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6

美術主任 - 李清庸老師


張少寬先生在光華日報,今天講到被他列為美術先行者李清庸老師。
我也曾在多年前透過簡單的記述,與李老師的一些陳年往事。現在一起搬出來分享,分享。


教育英才澹泊名利 李清庸为美术先行者

李清庸1954年的油画作品。
文:张少宽
19601227, 锺灵中学美术主任,也是画家的李清庸在晋江会馆举办个展,当年的侨领,也是该校的董事长王景成主持剪彩开幕,出席观礼者济济,除了锺中同事,学生外,艺术界及其他各界或慕名而来者也不少。
记得当日的画展,还穿插一段别开生面的“节目”,使到会场生色不少,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话说在五、六十年代时,马来亚树胶锡米的价格好,市场有着强势的富裕经济,人一旦有了钱,就会关心自己的健康,都想活得长命一些。因此市面上盛行不少保健品,当中以韩国的高丽参最为吃香。适巧韩国“光”字标高丽参补酒的“三光酒后”金守熙小姐亦来到槟城,闻及李清庸举行画展,因慕其人的艺术造诣,特请代理商南康酒行主人陈永佳陪同前往参观,一时美女与名画相互辉映,艳色无边,充满整个会场,为槟城艺术界留下一段佳话!
当日,王景成在致开幕词中说:李清庸在25年前举行过一次个展,并对李氏的艺术作品,不论是油画、水彩、雕刻、素描等极表赞扬。诗翁管震民亦有诗助兴,诗云:
“迩思同事在锺灵,25年来笔未停,
我已退休头尽白,君方进展鬓犹青;
艺坛饮誉起凡辈,绘事蜚声树典型。
今值银禧开盛事,琳琅灿烂满中庭。”
上面说到李清庸在25年前曾举办过画展,是指1932年他回到槟城,旋即在打石街阅书报社举行首次个人作品展。
1936年初,槟城一群以文教界为主,热爱诗,书,画,雕刻及摄影者共同发起举办一个艺术展览会,诗翁管震民为画展取名为“嘤嘤艺术展览会”(Yin-Yin Art Circle)。这“嘤嘤”二字,有人以为是:“取初生婴儿之意”,其实,我则认为是取自诗经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嘤嘤”是鸟鸣声,而嘤鸣的意思则是“以叫声求友”。所以说,其宗旨纯为集合艺术创作,公开展览,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艺术的关注。年方23岁的李清庸深孚众望连同杨曼生分别被推举为筹委会正副主席,郭若萍为秘书。
这是槟城自开埠以来首次举办的画展,也因为有了这次的画展,引导不少人开始对艺术的认识,可以誉为开创了马来亚艺术界的先河,功不可没!
193642日至5日,嘤嘤艺展会在莲花河丽泽第五分校展出,由中华民国驻槟城领事黄延凯主持开幕典礼,出席者包括展览会成员李清庸、杨曼生、李陋斋、郭若萍、吴中和、郑沛恩、林振凯、管震民等及逾百各界参观者。展出品包括西洋油画、水彩画、书法、雕刻、摄影、邮票及中国画,甚获好评,被赞誉该展出是一场“有色光力的表现”。
1952年,远在中国的徐悲鸿致函骆清泉,敦促创办艺术协会之事,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机构来共同推动文化艺术活动。杨曼生、李清庸、郭若萍、许西亚等为《槟城艺术协会》的共同发起人。
李清庸(1913-1974)为马来西亚美术界的先行者,诞生于槟城一个富裕的家庭,后赴中国深造。1930年,李氏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32年回到槟城举行首次个人作品展。1935年间在锺灵中学任教,惟不久后便离职,转投商场,经营进出口贸易。晚年时他又重返杏坛服务,受聘为锺灵中学美术主任兼美术学会顾问。

他在锺灵中学服务了14年,不遗余力献身美术教育。在他一生之中仅举办过两次个展,1995年,其三幅油画作品,同时于新加坡举行的“佳士得东南亚绘画”行的拍卖会中展出,使到众多艺术收藏家另眼相看。

Sunday, September 4, 2016

在升旗山散步

照片由駱聯海學長提供。

檳島素有“東方花園”之美譽,有幾個知名的公園﹔如日落洞武吉南瑪公園(Bukit Dumbar,Teluk Bahang)直落巴巷的國家公園,(Relau)湖內人民公園(Relau Metropolitan Park, 我們慣稱的青年公園(Youth Park) 等等園林花圃。當中要數華人統稱“紅毛花園”而英語稱為“瀑布公園”(Water Fall Garden)的植物園(Botanic Garden)為最受晨運男女老少歡迎。
照片由駱聯海學長提供
老衲我經常早上徒步行山,算是運動。可是,植物園卻不是我最上選的公園。因為每天植物園的人來人往,比肩接踵,十分擁擠。

就我個人而論,今天在這小島,可以獲得一點涼風,一個可以馳思冥想或安靜休憇的好去處,還是在升旗山。

昨天我們幾個老同學,不再徒步登山,每人只花三塊錢(RM3.00) 買優惠樂齡的上下山纜車票,直上山頂, 在柏油路和間小徑散步,和暖的朝陽下邊走邊談。你看,能活到樂齡多美好,佔了便宜,怡然自得地享受, 何樂而不為?
照片由駱聯海學長提供

清早行人不多,環境幽靜,到處都有天然和人工的花卉樹木。感謝大自然的厚賜,感謝花農們的辛勤勞動,也感謝花兒堅強的性格。當花兒在微風中歡欣搖擺時,你能不駐足停留觀看嗎?  還有,感謝聯海學長拍攝照片讓我講故事。

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巨杉,根系十分發育,長得又高又美。今天光華日報副刊登載吉打日萊峰森林保留區新發現一棵高大的老樹,板牆需要十多人才能合圍。那升旗山這顆大樹的板根,也頗為壯觀嘛!
照片由駱聯海學長提供
再度重逢我久別的老郵筒(註): 話說與中街救火局比鄰而居了50餘年,在那個沒有電訊(電子郵件)的時代,我每隔一兩天,就會把商務信函投到這郵筒裡面, 所以說與這老郵筒那親切感是有點的。
這是英國第一代問世的郵筒,隨我搬出中街後也遷移至山頂供展示用。它的雙胞胎樣“兄弟”(同款型和出廠年份),難得還在承擔傳遞的職責。(Sri Weld Food CourtBeach Street / Bishop Street 交界路口)。

照片由駱聯海學長提供

看起來威嚴雄壯,這是一間作為進出入口,西方[ 殖民時代 ] 形式的警衛建筑物。可是已棄用多年,屋內磚頭堆積,環境一片凌亂, 不過卻維持外牆的美觀,當作古蹟文物保留下來。
照片由駱聯海學長提供
照片由駱聯海學長提供

升旗山雖然只有833米(2700英尺)高,而舉目四顧,便有[ 舉頭紅日近,迴首白雲低 ]之概。每有雲霧升抵山腰,即似細雨將至之勢。在雲霧籠罩之中,俯瞰檳島全市,景色時顯時隱。而當風和日麗之際,遠眺檳江,海天無際,頓覺天空地闊,心曠神怡,讓人樂而忘返。
照片由駱聯海學長提供

山腰山頂都有精美的洋樓,還有高貴的中西旅館,和佈置精雅的茶室。
照片由駱聯海學長提供

走膩了,大伙去比較實惠的小販中心享用一杯熱咖啡,半碟炒粿條。吃飽了,乘坐纜車下山回家。升旗山逍遙半天,那種樂趣,比吃山珍海味好得多。

照片由駱聯海學長提供
(註) 殖民地英式老郵筒   http://huctan.blogspot.my/2015/10/blog-post.html

Saturday, September 3, 2016

已故吳鶴琴(白鶴)老師

1967, 已故吳鶴琴(白鶴)老師是我就讀理三D的班級任, 教導高中華文課程。

50年了,他那個詩人的風度,還深印在我的腦海裡。

以下轉載今天張少寬先生在光華日報撰寫吳老師的逸事。

吸引失学青年接受教育 吴鹤琴掌佛义传播知识 

文:张少宽  名人墨宝  2/09/2016
佛教义学创建于1963年,1964120日正式开学,第一任校长就是教育家吴鹤琴。对于佛教义学的生存,成功与失败,已故吴鹤琴校长说:创办佛教义学纯粹是一种尝试,对于这一间特殊的学校之能否顺利办下去,始终没有把握。

谈到这所佛教义学的诞生,说来也真多采多姿。根据当年为学办这所义学的己故拿督许平等说:1962年中,锺灵中学发起全槟中小学佛教演讲比赛,幼女功化喜获小学组冠军,友好为此祝贺。锺中教员吴鹤琴,杨庚生二位联合妙香林住持释广余法师特假妙香林设素宴庆祝,席上有许锦亮,陈文炳及数位大德。

席中,谈及当时华文教育发展问题,因囿于教育法令,致使超龄孩子或青年被摒弃于校门外,非常可惜。如能创办义学,于夜间上课,传播知识,则必可吸引失学青年有机会接受教育,受佛法薰陶,也为国家培育人材,而不致于无所事事,游荡街头,制造社会问题。当时座上众人都很赞同,吴鹤琴、杨庚生二位保证,他俩可以联合锺中执教的同事协助。

佛教义学就是如此情况下诞生,当然,其中为了借用校址,闹出不少鲜为人知的事故,说来令人感慨,因不在本文话题内,故从略。

吴鹤琴曾于1960年因患肠癌,到中央医院治疗,他动了4次手术,仍未能脱离险境。幸得友人介绍服用一种野生植物白花蛇舌草后,吉人天相,果然转危为安,终而痊愈,恢复了健康,继续到锺中执教。据悉,吴鹤琴服用此汤后,肚里突觉得一阵剧痛及后大泻一场,肚里一些肮脏东西全然排出,癌症就此渐愈。

他是锺灵中学的华文老师,因病停课。这时,适逢泰国诗人王诚来槟,央人介绍到该校执教,以取代吴氏。我们翻阅王诚诗集《桑槐吟草》中,看到吴鹤琴先生跋:诗人王诚,余未晤其人,己先诵其吟作余以肠疾,辗转床榻,垂危不能起,适王郎自暹过都,校方派员阻道,礼聘来槟以代余课余非病肠,固不获识王诚其人,今幸见其诗,高山流水,相逢未为晚也。可见吴氏生前为人的谦虚态度与澹荡胸怀!王诚后来在锺中授课期间,因迟到早退的事与校方不咬弦而离开。

吴鹤琴原籍福建诏安,年青时卒业于厦门集美中学,后来负笈上海复旦大学,因中日战争爆发而随校方迁移至重庆。曾滞留仰光某华文报临时编辑,不久南来新加坡、森美兰、实兆远,曾先后受聘为吉隆坡文良港中华中学、实兆远南华中学、新加坡中正中学太平华联中学等华文教师。而后定居槟榔屿,担任锺灵中学教职共15(1954-1969)。吴氏的写作丰硕,诗文俱佳,先后出版的大作有:《牛溲斋随笔》(1954),《苦难篇》(1960),《文史札记》(1960),《劲草篇》。

此外,吴氏生前还是一名诗坛老将。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我们在槟城艺术协会的那些年里,从未见过他在会场上疾言厉色的发脾气,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诚恳的待人,他的外型很有诗人的气质,教人永远的无法忘怀他那独特的俊逸风神,笑眼看人间得失,乐育英才,发扬他那高尚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969年吴鹤琴因病复发而世,享年61岁,出殡行列竟长达一哩,素车白马,极尽哀荣。遗孀冯女士也是为人师表,遗下二男三女,书香传世代,满门溢芬芳。

記載吳老師的舊博文:

已故吳鶴琴(白鶴)老師   http://huctan.blogspot.my/2012/08/blog-post_9.html

《文史劄記》 - 掃描版 1   http://huctan.blogspot.my/2013/12/1_11.html

《苦難篇》- 掃描版 1   http://huctan.blogspot.my/2014/02/1.html

Friday, August 12, 2016

《陸如忠譜寫團結音符掀動愛國情操》


今天光華日報登載一篇人物專題報導,《陸如忠譜寫團結音符掀動愛國情操》。
我曾受業於其門下,特此剪貼電子報 http://www.kwongwah.com.my/?p=181087

與紙質版如下,供大家分享,以致表揚陸老師的功績。

电台播放 全马传唱 陆如忠谱写团结音符掀动爱国情操 
北马新闻 11/08/201617:29
陆如忠谈与Agong的师生情缘

独家报道;康灯海

(槟城11日讯)上世纪60年代间,刚独立的马来西亚面对内忧外患动荡时期,当时年仅38岁的锺灵英文老师陆如忠,以柔性的“陆依灵”笔名,谱出一首又一首旋律优美的中文爱国歌曲,通过电台传唱全国各地,用热血音符来团结全民,曾掀起过激励爱国情操。

他无师自通的音乐天分和爱国情操,让他摘下1966年马来西亚电台《一家亲》配曲比赛的冠军。他的学生桃李满门,给他教过ABC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12任(2002-2006年)国家元首端姑赛昔拉祖丁陛下,曾跟他结下一段微妙的师生情缘。陛下后来还特地到槟城,会见他童年时的同窗及教过他英文的陆如忠老师。

陆如忠口琴独奏我爱马来西亚

20168月初的一个上午,《光华日报》记者独家专访现年88岁,退休多年的陆如忠老师。老人家和蔼健谈,思路清晰,分享他跨世纪的音符人生和心路历程。

1928510日,陆如忠出生在霹雳打巴,家里5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父亲开杂货店。日据时代,家道中落,年仅十三、四岁的他被迫辍学在店里帮忙。那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父亲在家里教他写书法,他偷偷学唱《长城谣》、《五百壮士》、《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熬过了38个月苦难的铁蹄下岁月。

陆如忠吹口琴练丹田

从小喜欢音乐 特别爱进行曲
陆如忠说,他从小就喜欢音乐,每当一听到附近有人开留声机,就会挨过去专注凝听,他特别喜欢进行曲,喜欢中国作曲家聂耳及夏之秋谱写振奋人心的抗战歌曲。
“我记得就在日本占领马来亚之前,《中国不会亡》(后改名《八百壮士》)歌曲创作人夏之秋先生,带领武汉合唱团来南洋巡回演唱,他来到怡保的时候,我曾亲眼见过他指挥武汉合唱团演唱《松花江上》、《思乡曲》、《游击队之歌》等抗日歌曲。”
陆如忠追述,战前他在怡保念书时,他也亲眼见过画马的徐悲鸿及专画梅花的翁占秋的画展,目睹这两名伟大画家的当场挥毫,将他们的画展收益分别捐给战争的救援工作。

 1953年,陆如忠(前排左一)在槟城威斯兰小学执教,
担任国家元首陛下的级任老师,
小王子赛昔拉祖丁当时在合照学生群里。

小学每年考第一获跳班
陆如忠5岁多就读于霹雳打巴的英殖民地政府英文学校,每年考试第一名。四年级时,阿都哈密甘(Abdul Hamid Khan,我国第一届教育部长)是他的级任老师。
首任教长曾是级任老师
“他给我跳班(Double Promotion)。六年级时,我还是考第一名。他很疼惜我,时常摸我的头说:‘My BoyMy Boy!’”

陆如忠说,哈密甘曾参加马来军团,军衔为队长,本地人称他为Captain Hamid Khan。战后,他加入巫统,成为我国第一届教育部长。
陆如忠独唱《我爱马来西亚》,钢琴师儿子陆伟昌伴奏。
中学参歌咏队唱抗战歌
中学时,陆如忠就读怡保安德森中学,校长是英国人Mr.Hicks
“当时我租住怡保,同住有一个就读于育才中学的室友,他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音乐书籍,对我的音乐修养很有帮助。我曾读过一本传记,名为《近世十大音乐作曲家》,包括贝多芬及莫扎特等人的生平事迹。我的五线谱知识,是得益于《高中音乐教材》书籍,可以说,我是无师自通。”
陆如忠战前在怡保安德森中学念书时,曾参加一个外面的抗战歌咏队,冒着生命风险引吭高歌《八百壮士》及《义勇军进行曲》歌曲。
“有一个晚上,我和在育才念书的室友到外面散步。在安德森路,有一个合唱团在练唱,我们时常站在他们的门口听。合唱团的指挥看到我们那么有兴趣听他们唱歌,好奇叫我唱一首歌给他听。我当场唱了夏之秋的《中国不会亡》,他没有想到我会唱抗战歌曲,他觉得我的歌声好,唱得不错,要求我加入他们的阵容。”
“在合唱团,我们也有演戏剧,演游击队抗日军时,我们在幕后唱《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是聂耳谱曲,就是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上世纪60年代间,陆如忠加入了刚成立的槟城音艺合唱团,成了合唱团的高音组组长。音艺合唱团注册时,它的英文章程是陆如忠翻译的。
 我国第12任国家元首端姑赛昔拉祖丁陛下,
曾跟陆如忠结下一段微妙的师生缘。
曾任第12任国家元首班导
高中毕业后,陆如忠当了教师,最先执教于大山脚中学,1953年调来槟城威斯兰小学的时候,碰巧担任后来的我国第12任国家元首端姑赛昔拉祖丁陛下的级任老师。
“他那时10岁,我25岁,当时他是玻璃市州的小王子。在我印象中,陛下童年非常活泼,喜爱踢足球,对师长有礼,跟同学之间相处融洽,没有高不可攀的王室架子,每天都有专人送他来学校。记得有一次,王室家里有事,他必须回宫,王室家人依然写了一封请假信给学校当局和我这个级任老师。”
5年前,就在他担任国家元首期间,他特过来槟城探望老同学和教过他的师长。当时,我们在大英义校友会聚餐,他记得我教过他英文,问候我的近况,师生们度过了一个温馨的夜晚。”
此外,他曾教过的学生,还包括前槟州首席部长许子根博士、槟商会执行顾问陈国平、前行政议员丁福南医生、槟威董联会主席许海明、泰国合艾侨领周昌江、闻商杨明富、丘光宪博士、锺灵校长郑权力、谭匡智、郑明华、蔡华中、中华校长杜炳炎;还有受他启蒙,迷上DoReMi的歌唱界指挥沈华兴、男低音庄灯钟、男高音吕旭升等。
参加《一家亲》配曲赛夺冠
1966年,马来西亚面对印尼挑衅及马共威胁的内忧外患时期,为了团结全民,马来西亚电台华语部与《新时代》月刊联办《一家亲》配曲比赛,当时38岁的陆如忠以陆依灵笔名投寄作品参赛,在逾百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
《一家亲》由当时的马来西亚电台华语部总监梁鼎新写词,陆如忠作曲。《一家亲》歌曲出炉后,在电台连续播放两周教唱,成了当时听众耳熟能详的爱国歌曲。陆如忠之后谱出了一首又一首的爱国歌曲,通过电台广传全国各地,用热血音符来团结全民。
他一生谱写的10多首曲子,旋律简单优美,充满乐观向上的进行曲风。其中一些歌曲陆续获奖,成了那个年代的学校传唱歌曲,像《我爱马来西亚》、《十年独立》、《保卫大马》,《升旗山》、《幽静的小城》及《大马青年进行曲》等,六字辈者依然记忆犹新。
晚年编写圣歌 吹口琴练丹田
19571983年,陆如忠在锺灵中学教英文。在校期间,担任过英文学会、圣经研究会、合唱团及口琴队的顾问,每逢周一升旗礼,带领上午班2000多名学生唱国歌。晚年的陆如忠,参与基督教会活动,灵感来时,编写圣歌,吹奏口琴练丹田,一个人过着自得其乐的退休生活。

Tuesday, June 28, 2016

森林之旅 ( Jungle Walk )


被視為凶險無比的森林之旅, 在親自置身於山林中,才會體驗到那是異常安全的林間風光游覽。

不可否認,凡事都會存有風險。經過那一段地面覆蓋着苔蘚地衣的苔蘚森林( Mossy Forest ),大家放慢腳步,穩定重心, 小心翼翼走過每一步,才停下來觀賞滿挂苔蘚和蕨類植物的樹木和石頭。其實,長在路面的苔蘚,早在眾多游客不斷地踩踏下,大部分都被踩掉了。

山路根據地勢蜿蜒起伏,輕鬆的步伐,細心觀賞,除了專程來看的大王花,沿途會看到很多不知名的花草樹木,菇菌莓苔,和平時所見不同的蜂蝶蛾蠅,蜘蛛螞蟻,甲虫金龜等等小昆虫。

附貼的照片, 多數取自伍燊福學長相簿。

在金馬崙綠色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耳邊竟莫名其妙地冒出北歐民《在森林和原野





































































《在森林和原野》
北歐民歌 唱:巫美玲

在森林和原野是多麼逍遙, 親愛的朋友呀想些什麼
在郊野是開花結果的樹呀 這是多麼美麗呀多麼美麗呀
鳥兒們在歌唱 鳥兒們在舞蹈 朋友呀你為什麼苦惱又悲傷
哪年哪月哪天哪個時侯 親愛的朋友呀你來猜猜看
那個時侯煩惱消盡又消遙
不遠了呀不遠了 只要心兒沒有老 幸福的日子呀快要飛到了

哪年哪月哪天哪個時侯 親愛的朋友呀你來猜猜看
那個時侯煩惱消盡又消遙
不遠了呀不遠了 只要心兒沒有老 幸福的日子呀快要飛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