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6, 2016

大王花 ( Rafflesia flower )

大王花 ( Rafflesia ) 那絢麗的花色,奇異的自身結構,和生長方式, 算是富有傳奇性的世界最大花朵。

624日,相約幾個老山友與老同學,來到金馬崙,從原住民村庄出發至返回,略計6個小時。

全程長途徒步,翻山越嶺,趟水過河,由原住民 ( Orang Asli ) 帶領下走進吉蘭丹 Pos Brook 的熱帶雨林裏,一睹酷似 ( Jurassic Park ) 侏羅紀公園裏的大花,“ 馬來半島大王花( Rafflesia ) ” 的風采,也見証了砍伐處女山林的浩劫。

維基百科有大王花 ( Rafflesia ) 的詳細圖文描述:

627日增刪
 五片鮮紅的肉質花瓣,直徑屆20-40英寸之間, 重量可達至7-8公斤

 這朵的直徑有28英寸

 花盤中長有許多堅硬的觸尖

 大王花開花期只短短一個星期便結束,這朵據說已4天了

 對着花謝,是憂傷? 還是歡喜?

 花開花謝,自然而然,不會為誰的執着而開謝,也不會為誰的喜惡而滯留。

 這顆在花朵殘骸中成長的褐黑色圓球體,就是大王花的果實。

 無根無莖,也無葉,種子萌芽成圓蕾。

外形渾圓的花蕾。 

 逐漸長大,猶如包菜。

 凋謝後,開始萎落流出分泌物。

 崩塌成一灘粘稠的黑色物資, 故也有腐尸花 ( Corpse Flower ) 的異名。

過度的開發森林,大型機械車輛進出,雨後造成的泥路。 

 翻山越嶺

 翻山越嶺

 翻山越嶺

 長途徒步

 長途徒步

 長途徒步

 長途徒步

 長途徒步

 趟水過河

 趟水過河

 感謝伍燊福學長周到的照顧,讓大家在山林裏還能享用到一杯熱咖啡。

 感謝伍燊福學長周到的照顧,讓大家在山林裏還能享用到一杯熱咖啡。

 我們的大王花



Wednesday, June 15, 2016

任雨農老師 和 蔡天定老師

張少寬先生在近日《光華日報》專欄 [ 名人墨寶 ] 記述了我們兩位老師的生平事跡。


我把這兩篇文章轉貼在此,分享給曾經受教於任雨農老師(528日見報)和蔡天定老師(64日見報)的同學。



Thursday, May 19, 2016

台山衛生所


前貼談過庇能台山寧陽會館的成立,旨為聯絡台山同鄉感情,互助共謀福利,排解鄉親之間的糾紛,協助無依鄉親喪殯醫藥等事。

為讓鄉親可以老有所依,會館在1879年設立一所病人臨終兼顧做喪事的台山衛生所。

根據會館記載,衛生所初設於義興街( Church Street ),後搬去四十間 ( Ceylon Lane ),再遷址孟加里巷 ( Argyll Road ),直到1935年,才建設這間兩層獨立洋樓於惹蘭亞珍( Hutton Lane )迄今。

60年代前的檳城居民,尤以華裔最多,通常病重者知道來日不多了,就會搬到衛生所, 入住樓上養病。

垂危之際,有家人者則會守護在側,以待斷氣﹔孤寡獨居者則在無人送終下離世,魂歸天地。

病危者咽下最後的一口氣後,屍體就會移到樓下,經過入殮儀式以後,靈柩停放在廳堂;若廳堂空間被佔滿,將移放到門外數天直到出殯。

其實如同一條街( Hutton Lane )的東安會館,愛情巷 ( Love Lane ) 的順德會館,調和路 ( Transfer Road ) 的肇慶府會館等等華人會館, 早期多設有衛生所。不過老檳城時代的台山衛生所,是病危者的首選。

只是近年來,提供醫療服務的護理安老院,療養院﹔良好環境和設備的新建築殯儀館,在檳城各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後,大大降低了會館衛生所的租用率, 也可以說是少到不受注意和採用的程度。

雖然業績甚差,庇能台山寧陽會館已決議繼續為各界人士提供停放靈柩以待發引之服務。

據悉近日新聞報導,毗鄰的一排老店屋被新加坡財團收購,已將造成老檳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

台山衛生所可以說是檳城鬧市中最舊式,又最有代表性的衛生所,就算不得什麼古蹟文物,也值得珍重保留與死人葬喪有關的原樣啊!



Tuesday, May 17, 2016

追思黃精華學長


老同學棄世於2013517日 (農歷癸己年四月初八日)。

你的一舉一動,我們的回憶,歷歷在目。

你的形象, 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Thursday, May 5, 2016

武帝廟


關武帝被一般人稱為關公,關公名羽字雲長,三國時代人,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共謀匡扶漢室。

在中國人心目中,提到關公就聯想到一個“義”字,就因為關公一生,義無所在。

這種忠義大節之氣,蘊之於人心,擴而充之在每個人心中,進而激勵了每個人,尤其是同宗同鄉的血緣地緣族人,一種團結力量。

由此可見,拜祭和信仰關武帝,成為民間宗鄉社團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

武帝廟的物業權是屬於庇能台山寧陽會館所有,廟建於隔鄰。為方便進出管理,兩屋中段互通。

武帝廟的外貌與左鄰右裡的伍氏家廟和庇能台山寧陽會館大體相同,略有差異的只是多開了兩個帶有綠色竹子圖案的圓形瓷磚窗。

竹子含有平安的寓意,故世俗有竹報平安之語雲。

這兩道瓷窗也起了通風透氣,排散廟內燒香煙霾, 瞭望外界的綜合作用。

關武帝為早期南來檳榔嶼謀生的台山人帶來的信仰。

被煙熏黑了的關公塑像,批一件青袍,被奉供在電燈之下,正襟危坐,等着善男信女來焚香叩拜,祈求庇護。

我在廟內的這一段時間,來祭者寥寥無幾,可說是時代不同了。

大凡進任何一間關公廟,必會看到復制的青龍偃月刀。這裡還擺設幾枝不知名稱的中國古代兵器, 和幾張古代官爺出巡用的關聖帝君,肅靜回避牌。對於“污穢勿近”這道牌匾,就不知用意何在?

廟裡現存的文物,與伍氏家廟和庇能台山寧陽會館一樣, 都是先賢耗費心血產生出來的精品,值得一觀。




Wednesday, May 4, 2016

庇能台山寧陽會館



且看門口左右側的柱子,立柱和橫梁之間的斗拱裝飾,位於牆頭的壁畫造型﹔這三間連排而建的庇能台山寧陽會館,伍氏家廟和武帝廟,建筑物的風格和外貌都大同小異。

站在伍氏家廟前,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 失落之心情實難以表,逐改道走進武帝廟。

武帝廟和庇能台山寧陽會館這輛間相連的屋子,中間的隔牆被打通,同進一道門,成為一家人,也給雙方在管理的便利。

台山縣舊名新寧縣,明代前全境均屬新會縣管轄, 民國初年,因湖南,廣西省等皆有縣名“新寧”, 為避免混亂,新寧縣故在民國初年改名台山縣。

寧陽是新寧的美稱,縣內最老和最高學府的寧陽學院讓台山人引以為榮,海外同鄉逐以寧陽代表家鄉的稱謂,檳城的同鄉也命名為庇能台山寧陽會館。

會館的成立,旨為聯絡台山同鄉感情,互相幫助,共謀福利,排解鄉親之間的糾紛,協助無依宗人喪殯醫藥等事。

百年前台山人為求生存和發展,被賣或自賣當豬仔到美國“淘金”或南移到馬來亞檳榔嶼謀生。 在檳城的台山人,幾乎都是木工,泥水工,打金匠,或開辦洋服車衣店。

會館大堂設有三個先人靈位牌存放架,正中的靈位牌在長年持續燒香的後果,眾多都被煙熏黑了, 光彩盡褪。

台山人在檳城不落人後,商工各業都有貢獻的知名者。以出生於檳城,行醫濟民的伍連德醫生最出眾,這位為扑滅中國東北鼠疫的醫生,名氣享譽全球。還有梅耀萱, 曹亞珠是公認的檳榔嶼眾開拓者之一。

館內的建筑構件,從裝飾的木雕石刻, 古老壁畫,屋頂的磁片剪貼,都是先賢藝匠的精湛手藝, 值得觀賞。





Monday, May 2, 2016

伍氏家廟

照片摘自伍景康臉子書
祖籍台山的大舅子帶一家人專程來檳城,要去伍氏家廟祭拜始祖伍子胥,祈求幸福安康,我這個地陪是當中了。

武帝廟,伍氏家廟和庇能台山寧陽會館,這三間緊鄰而建的廟寺,宗祠和會館都是獲得台山籍的伍氏族人捐助興建的,所以順序游覽, 一舉三得。

由伍姓家族說起吧。

伍姓家族始於中國歷史上春秋時代,楚晉爭霸, 楚國大臣伍參進諫楚王帥先出戰, 結果獲勝。伍參因足智多謀,楚王封他為大夫,其後沿襲為姓。

可是伍姓後人倒是尊伍子胥為伍姓始祖。說春秋末期,武將伍子胥,本為楚國人,其父與兄被楚王誅戮, 伍子胥逐投靠吳國伺機報仇。先助吳王奪回王權,輔政治國理政,後佐吳王攻楚,受封大夫。但在力諫吳王攻越國時,因讒被吳王賜劍自盡了。

年糕是過農歷新年必備的食品,根據地方史志的記載,是和伍子胥有關的。

伍子胥因吳王夫差恃強輕視當時戰敗的越國,伍子胥深知必有後患。故以糯米制成牆磚,暗中砌筑於城牆地面以下,以備急時需用。伍子胥死後,越國果然圍攻吳國,城內斷糧。親信依據伍子胥的囑告,掘出米磚得以充飢, 時值農歷新年。

所以每到農歷新年,蘇州人用糯米粉蒸制年糕,海外華僑也跟著過年吃年糕;實際上是籍這個應時食品,來紀念伍子胥那顆忠貞和愛民之心的情愫。

百年前在檳城的富裕伍氏先賢,聯合梅氏的望族,為聯絡宗親感情,更為不忍坐視新移南來的宗親, 舉目無親,病無藥醫,死無棺殮, 為救生葬死而成立了家廟。並辦有台山學校,俾貧苦兒童,有機就學,作育英才。據知,現在各項有益宗親的會務,尚在繼續擴展中,從沒中斷過。

廟內有很多表揚伍氏先輩功勛和清朝皇帝封贈誥命的木刻牌匾, 古典吊燈,精美石雕。可惜今天禮拜天又逢勞動節,家廟沒人駐守, 大伙兒實在來得不是時候, 無緣一睹這些文物。

站在門前, 仰頭高望,伍氏家廟大門上端的三幅精美的壁畫, 各種生物畫得栩栩如生。 大門繪的兩幅不是勇猛無畏的武將門神,倒是精細入微的一對福祿門神。

伍氏後人到此一拜。祈求福祿雙全的門神,也保佑加官進爵。


Thursday, April 28, 2016

已被遺忘的家塚


閱讀賓章老同學的面子書, 說清明節過了廿天才去掃墓祭祖。

其實能夠在清明節前後掃墓,憑這一點,對已去世的列祖宗,都表示了一份虔誠的追思。

此時讓我想起甲必丹鄭景貴的家塚, 這篇也是幾年前的老貼文。

檳城丹絨武雅白雲山,是堪輿學家眼中一塊藏風聚水好風水之地。

十九世紀中葉的華人社會, 有過叱咤風雲紀錄的霹靂著名錫礦家, 也是秘密會社"海山"的領袖,甲必丹 鄭景貴的家族墳場,就設在白雲山麓,廣東暨汀州第四公塚內。

甲必丹鄭景貴兄弟五人,家族人丁興旺,自有九子五女,子孫滿堂。唯其後代子孫們散居星馬和世界各地, 甚少一塊上墳掃墓。

記得70年代時,曾陪同先父前往廣東暨汀州公塚,搜集礦石雕刻品,包括墓碑資料。 可惜那疊黑白照片,搬家時給丟失了。

當年雜草老高,凌亂不堪的甲必丹鄭景貴的家族墳場,是一片殘破荒涼的景色。

幾年前我重臨這個家族墳場,己被房子四周包圍,隱藏在住宅區當中。排屋外的小巷,為唯一的進口處。

雜草臟土已被鏟得光光淨淨, 顯然曾經一番清理,面貌即煥然如新。

拾級而下, 落在墓的左側。 墳場佔地遼闊,前邊是塊小果園。

墓道兩側, 排列一對石翁仲(武將石像),面容庄嚴蕭穆,氣質威儀非凡。

相互對持一支牌匾,刻曰:

“本國資政大夫” 和 “移國甲必丹”

左右一對石望柱(石筆), 柱上鐫刻對聯:

增城作固萬裡河山欣帶礪,
新村兢繡一環風土壯觀曕。

墓牆鐫刻的精美壁畫,題材有歷史名人故事,花草動物﹔旁立的石獅,仕女,都雕刻得惟肖惟妙。

雙環形式的墓手, 包圍著高寬的墓碑,碑文雖經百年的風雨剝蝕,整齊的字跡,尚清晰可見。

逐行逐字 讀過全篇楷體碑文得來:

碑上日期刻光緒弍十四年仲秋,對陽歷乃18988月。

甲必丹鄭景貴在19011213日, 即光緒弍十七年季冬去世, 故碑上日期該是作生基風水立碑所選的日期。

“皇清誥授, 資政大夫, 賞戴花翎, 候選守巡道, 加四級, 大小吡叻甲必丹”

標示 甲必丹鄭景貴兼擁清朝(牌匾鐫刻的“本國”),英殖民(既是“移國”), 兩個官銜的名譽聲望。

墓碑列出九男,五女,十七個男女直系孫子的名字,說明其家眷是一個典型中國傳統的大家庭。(參閱付圖表格)。

除了公墓, 另有其他家屬埋葬在臨近的兩座單,雙墓裡。

甲必丹鄭景貴家族, 在檳城,除了這塊家族墳場, 還留下幾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跡;

如今天改稱檳城僑生(峇峇娘惹)博物院和慎之家塾:


這些古跡都是一個能讓人觸摸歷史的地方, 尤其家塚更需要加大保護,以讓後人去遠觀憑弔。

20160428 增刪改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