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30, 2017


藤和我好像特別有緣,到哪裡我都和藤沾邊。

小學時用過細籐編制的手提書包,一款是有兩個對開的書篋,上下用籐制扣環扣上。另一款是長方型書籃,上方有兩根用藤條做的半圓形把手, 常被同學取笑説是拿菜籃去買菜。

上課時説話,不專心聼課,沒交功課,考試成績奇差,幸運時被罰抄書, 倒霉時則當着全班同學面前被老師用藤條打手心。

想當年,麗澤小學副校長陳成安老師細長的藤條很有彈性, 很柔韌, 打到手心痛淚水直流,但是始終不敢哭出聲來。緊緊握住顫抖不停的拳頭。

回家要是被老媽知道在校被體罰,再挨一頓老媽用家裏的雞毛撣子籐打屁股。所以童年對藤條十分懼怕。

還在經營批發中國家庭日用品時,入口過藤製面包藍,字紙藍,小型藤家俬等等。

幾年前,棰間盤突出,引起坐骨神經痛,靠藤杖行走。

近年體驗到戶外徒步運動對健康的好處,需要使用一根手杖。 藤杖,又成了隨身杖。

上個星期,與十位老同學,從直落巴巷國家公園,徒步去猴子灘 ( Monkey Beach ) 做戶外聚餐, 部分老同學則登山看姆加角 ( Muka Head ) 燈塔。

進入那植物的大本營,哪兒的藤可真多啊!

細如電線,粗如麻繩,多數是圓身的,像一條條的大蛇,牽牽掛挂,仰首擺腰,好不嚇人!

還有一些藤莖,寄生在大樹上,粗大的氣根像八爪魚似的,緊緊地繞着大樹的主幹或枝幹,俞纏愈緊,那株被根莖纏緊的主幹,豪無抵抗的能力,任由藤莖不斷地生長。

有些在土裏的藤,吸收到水份,沒多久,它又會茁出莖葉,滋蔓成長,匍匐地上或纏繞其他樹幹不斷壯大,大有萬年不凋謝之概。

聽老一輩的採藤工友說,樹上掛起的一條條,不要以為都是藤,那長相像藤一樣的東西,也垂在樹上,實際是蛇來的。

這種善於在網羅交錯的藤堆中半吊的蛇叫藤蛇,堅韌過藤,而且氣力大的很,被它們纏上,可不容易脫身啊!

在森林裏看到這一根根壯而不屈的藤,在樹蕨間突破重圍,伸展堅韌而柔軟的根莖,那一派自強不拔的氣象,仿佛向我們證明一種深奧的哲理。

這樣的藤,是我所喜愛的!



Sunday, April 23, 2017

瀑布公園 ( Waterfall Garden ) 名的由來




檳榔嶼山明水秀,整個島嶼就像個巨大的公園,在這大公園,經過人工點綴, 成為逰人必逰覽的小公園就有幾個。

1884年,英人Charles Curtis 了馬來亞第一座公園,依山結構,三面環山,林木蒼翠。 面積相當廣大,不過目前只開發82英畝 (acre)。

凡熱帶之奇花異卉,喬灌草木,茂林修竹, 都分類栽蒔,本意是提供植物學家之研究參考,後來也開放供逰人觀賞,故有植物園之稱。

真不明白,為什麼老檳城會稱之為“紅毛花園”,難道是西方人着手開的綠州就足稱道?

還好,此園還有另一美景, 讓公園成為一地二名。

除了老外名正言順稱之為植物園  (  Botanic Garden  ),英語則也稱它為 Waterfall Garden (  瀑布公園 )

原來後山有一道天然瀑布,半山湧出的瀑布倒垂,懸空傾瀉直下,流大而急,勢如萬馬奔騰, 喧騰如雷, 氣勢磅礡。

到山腰水流稍緩,殖民政府逐在瀑布下方修建一座蓄水池,做為無限量的水源供應。

瀑布水流層層承注,池底滿鋪細沙,濾水使其潔淨。再引入管中,分全市,以供檳民飲汲。

瀑布公園  (  Waterfall  Garden ) 的名稱就由此而來。

60年代馬印對抗期間,為防印尼特工破壞,蓄水池連同其他重要公共設施,被列為保護區。各蓄水池被關閉至今,不開放給逰人參觀。

適逢今天是「世界資源水日」 ( World  Water  Day ) , 檳城水供機構為響應今年的活動,特開放一天供人參觀,我趁此機會,由水供機構職員領引拾級而登上山, 一曙瀑布的秀美壯觀。

百年來,檳城文壇藝苑有不少老詩人為瀑布公園留下許多詩篇,令它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幾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瀑布夕陽
曲徑通幽綠樹濃,林間飛瀑水淙淙﹔  停車閑步斜陽,知是洞天第幾重。

陳少蘇先生的憶漢月,檳城八景-花園瀑布:
泉眼聚成飛瀑,瀉下清湍如玉,瓊池滿貯作瓊漿,四面綠山爭綠。

李詞傭先生作:
巖際倒懸飛瀑,石上寒泉流玉。蔚藍天淨白雲收,波影蘸山搖綠。











Wednesday, April 19, 2017

升旗山名的由來 - “美麗都”和信號旗通訊

前言:

游覽  The Habitat  生態公園時,園內導游員吸引人的開場白就是一個好問題,“你知道 Penang Hill (檳榔山 ) 的原名嗎?”

講英語的會快速地說: “  Penang  的  Hill 當然叫 Penang  Hill 啦!” 只有華人和馬來人懂得, 也一直保留這山的歷史原名,是升旗山或 Bukit  Bendera

回到導游員的解答,果然是旗山  (  Flagstaff   Hill ) 。答案揭曉了,那我來補述得名的由來。

萊特大佐在開闢升旗山後, 1789 年在這座山的最高頂  Mount  Retiro, 也叫皇家山  Government  Hill  ) 興建了一座供總督  (  Governor  of  Penang  )  休閑的官邸,名叫  “ 美麗都  (  Bel  Retiro  ) ”, 老檳城稱 “  二王樓  ”

從官邸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山巒美景,還可遠瞰山下喬治市的安危。

幾年後,當年的木構建物被重建,以兩層樓高紅磚官邸取而代之。

官邸外圍左右建有兩排單層的警衛營房。為適應潮濕炎熱天氣, 外牆開了一排大型門窗和寬闊走廊。

 

入口處結實質量的高牆, 歌特式的三角尖頂拱門,配以鑄鐵欄門,讓這雄偉的西方建,突顯官邸的宏大氣派,警衛的威嚴重。

官邸前的宽廣花園, 豎起高大的旗杆,上升有英國旗幟,作為權利象

此外,那個年代還沒有電話電報等電訊設備。需要時,旗杆升上信號旗,同時作為山上官邸與喬治市和康華麗堡之間的通訊,和助航標志。

這種利用信號旗收發通訊,簡單又方便。

升旗山的名稱就由此而來。


不過除了山腳下,我對遠距離至舊關仔角海港的視覺通訊,產生疑問,有待考証。

經逾百載,至今這座典型的殖民建官邸仍保存得完好,足見當年建技術之精湛, 是值得參觀的景點。

圖片取自網絡,其中一個圖案文字有誤,應該植  “  W  ” 

國際信號旗   (   International Signal Flags   )   是國際信號代碼系統   (   International Code of Signals   )   的一部分。

升旗山當年使用的信號旗與今天國際信號旗樣式是否一樣,就有待再深層的考查。

國際信號旗是由  A Z 26  面字母旗,10  面由 1 – 10 數字旗,面代用旗,和  1
 面回答旗組成的一整套信號旗。旗手需要熟習每一個字母旗的意義,以便隨時應用。

單字母和雙字母都有個別的特殊意義。 比如單字母旗所代表的意義,
C:是  (  表示許可  ) ﹔
N:不是  ( 表示不同意 ) ﹔
V:我需要援助﹔
W:我需要藥物援助。

雙字母旗是在同一根信號旗幟線上,上下同時懸兩面字母旗在一起。一般雙字母旗是用在危急情況下。常用的雙字母旗有以下幾種:
AM :   遭到不幸的事情,我需要一個醫生
DN :   我們正來援助你
DQ :   發生火患,需要立即援助
EN :   你需要什麼救助

3 面代用旗是用來代替字母旗或數字旗,如信號旗中有重復的字母或數字時,就可以用來代替重復的字母或數字。如A, A  (  用一面代用旗代替  ) , M, Q

收信人看到發信者的信號後, 應立即將回答旗拉至半杆處,等到了解發信者信號的意義後,才將回答旗升到杆頂上。

信號旗的懸法在一般的情況下,每一次僅能懸信號旗  (  即在一根信號線上,同時上下垂直的懸幾面信號  ) 並要使信號旗保持飄揚狀況,容易使對方收讀。

國際信號旗是用羽毛紗或麻紗做成的,用這種材料來做的好處,是當信號旗下雨受潮時,或風力極小時,仍可以飄揚在天空中。

旗面與圖案的顏色鮮明奪目,彩色決定旗幟的易見程度,所以暗淡無光的旗幟將棄置不用。

當需要同時懸或兩以上的信號旗時,要按照規定的先後次序來懸, 收讀者也應按這順序來收讀。

雖然今天已經是到了衛星,數據通訊的時代,難以想象,升旗山還是一個手機信號沒有完全覆蓋的地方。

前幾天升旗山之行,我們廿人分成兩隊,但在主要道路,和觀光景點欲通電要求會合時,信號竟然全無, 我們就這樣失聯了幾次!!

不會是現在很難再見到五彩繽紛的旗幟, 所以政府也想要讓時光輪回到升旗山再度使用信號旗通訊的時代吧!! (一笑)

:陸地和海上使用信號旗通訊的意義大同小異。老僧我因為還在海運業討口飯吃,對海事常用的各種知識,比如信號旗通訊,略知皮毛,故能與大家分享一二。)

Sunday, April 16, 2017

升旗山的魔芋和豬籠草


家裏沒有一片土地,也缺少露台,沒辦法種上一些花花草草。
要觀賞花木嗎?只能到外面去。而在檳城這個小島上,草木花卉自然以植物園(紅毛花園 Penang Botanic Garden )最多。
若套用詩詞名句‘欲窮千目,更上一層樓’,上升旗山走走,你將可看到許多未受人注意的花卉。
最近新開放的The Habitat 生態公園,幸運的我們幾個經常登山的老同學,看到隱藏在層層苞片中,和開花期僅有幾天的魔芋花 ( Amorphophallus ),上個星期是到了盛開限度。
那輝煌瑰麗的花朵,可也叫我這個生於塵土的人,還是第一次見到,真是打開眼界矣!
因“愛”欣賞的陶醉,老駱側臥在花旁享受它。
昨天再探望它時,花已凋殘,那慘像則‘吾不欲觀之矣!’
The Habitat入門路旁樹林,經常有小猴子在枝葉間攀爬跳動,彼此頑皮地打打鬧鬧,那生動有趣的身姿,會讓游客停頓下來望一眼。我們的老玩童還不是也玩個瘋狂。
The Habitat的奇花異草,最觸目的還是鵝黃色, 橙紅色,白色的姜花。
升旗山還有一處能見到會吃虫的豬籠草。
勤勞達觀的園主梁逢軒,抱著“種豬籠草如培佳子弟”的心情。
在園裏,你會看到此地沒有的豬籠草。園主會在你我都叫不出名字來的各種豬籠草群間, 一一講解它們的品種,形態,生態,你肯定會得到更豐富的收獲。
坐在Kopi Hutan 的石凳上飲喝咖啡,吃點心, 來個火窩做午餐。我不覺地想到,家裏沒有花    -  主要是居處淺窄, 抽空到升旗山走走,舒展一下筋骨,吸一口新鮮空氣,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百花園,何樂不為呢?

Friday, March 24, 2017

檳城的燈塔 2


前言: 這次爬山隊議下個月中旬登上姆加角燈塔。
未登山前,看看海事局設置在入口處的簡介牌示,先來了解燈塔的結構。
燈塔的名字 - 姆加角燈塔 ( Rumah Api Muka Head , 每個燈塔都有一個專用的名字,航海者必須認識清楚。
燈塔的位置 – 用它的經緯度來表示燈塔固定的位置, 北緯度為 05o 28.2N, 東經度為 100 o11E (i.e. Latitude of 05o 28.2N and Longitude of  100 o11E )
位置為東北區的直落巴巷 ( Teluk Bahang, North-East District of Pulau Pinang .
燈塔的燈質 – 燈光明暗時間的長短和顏色。 F1 W 10s 表示每隔10秒閃一次白光。
燈塔的射程 – 是燈光照射的距離, 為25浬 ( nautical miles ) 內的船隻均能見到閃光。
燈光的高度燈塔塔心的高度,為在242 ( metres ) , 等於793.96 英尺 ( feet )。
燈塔的高度簡稱塔高, 由塔基起算至塔頂,姆加角燈塔塔高 14 米 ( 45.93英尺 ) 。
建筑年份 – 1883
建筑費 – 當年應用  37929 英鎊,假以今天1英鎊對 5.54 馬幣匯率折算,相當於馬幣 2099681.89 靈吉。
燈塔開放時間 – 早上九點至下午三點。
 
燈塔的名字 – 康華麗斯堡燈塔 ( Rumah Api Fort Cornwallis
燈塔的位置 – 北緯度為 05o 25 N, 東經度為 100 o21E (i.e. Latitude of 05o 25N and Longitude of  100 o21E )
位置為東北區的舊關仔角 ( Padang Kota, North-East District of Pulau Pinang .
燈塔的燈質 – F1 R 2s,表示每隔2秒閃一次紅光。
燈塔的射程 – 射程為16浬 ( nautical miles )陸地折算約 18.4125 英里。
燈光的高度燈塔塔心高在27 ( metres ) , 等於 88.70 英尺 ( feet )。
燈塔的高度塔高 21 ( metres ) 88.70英尺( feet ) 。
建筑年份 – 1882
Under the British Rule, it was known as the Fort Point Lighthouse. It was modified in 1914 and 1925. It was named Penang Harbour Lighthouse while it was modified in 1914.
在英國統治時期稱為the Fort Point Lighthouse 1914 1925 不斷地被修改, 並在1914 改名為檳城港口燈塔。
建筑費 – 當年的  10224 英鎊,折今日馬幣 56557891 靈吉。
 
燈塔的名字 – 虎嶼燈塔 ( Rumah Api Pulau Rimau
燈塔的位置 – 北緯度為 05o 14 40.5 N, 東經度為 100 o1631.5E (i.e. Latitude of 05o 1440.5N and Longitude of  100 o1631.5E )
位置為西南區, 檳城龜島型右后肢趾端的直落登布雅 ( Teluk Tempoyak ) 對面離島 ( 虎嶼Pulau Rimau )
燈塔的燈質 – F1 2 10s,表示每隔10秒閃2次白光。
燈塔的射程 – 22浬 ( nautical miles
燈光的高度塔心高度在39 ( metres ) , 等於 128 英尺 ( feet )。
燈塔的高度塔高 17 ( metres ) 45.93英尺( feet ) 。
建筑年份 – 1883
其實有關燈塔的常識,還有很多各種不同的名詞和意義。(見附圖)
海圖是供海員在航海中應用,燈塔在海圖的符號是“五角星”來表示的,五角星的中心是燈塔的位置,符號旁邊注明燈塔的燈質和其他資料的簡單縮寫文字。
印有“‘”這樣一個紅色的符號,是表示有燈光的助航標志。
駕駛員每次利用燈塔時,會注意以下幾點情況。
一般燈塔從日落起,至第二天的日出時為止,是發光的時間。
就以姆加角燈塔來說,無人看守的燈塔,一般是終日發光的。 我們不可過分信任無人看守的燈塔,因為當燈塔損壞時,無人加以修理。
下個月中旬登姆加角燈塔時,就能評估放任無人看守燈塔的好壞。

姆加角燈塔 ( Rumah Api Muka Head 

康華麗斯堡燈塔 ( Rumah Api Fort Cornwallis 

虎嶼燈塔 ( Rumah Api Pulau Rimau 

Saturday, March 11, 2017

檳城的燈塔

康華麗斯堡燈塔

前言:爬山隊友本設姆加角燈塔為上個月徒步路線目的地,可惜屢議去不成。 那我暫借來作文章。

一般來說, 燈塔所在之水域,往往是危險之區。 故燈塔一以發出的光芒,給航經該海域的船舶提高警惕,沖破危難駛向安全的彼岸。

在馬來西亞半島共有11個燈塔,單單在檳城州還在操作的,就有3個。

被譽為檳榔嶼八大名勝古跡之一的“古城燈塔”, 座落在舊關仔角 ( Esplanade ) 康華麗斯堡  ( Fort Cornwallis ) 之一旁。

這座佇立在檳島市區的燈塔,歸檳城海事局管轄。 燈塔層外有個環繞陽台,有機會登上者,可以俯瞰半個喬治市和馬六甲海峽。

不少文人雅士曾為這座著名的燈塔寫過詩,這一篇偏重於寫實景:

燦然燈塔吐光芒,碧草如茵夜氣涼,為問納涼堤上客, 幾人認得舊城牆。

郵政局以燈塔作主題,發行一套郵票,其中面值60仙郵票的圖案,即為舊關仔角康華麗斯堡燈塔。

1882年由英殖民的東印度公司興建,它是馬來半島第二早設置的燈塔之一,第一早是馬六甲 Tanjung Tuah的燈塔。

康華麗斯堡燈塔簡體的結構,以鑄鐵作為支撐,由塔身,塔燈和塔頂三個部分組成,高21公尺,相當於69英尺。

燈塔使用通過聚光透鏡發射的閃光,燈鏡旋轉一周約一分鐘,每2秒發射色閃光,晴夜18海里內的船隻均能見到閃光。

塔旁豎有一支類似船桅的高桅杆,在航導系統還不甚發達的年代,是供海事局依需要時,懸挂信號旗轉達信息。 今天只在有隆重活動和重大節日,才禮儀式挂旗。

虎嶼 ( Pulau Rimau ) 是檳島一個鮮有人踏足的離島,位置靠近美湖 ( Gertak Sanggul ) ,島上只有燈塔和一間小屋供燈塔管理員住宿。

這是建於1885年可望不可及的檳州第二個燈塔,塔高39公尺(128英尺)。

郵政局在2013年以這個燈塔為背景,發行一枚面值50仙的郵票。

第三個燈塔矗立在242公尺 (794 英尺)高的姆加角 ( Muka Head ) 山麓已134年, 為檳島西南周邊海域過往的船隻指引航向。

如今開放供人進去這座歷史建筑內部,可以選擇乘大概20分鐘的船先抵達猴子灘 ( Monkey Beach ) ,在走半個小時崎嶇山路才到達燈塔。

體力允許的話,費約兩個小時的徒步里程,穿越檳島北部直落巴巷的國家公園雨林,從猴子灘外加一段山路的跋涉,但是一看到燈塔,路程雖然艱辛,肯定十分值得。

上述三個燈塔,你游覽過幾個?


虎嶼燈塔


姆加角燈塔

Saturday, February 25, 2017

海龜的 [ 檳榔嶼 ] 島



今早從西南區遠去位於檳島北部的國家公園保護區,再跋涉翠峰雨林,來到Pantai Kerechut,只是為了看海龜。

看海龜又是怎麼牽連到檳榔島嶼呢?

先說由公園入口處,徒步進入潮濕的雨林裏,穿越了近兩個小時。看完海龜,回程大家選擇坐船,不再費力勞神。

隨着小船的前行,可以看到海岸附近的一些岩石,經過海浪侵蝕和風吹雨打,形成獨特的形狀。

這些石景,包羅萬象,或似鱷魚,表情生動,有似兔子,處靜不動, 有好似烏龜,神態安然。

這時讓老僧我想起昨晚睡夢中聽聞周公講述的神話傳說,你姑且當笑話聽聽如何?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面海中,有一隻 [ 神龜 ] 在海底,沿着馬來半島的山腳緩緩的爬着,有時任身子隨着海面浮沉。它一次次的浮在水面透氣,最後定位成了 [ 檳榔嶼 ] 島。

烏龜的頭尾四肢,俱是吃風的名勝地。 美麗的頭部面孔為丹絨武雅 ( Tanjung Bungah ),峇都丁宜( Batu Feringghi ) , 左前肢的手掌為 姆加角 ( Muka Head ), 右前肢的部位就是喬治市 ( Georgetown ),尾巴美湖( Gertak Sanggul ), 左後腳的浮羅山背( Balik Pulau ), 右後肢的小腿,峇都茅( Batu Maung )

潮來潮去,歲月更替流逝,化成檳島的 [ 神龜 ] 依舊穩浮在海中,它的行動簡直同整個檳島的生存有關。

因為歷來朝廷都深怕 [ 神龜 ] 有一天會“嘓嘟”一聲,沉回大海去, 總是集思廣尋良策。結果當今大臣聽信某位神人的絕策,決議搞些工程,最少可以阻礙或延緩它重回大海的行動。

檳城近來對於填海工程進行的積極,就是改造了 [ 檳榔嶼 ] 島的形狀,細看一下,它已是變形龜了! 加大手腳面積的體型,它就不會比較容易沉下去了,信不信由你。

在接下去的幾個一百年後,檳島變得怎樣,將無人會知道原來 [ 檳榔嶼 ]只不過是隻海龜。

七講八導的笑話故事講完了。有機會,我們還是會去Pantai Kerechut 看看那依然不停生育的海龜。











 鱷魚 -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兔子 -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


烏龜 - Photo courtesy of Ng Sin F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