天大事不糊涂》

蕭遙天大事不糊涂
南洋商報副刊 商余 生活文學:2015-06-22 14:33

走過檳城打石街,看見“瑞康”的店門深鎖,很驚異,瑞康是蕭遙天先生的弟弟的商店,專門批發中國的雜貨。他的弟弟叫建孝,慈祥和藹,對蕭先生很敬愛,他的妻兒對蕭先生也很敬愛。蕭先生常去店裡看他,兄弟情同手足。為什麼店門深鎖,不做生意了?我問附近的居民,他們都搖搖頭。據說他有一個獨子,兩個女兒,沒有培養接班人,蕭先生常擔憂這件事。

記得當年蕭先生常在香港印參考書和他的著作。這些書一向用海運載送檳城,每次都由他的的工人幫他在稅關局辦理“報關”手續,幾箱書由工人負責載運,工人也殷勤的完成任務。沒有他,我們毫無頭緒,真感激他。

兄弟天淵之別

蕭先生兩兄弟的身分,可以說是天淵之別,一個是才高八斗,被譽南天一枝筆,提起筆來倚馬萬言﹔一個是小商人,雖胸無點墨,卻長袖善舞。不過,心地善良,我因工作關系,常去瑞康見他,他對我很友愛。雖然生意忙,分身乏術,他還是對我很客氣。一面工作,一面叫我:坐、坐。

蕭先生著作等身,除了小說〈夜鶯曲〉、〈春雷〉、散文〈食風樓隨筆〉)、〈東西談〉、〈熱帶小品〉、〈人生小品〉,還有學術專論〈中國人名的研究〉和〈民間戲劇叢考〉、〈讀藝錄〉(收錄評述港台畫家的文章)。一位法國漢學家高羅佩曾以法文翻譯他的〈民間戲劇叢考〉,高羅佩很欣賞他的著作,常與他切磋學問。

蕭先生對舊體詩很有心得,記得80年代,梁園在《光華日報》發表一篇批評及改革舊體詩的文章,還示范寫了一首他“改革”的舊體詩,引起了戰筆,好熱鬧。蕭先生袖手旁觀,有一天他對我說:“其實,梁園的舊體詩寫得並不好,本地一些詩人朋友的詩作沒有意境。”難怪他對筆戰無動於衷。

蕭先生不拘小節,常說“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的所謂“大事”,大概是寫文章吧!

寫起文章來,洋洋大觀,有板有眼,絕不馬虎。

凡是來檳開畫展的畫家,都來拜訪他,要他寫評介。每年的春節,他都照例寫一篇應景文章,比如羊年談羊、狗年談狗、龍年談龍,娓娓道來,十分有趣,引人入勝,他的大事真的不糊涂啊!

麥秀 撰著

麥秀兄可以說是我在靈讀書時的流動書局,這是經他直接帶到我面前來的-教與學月刊青年文藝叢書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