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7, 2016

陳有義路(Tan Iu Ghee Road)


延續上貼,再來講講信封的遺聞軼事。

50年了,收藏這兩張舊信封的目的,不是為了以後會帶來的價值效益,而是要記住老檳城的歷史。老檳城的街道,很多是以名人的名字來命名。

60年代,以住在 陳有義路( Tan Iu Ghee Road )為榮。思想中,能以其名字來命名街道的絕非平庸之輩,陳氏宗親一定是位在某方面有突出貢獻的華人,這讓老僧我有沾光之感。

在深入的探求其身世後,發現“陳有義”竟是女性。這位女先輩對基督教會,尤其是中路的中華聖公會聖保羅堂( St Pauls Church )做了卓越的貢獻。

“陳有義女士”是一位在十九世紀中期,跟隨丈夫林金沙由中國廈門南來檳城的虔誠基督教徒,經常到監獄和木蔻山 ( Pulau Jerejak ) 對那些受懲罰的犯人和麻風病患者做福音佈道和關懷工作。

鑒於需要傳佈福音給華裔民族,陳有義女士與諸教友乃徵得聖喬治堂主的同意,於車水路租借一間民房作佈道所, 命名曰中華聖公會,隷屬聖喬治母堂。

為解決殖民地英籍政府工作人員與普通民眾的溝通問題,她開辦福建方言與中英文啟蒙班,教導當時文盲的女性和講英文的政府官員認識中華語文與福建方言。自己為了不受到語言的限制,她也勤學馬來語文與馬來人交流。

在期望華人教會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场所,陳有義女士積極協助籌款活動,終於在百般困難中購買了中路的一座,面積六千餘方尺的屋子,為以後升級興建的聖保羅堂作基地。

陳有義女士於1933年逝世。她的傳福音工作,協助堂內一切事務之進行,任勞任怨, 受到當年政府的贊賞。為表揚她為宗教和社會作出的貢獻,逐以其名字來命名這條街道:陳有義路( Tan Iu Ghee Road ) 。

據真實性往往被証實的傳聞,有人曾經對陳有義路( Tan Iu Ghee Road )的路名表示過異議,認為其鄰區已由Caunter Hall (註 1改為 P.Ramlee街區(註 2,多條路名已改為 Lengkok P.Ramlee , Lintang P.RamleeJalan P.Ramlee, 為什麼陳有義路( Tan Iu Ghee Road )只改為Jalan Tan Iu Ghee, 而沿用至今?

不過,老僧我還是以叫慣的陳有義路稱之,總覺得政府應該顧及到這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不能偏向某單一種族。具有歷史意義或背景的街名,應該得以保留﹔若是要讓馬來先輩上榜,可以將其名字安置在新建的道路。

(註 1George Caunter 是檳城開埠後的署理警司和後來調升的法庭推事
(註 2P. Ramlee是馬來影壇最傑出的已故人物。

附言:
1978年舍妹臨終前,蒙中華聖公會聖保羅堂的牧師籍聖洗禮接受了基督的照顧,並蒙教堂協助操辦喪事,我一直感恩到現在。




Sunday, January 3, 2016

中文書寫信封


現在電子信息如此發達,想收到一封手寫的紙質信,很難了。

回首四,五十年前,中國鄉下親人除了托銀信局捎來批信(註 1,就是郵寄信件。附圖這些是以前親人寄來的家書。

說實在的,我都不在乎信封上的字體,是寫得好不好看。收藏的主要目的,是要好好把這些先人們遺留下來的東西珍藏作紀念。

現在倒是這幾個中文方塊字, 讓我緬想到當年政府的法規和比較今日的行政偏差及其論爭。

那個年代,包括英殖民政府,和剛獨立後的聯盟政府,雖然規定馬來語文為官方語文,一般上,銀行支票(註 2,華人商店的招牌,和郵寄信封使用中文填寫,都獲得當時的政府接受。

鄉下人文化程度低,識字不多,能使用英文書寫的更是鳳毛麟角。信封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多用中文書寫。當年馬來亞郵政局沒有種族歧視性待遇和觀念,還能有中文翻譯成英文的服務,這是對已付郵資寄信人的負責。

曾幾何時,在馬來民族和宗教主義思想開始抬頭後,中文從而失去了作為通用語文的地位。





Friday, January 1, 2016

Easy Brew咖啡館



因為曾答應過楊志民老板,有機會可要幫他推廣他創立的這間Easy Brew咖啡館, 適逢昨日光華日報副刊飲食版,有一篇這家咖啡館的銷售業務特寫, 老僧我也來參插幾句。

中街147號老店,曾是老僧我住了50餘年的老屋。20081211日凌晨,整座建筑物被嚴重火燒得只剩下一個空殼,爾後被地主龍山堂邱公司棄之不理幾年。

去年才被這位楊姓租戶,花了很多心血和金錢,翻新成為另一種既有懷舊特色又具備歐式風格的咖啡館兼餐廳。

世界各地咖啡品種,各種口味不同,此店都能每杯現磨現煮,確實吸引了不少現代的年輕人光顧。

老僧我回去喝咖啡,一半為那扑鼻而來的濃香,一半更是為那從斑駁老紅磚牆壁,液出來老店破陶爛瓷的氣息。

在此誠心預祝Easy Brew咖啡館每年能取得很大的業績,以讓老屋能有個長久和永恆的生命豎立在中街。


 圖片來源:http://xiiaobennlovesunny.blogspot.my/
 圖片來源:http://xiiaobennlovesunny.blogspot.my/
 圖片來源:http://kokcheehou.blogspot.my/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15

《漫談香港郵筒》


收到快遞寄來香港歷史研究社李澤恩理事長的新著作《漫談香港郵筒》, 一翻開來看,就讓我手不釋卷讀了兩個小時。

非常佩服年輕人的文采和魄力,這本凝結李兄和社友廿多年的心血,那幾十年拍攝的老照片和近期的對照,豐富的郵筒知識和史料,是專為香港郵筒寫的記憶,是一部令我尊敬和值得閱讀的著作。




Monday, December 21, 2015

《賣湯圓》



過冬至節,吃湯圓。來聽聽,方靜音原唱的《賣湯圓》

愿您
圓圓滿滿一整年   歡歡喜喜好福緣


《賣湯圓》
:陳蝶衣 曲:姚敏 唱:方靜音

賣湯圓 賣湯圓 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
一碗湯圓滿又滿  三毛錢呀買一碗
湯圓湯圓賣湯圓 湯圓一樣可以當茶飯 
唉嗨喲 湯圓湯圓賣湯圓 湯圓一樣可以當茶飯 

賣湯圓 賣湯圓 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
一碗湯圓滿又滿  三毛錢呀買一碗
湯圓湯圓賣湯圓 公平交易可以包退還 
唉嗨喲 湯圓湯圓賣湯圓 公平交易可以包退還 

賣湯圓 賣湯圓 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
要吃湯圓快來買  吃了湯圓好團圓
湯圓湯圓賣湯圓 慢了一步只怕要賣完 
唉嗨喲 湯圓湯圓賣湯圓 慢了一步只怕要賣完

Friday, December 18, 2015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這是台南七股鄉,觀海樓欣賞到日落的美景。

讓我想到新文學散文家朱自清詩裡寫的那一句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明日,太陽依然會升起。

年過花甲,還是享受人生當中最好的時光吧!



Saturday, November 7, 2015

洗布橋


檳城華人叫做“洗布橋”,英文路名譯音,是直接採用Hindustani的“Dhobi Ghat”為 “Dhoby Ghaut”命名。“Dhobi Ghat”的印度語意,正是“洗衣人的碼頭”。

印度人洗布坊的歷史, 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印度移民把祖輩的謀生模式帶來檳城。

猶記得讀中學時,踩腳車上學途中,取道經過亞逸依淡路四坎店,總會看到河邊及洗布橋沿路旁,皆挂滿萬國旗似的濕衣物,這就是生意好的象征。

在鼎盛時期,這一區的印度村,有愈百戶人家從事人工洗滌衣物的行業。

今天對於許多人來說,沒有洗衣機的生活是難以想象的。不過在洗衣機還未普遍的年代,多數人還是用手洗,或者交由洗布店洗。

60年代的檳城, 華人洗衣店約有百間,多為粵籍人所經營,在一個店鋪內以人工洗滌,再用乾燥機使乾,然後以人工熨燙。

洗布橋印度人的洗布坊,則利用由極樂寺後升旗山南流入海的亞逸依淡河,提供的免費清澈河水,在河邊洗衣。

操作過程包括將布物揉搓幾下,就在石板上用力摔打清洗,接下來就在水裏沖刷過幾遍,然後盡力擠乾衣物水分,最後將衣物層層疊疊的懸挂在竹竿上晾乾,再以人工熨燙。

這些不斷重復的簡單的體力勞動, 講似輕而易舉的事,實是一種辛苦勞累的工作。

尤其是從旅社餐館接來污臟不堪的床包被褥,毛毯窗簾,浴枕毛巾,油漬殘留的餐巾桌布等等;這些體積寬大兼厚重的棉紗衣物,需要加工揉搓,熱水燙洗,洗滌事務更是繁雜。

今天還厮守着祖輩傳下來的洗布坊已寥寥無幾。

以前晾衣的大片地段,已被發展為公寓和住宅區了。賴以洗衣的河水,被上流排放的污水污染了。當年隨處可見的石板,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可以說是先進的洗滌技術,改變了洗布坊的作業,新設施的洗衣店日益增加,2000年後大批外勞,尤其是印尼女佣加入各類職場,加速淘汰了傳統人工作業的洗布坊。

今天四坎店(Ayer Itam Road)洗布橋的印度人洗衣坊,幸存能支撐的不出五戶人家,生意真是快要變成夕陽行業了。

通過Allan Lim在幾年前,特意採用黑白拍攝的這一組工人照,不只留住洗布橋的歷史,更勾起了許多老檳城的回憶。

看每張照片!靠着廉價的勞動力,一天要工作十多個小時,賺錢以養活在檳城和印度的家人。經歷了那麼多勞累和辛苦,每張臉都是那麼堅毅和沉着,仍對着生活充滿樂觀和信心,真是敬業盡責的洗衣勞工。

一灣清水流今古,渡過滄桑多少春。 洗布橋頭雲繾綣,可知洗布昔年人?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Photo courtesy of Allan Lim

Wednesday, November 4, 2015

《新的一页》- 五四運動


前文說魯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創者。

不過今日的教科書裡沒有, 不會提到什麼是“五四運動”,  這究竟是一場什麼運動 ?

在此,我轉貼一本詳述“五四運動”的過程,讓大家來了解“五四運動” 的歷史背景和思想。

百年前,中國因清政府和北洋軍閥的無能和腐敗,領土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掠奪。民間就發起一場運動,當然一個運動不足以馬上改變國家的興衰,還有很多因素。

近年來,中國在政軍經科的崛起,歐亞各國開始加緊向中國靠攏。看!英國好現實呀!謝詩堅先生在上個星期的光華日報副刊“揭開英國的不光彩歷史”。

過去, 我們談到晚清與軍閥政府時,常常形容為無能和腐敗。

目前大馬也有類似的“什麼什麼運動”,是不是也對當今我們的政府, 治國無能和腐敗,而導致民聲四起呢 ?

對這種 “運動”的看法, 大家是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