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3, 2018

5 號休息站的 Ravenswood 遺跡



一如往昔,走向升旗山的5號休息站(Station 5 ),也是這條慣用的山徑。
可沒想到,匿藏於山地雨林間,不為外人知悉的 Ravenswood,竟然就在這附近。
第一次見到遺跡,這間原兩層樓古老屋宇,已經荒廢倒塌得難以辨認了不過部分柱子斷牆,依然屹立不倒。
大樹的氣根就像章魚的觸角一樣,緊緊纏繞在牆磚上,磚塊與樹根甚至已經融成一體。叢生的灌木雜草, 覆蓋着整片屋宇的地面。
Mike Gibby Penang Hill 書中提到,Ravenswood 原屋主 Mahomed Noordin, (大約建於1844 ),在面積28英畝的山中,種植肉豆蔻香料。
Mahomed Noordin 與檳榔嶼香料略記:
這個英殖民期由 Nagapattinam ( Tamil Nadu, India ) 移民檳榔嶼的印度穆斯林,Mahomed  Noordin, 生於大概1778- 逝於1870年。面向牛干冬(大門樓)Kapitan  Keling  Mosque  毗鄰的建築物就是他的家族陵墓。
在當年的印度社群中,他是公認具有影響力的商界顯要人物。
檳榔嶼開闢初期,當局極力倡導種植香料。1803年前後,東印度公司,將檳榔嶼改為一專植香料之地區,以冀自種自獲,不賴他地供給,避免受人牽制。
在此之前,1796年萊特大佐,亦曾遣派專員,前赴以出產香料著名之摩鹿加 (Moluccas )採選香料種子,移植檳榔嶼。試種數年後,成績甚佳。
以網上維基百科全書記載檳城植物園 ( Penang Botanic Garden ) (1) 的 The  Spice  Garden 推斷,自植物園上升旗山一帶山坡,包括5號休息站的地段,肯定被闢為香料種植區之一。
摘自《 Simmonds  Colonial  Magazine 184512月份第六卷,我們得知 Ravenswood 當年28英畝內種植的肉豆蔻及丁香樹大略數量。
下列表格顯示部分在檳榔嶼的 肉豆蔻樹數量
園主
園丘/ 栽種地
樹木棵數
D.W. Brown
Glugor
42531
S. Stuart
Scotland Road
16,000
W. Caunter
Caunter Hall
15,380
G. Scott
Ayer Rajah Nutmeg Hall
7,696
D. Anislie
Waterfall
5,660
Mahomed Noordin
Ravenswood
2,300

下列表格顯示部分在檳榔嶼的 丁香樹數量
園主
園丘/ 栽種地
樹木棵數
D.W. Brown
Glugor
30,154
G. Scott
Ayer Rajah
9,770
J. Hogan
Highland
5,500
S. Stuart
Scotland Road
5,000
Mahomed Noordin
Ravenswood
1,000
D. Anislie
Waterfall
950

香料在19世紀之前被歐洲各帝國(英國/荷蘭等)瘋狂追求,只限制在殖民的印度和東南亞等小國種植。尤其檳榔嶼的肉豆蔻和丁香,質地較其它任何區域所產者為佳,可惜好景不長。
後來因被人冒險移植,大規模生產,加上用處只淪為普通調料品,以致大量收成沒人要。
肉豆蔻和丁香 之價格逐而狂跌,種植者血本無歸。至是,香料之種植,即被完全放棄。
常在樹蔭下的5號休息站休閑聊天,可這一座宛如世外桃源的大香料種植園,及涉及英殖民檳榔嶼時期的歷史建築物, 藏在轉身回眸處,却被我們輕忽漠視了。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ang_Botanic_Gardens


 Distance to Ravenswood is about 150 walking steps on reaching Station 5 level from Station 3 staircase.








 Photo extracted from Mike Gibby PENANG HILL -  Pg 64
The forest rises triumphant over the ruins of Ravenswood.

 Photo extracted from Mike Gibby PENANG HILL -  Pg 64
Ravenswood’s brickwork is exposed

Photo extracted from Mike Gibby PENANG HILL -  Pg 64
Remains of what may have been ornamental terracing at Ravenswood.


Monday, April 16, 2018

植物園的月門



位於離植物園大概500米的月門,是其中一個登升旗山的入口處, 也是讓許多人追記老檳城的重要部分。

月門又稱月亮門,或月洞門,只有門框而沒有開關的門兒裝置,是中國古典建築中,為園林住宅在圍牆上開設的圓形洞門。

入口不僅僅是出入通道,也顯示着屋主的地位和財富。這間建築物的主人肯定是非富即貴的大戶人家

附圖  2 -   “ 沂 ” 凸字

月門上用水泥漿塗抹在牆面,臨乾時加工雕剁成凸字,寫着  “ 詠沂 ” 兩個大字。

若依據月門右牆挂着的英文建築物說明牌(附圖  3  - 英文版) 進行推斷,這裡極可能就是力鈞  Li Jun 1855-1925 ) 在《 檳榔嶼志略 》(Bin Lang Yu Zhi Lue )卷五 “ 名勝志 ” (附圖 4)中提到的百年前檳榔嶼11大園林民宅,其中之一的 “ 浴沂園 ” 遺址。

附圖  3  - 英文建築物說明牌MOON GATE

MOON GATE

The moon gate is a heritage gateway to a 19th Century mansion – now lying in ruins situated some 15 minutes walk away. The mansion was mentioned as one of the 11 famous mansions in Penang, stated in  “ Penang Gazeteer written by visiting Chinese scholar Li Jun in 1891.

The mansions name is Yu Yi Yuan (Yu Yi Garden) which according to Bin Lang Yu Zhi Lue was located to the right of the water source (如果人面朝植物園瀑布看,來分左右方向,《 檳榔嶼志略 》第卷五  “ 名勝志 ” 記述的 “ 浴沂園  ”, 園在水源左), presumable the Waterfall reservoir. 

The Moon Gate is in resemblance to the Chinese gateway, probably built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Yu Yi Yuan mansion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t least 122 years ago. The centre wall has around shaped opening resembling a full moon, and thus it is called “moon opening gate” or moon gate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根據檳城世德堂謝公司的記載,植物園月門是謝昌林所承建。至於 “ 浴沂園 ” 的主人,是否是謝增煜,就不得肯定了。

附圖 4 - 《 檳榔嶼志略 》卷五 “ 名勝志 ”

順附《 檳榔嶼志略 》的作者簡介: 力鈞, 字軒舉,號醫隱,1855出世 - 1925 逝世,福建省福州市永福(今永泰縣)人。考中秀才,故以教書為業, 赴京會試不第。 曾跟朱良仙醫師習醫,後期棄教從醫。機緣巧合之下,應邀赴新加坡為富商之父治病,藥到病除,獲酬頗豐,順路到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地游覽。在檳榔嶼逗留三個月期間撰寫了《 檳榔嶼志略 》,這部十卷本的遊記,內容及史料可以說對當時的檳榔嶼做了完整的記述。

附圖 5 - Photo extracted from Mike Gibby “ PENANG HILL” -  Pg 65.
AN INTERIOR VIEW OF Cheah Chen Eok’s Moon Gate mansion.
The mansion is now heavily overgrown, but a site visit demonstrates how extensive the property was in former time.


Thursday, March 29, 2018

石灣的綠釉陶器


石灣的綠釉陶器

觀賞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的陶器,精美的造型固然是我們所留意的, 但更能引起我們的興趣,還是它表面上的釉。

釉漿制成後,把它施到陶器的坯體上,這道工藝叫做 “上釉” 。

制陶工匠把坯體很快放入釉漿中, 立刻又拿出來,使釉吸着在坯體表面上; 如此上下兩三次就行了。但這只限於較小的器皿, 如一般茶壺那樣大小的餐飲器具。

若是體積較大的器物,如大花缸,上釉時則須用勺子盛釉,順着坯體周圍自上而下, 慢慢地澆釉,這樣釉汁便均勻的附着在坯體上了。

翡翠般的深綠釉,是石灣陶器美麗的外衣,也是一件很值得一提的石灣特產,讓我來描述幾個產品的特點。

石灣的綠釉陶器胎質堅硬,器型厚重,釉厚而光滑; 綠釉改變了石灣陶器粗造的面貌。

上個世紀60年代之前,大多數華人老店鋪餐桌上,總會擺放一個綠釉茶桶 (圖 1,既是茶壺和一個綠釉茶洗(圖 2; 這兩件陶質器具是給員工解渴或款待顧客必備之物。

(圖 1 - 石灣綠釉茶桶

說綠釉茶桶 (圖 1,整體外觀粗壯,圓腰矮短,酒桶形狀的壺身,敦實飽滿; 茶桶擺在桌上很穩定,不易側翻。

嘴孔和茶桶頂部一個水平線,桶內的茶水就不會隨易溢出; 而且嘴根部夠大,出水更流暢。

茶桶頂面部左右邊緣,特意聳起兩道好似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封火牆。

正面可以看到茶桶頂面上正中端,築個圓形孔洞拱起的提手; 讓單指提起茶桶時,在重心穩定中慢慢傾桶倒茶。

這種奇特造型,有種粗獷美感,只須一指提茶桶之勞,唯獨石灣綠釉茶桶才有,故稱 “ 一指壺 ” 。

(圖 2 - 石灣綠釉茶洗

附圖茶洗的釉質非為正宗綠釉,只是用來說明同類型的石灣綠釉茶洗。)

有了綠釉茶桶(圖 1,老店鋪桌上一定會有一個綠釉茶洗(圖 2,這個壺和杯的組合是喝茶必有的器配。

茶洗形狀有如舊時代的洗衣木盆,演進成了桌上陶制大碗。

平底圓碗形的茶洗, 內外施滿綠釉, 腰部捏出一道弦紋。 特厚的碗壁,堅硬樸實而自然,不高貴却深入人心。

茶洗的功能,猶似今天一般家庭廚房洗碗盆,用以洗刷鍋碗瓢盆。 顧名思義,茶洗只是用來洗洗茶杯的工具。

老店鋪一般喝茶習慣,事前掏出浸在茶洗內的茶杯,在盛有清水的茶洗中,將茶杯洗搖蕩幾下,算是洗滌杯子; 然後才倒茶品飲。喝完茶之後,放回茶洗以浸杯待用。

隨着時代的發展,今天的店鋪已棄用陶制茶洗。這樣的洗杯法,唯有在茶樓飯館才能看到服務員用熱開水燙洗茶具; 而且陶制茶洗已變成了塑膠或不繡鋼小盆。

可以說,茶洗還承載着華人傳統燙洗茶具的習慣。

(圖 3-  石灣綠釉筷子筒

造型簡約, 扁方形挂壁式綠釉筷子筒(圖 3,是老媽子挂在牆上的廚房用品之一。

除了底部有幾個瀝水小孔,圖案古幣的孔眼,更能很好的通風,有效的防止筷子受潮之後發霉。

陶筒浮雕的圖案,顯現美好的寓意。 

中國人的傳統生活型態是百子千孫,多子多福﹔; 福氣遍佈(蝙蝠/遍福)一家人; 古幣 “ 方孔圓錢 ” 中間的四方孔俗稱  “ 錢眼 ”, 便是取意  “ 福到眼前 ” 。

這個老物品,仔細端詳之後,就會覺得它拙得可愛。加上綠釉的效果, 顯出石灣陶器獨特的藝術風格。

(圖 4 - 石灣綠釉油燈

石灣陶制綠釉油燈 (圖 4,造型簡單,分上盤和下座,中間以柱相連 ; 底部圓形座比柱上的盤子稍微大, 得以平衡讓油燈保持穩定。

雖然油燈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失去了它實用的意義,石灣的陶制綠釉油燈在過去的時代裡,確實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電源還不普及使用時,人們一般就是用這一類型的陶制油燈來照明。僅以在盤上加少許油和一燈捻, 點燃後即可照明。

在舊時的喪禮程序中,人死後即在腳尾點上一盞燈。石灣的綠釉深沉顏色,符合傳統喪禮採用之色。其穩重實用性,讓它成了喪禮專用的 “ 腳尾燈 ” ( Ka Boey Teng ),給死者在地府照明引路。

不過今天的喪禮,白蠟燭已經替代了油燈,綠釉油燈已經在市面上消失了。更何況民間向來忌談喪事,所以很少人知道它的價值,甚至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

以上這些破損的石灣綠釉陶器,雖然不值錢﹔; 但它記憶了我們的舊社會生活。

保存它們,就是記憶歷史!石灣綠釉陶器之精美,於此可見。

Wednesday, March 21, 2018

“汕頭” 不生產 “汕頭缶“


(圖 1) - “汕頭缶” - 9吋青花大碗 “ 原始瓷器 “

我祖籍廣東省潮陽縣汕頭市和平鄉。先父漂洋過海到檳榔嶼落腳,開的店鋪是盤碗店  / Puang Uan Diam,經營批發由中國入口的汕頭缶” - 潮州音讀出 / hui ”, 既是陶瓷餐碟相關的商品。

這裡說的汕頭缶, 陶瓷盤碗店同業者把 它歸類為只是由潮州生產的日用粗陶碗碟餐具,產品通俗名稱有“大斗,二海,癸花中,旦青中斗“等等。

用比較易懂的語言來描述一下產品, 最具標志性的潮瓷產品就是老公雞碗  ( 可請參閱一下拙作:老雞碗    http://huctan.blogspot.my/2014/10/blog-post_22.html  )

汕頭缶不產自汕頭,汕頭只不過是一個港口城市而已, 汕頭根本沒有生產過陶瓷器。

潮州陶瓷餐具 (汕頭缶)的生產基地,其實主要在潮州四郊的燒窯區,如潮安楓溪區, 潮州市湘橋區; 大埔高陂鎮; 梅縣水車鎮﹔; 惠來縣東溪鎮﹔; 揭陽揭西縣河婆鎮,饒平縣浮濱鎮等等

廠家將外銷的產品運至汕頭這個裝運港碼頭,才將散裝的貨裝入船艙運至國外目的地如馬來亞的檳榔嶼。後來,凡事在汕頭港口出口的陶瓷器,大家通通都叫作汕頭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汕頭缶外銷業務由國營設在汕頭市至平路的中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汕頭支公司經營,並由香港德信行有限公司和澳門南光貿易公司協助推銷海外市場。

順便來講講一段歷史。潮州人自鴉片戰爭後開放海禁,可以說已經有人開始向外尋找環境更優裕的地方居住了。

因地理上的關系,接近東南亞的馬來亞,尤其在萊特開闢檳榔嶼後,各士農工商,粉至沓來,業商者則大多於檳島之中街,打鐵街,海墘新路等地。

無形中以上三個地方成了潮州人商業區, 盤碗店  / Puang Uan Diam, 十之八九均為潮州人所經營。 ( 檳城的陶瓷商Porcelain Trader     http://huctan.blogspot.my/2012/08/porcelain-trader.html   )

限於篇幅,我不準備對汕頭缶一一介紹,僅就幾個特種陶瓷碗杯講講他們的獨特風格。

(圖 1)  這個 9吋 青花大碗, 即便在今天本地陶瓷業同行,很少有人見過此類產品,它是先父由第一代檳城陶瓷入口時遺留下來的標準 “ 汕頭缶  。 

先看看碗內底層部分,燒制前全碗上滿釉,底面圈蘸細沙,連迭入窯; 雖然省去墊具,充分利用空間燒制,可是燒造出來時,却讓碗底留有沙粒痕跡無釉處即稱 “ 澀圈 ”,亦稱 “ 砂圈 ”。

另外因為它比陶器所用的原料純度要高,又比陶器有較高的燒成溫度,胎骨堅實,還有一層極薄的釉,擊之有鏗鏘聲。這些都有瓷器所具備的特點,所以我們稱它為 “原始瓷器“。

這大碗也是先父見証汕頭陶器向瓷器發展的漫長歲月中的一個重要產物。

接着來講粿印模具, 大家普遍知道的是以木制為最多,金屬塑膠做材料也不少, 還有瓷質小碗仔和茶杯。潮州人的粿品如發糕, 咸水粿,粕籽粿,缽仔糕,碗仔粿等等多用小陶瓷碗蒸制。

(圖 2) - “汕頭缶” - 陶質粿碗 - “ 六煎

( 2)  這個今天已鮮為人知既薄又輕的陶質粿碗,品名叫 “ 六煎 。 碗內加釉燒成,表面著亮油光。蒸糕粿時,不必上油,也不會黏米粉(粿), 是鄉下老婦人的上好印粿。

實際上要手工制造六煎不是簡單的事。從配料,拉坯,修坯,上釉到燒成,都必須掌握一整套高超的技術。

一個六煎的厚薄與均勻度,是靠制陶工匠在拉坯時,以手指使之成為圓碗形後,在塑捏修坯的時刻,少一份指壓力則嫌過厚,多一份指壓力則坯破器廢。

隨着工藝不斷的改革和發展,陶瓷器的生產已經提高到機械化。

可是我們不能不想到,手工制作陶器本來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半個世紀前的陶瓷工匠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以熟練精堪的技巧,換取微薄的工資收入養家糊口。

所以即使這是一個價格極低廉的陶制品,我都很珍惜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