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4, 2019

魔芋花 ( Amorphophallus Prainii )



升旗山的自然是美麗的, 尤其是花木之盛。

山上許多參天大樹,你決料不到它們是會開花的,可是季節一到, 它們忽然會開出滿樹的大花來。山邊很多野花,也會從草叢中伸上來爭艷。



今天我們特地從升旗山半山一路徒步至山頂,沿路尋找一種蹤跡詭密的單瓣花朵,魔芋花( Amorphophallus Prainii ) 。

單單名字就引人遐想,魔芋無疑顯得很突出。在大自然界,有些花每年只開一次,這一次就是它的一生。比如Rafflesia 大王花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6/06/rafflesia-flower.html ,就是馬來西亞比較有代表性的同類植物。


魔芋花開最茂盛的季節, 是每年的四至五月。所以倘若錯過了觀看的機會,就得再等一年。




本地的魔芋屬於 Amorphophaus Prainii 

https://www.nparks.gov.sg/florafaunaweb/flora/1/6/1660 在形態上與 Amorphophalus Titanum 略有不同,花序的顔色是本土Prainii的純白與Titanum 的有色之間最明顯之區別。


以下是屬于印尼品種按維基百科描述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orphophallus_titanum

花序:
巨花魔芋的花序可以高達三米以上。花序與斑葉疆南星及馬蹄蓮等同科植物一樣,都為佛焰花序,單性花,著生在肉質的花序軸上,花序外面由一片類似花瓣的佛焰苞所包圍住。雄花和雌花生長在同一花序上,雌花會先開花,經過一二天後,雄花才會開花。同一植株的雌花和雄花不在同一時間一起開花,是為了防止自花授粉。花序會散發出類似腐肉的味道,這種味道會吸引以腐肉為食的甲蟲及肉蠅科的蠅類來替它授粉[1]


生長:
巨花魔芋會先開花後長葉,當花凋謝後,會由生長在地底的球莖上長出一片葉子,這片葉子很大,可以長到六米高,五米寬,近似於一棵小樹[2]。葉柄綠色,似樹幹,在葉柄的頂端會分叉為三個分枝,每個分枝上著生有許多小葉。當生長季結束,地底的球莖儲存到足夠的能量後,老葉會萎凋掉落,球莖進入休眠期,大約會休眠四個月左右。




前年我們經過激烈的登山,人人腿酸脚軟,我們的醫師在生態公園很意外,也很方便就接近了魔芋花。

一莖獨生,花瓣破土而出。盛開的時後,花瓣微向後卷,花序往上伸長。它是純白的,沒有香味,花朵很大 直徑高至一尺

 

“愛”欣賞和陶醉其中,老駱側臥在花旁, 臉上帶着淺淺的微笑,就像是在享受的歡愉。

升旗山生的魔芋,現在已開始開花了,可以維持一個禮拜。因此你若是現在到半山去散步,偶然還有機會一覓芳



要不然, 就直接去升旗山豬籠草公園觀看:
Jalan Tuanku Yahya Petra,Bukit Bendera,
Penang, Malaysia 11300
H/P: Mr.Eric 012-428 9585


Tuesday, April 9, 2019

檳城的電器材料商



前題: 這篇小品是特爲李細叔而貼的。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電器材料的輸入檳城,以德國英國來貨爲多,日本貨次之,美國貨則因當局貿易政策限制,正式入口者絕少。

業者所經售電器為電燈泡,電線,電頭開關,電爐,電燙斗,電風扇,冰箱,無線電收音機為主。 

電器研制日新月異,特別是無線電收音機一物。花樣最多,標嘜也什。

檳城市上代理收音機的商店, 莫不稱自家貨品如何巧妙耐用,當年尚以分期攤還貨款以推銷者。由此可見商況一班。

經營電器材料入口商, 較著者有中央電器公司 (即GEC ), 威廉則士, 華人以機發, 林無綫電, 彼能摩多, 海興,明瑞, 音必達等等。


在機緣巧合下,遇到了已移居澳洲多年的音必達前員工,姑稱細叔。

細叔是博學多才的人。對於廣播媒體, 航空駕駛之知能, 房地產業的投資, 都花很大的努力去專業學習。

這天,我們去打石街(Lebuh Acheh)與田仔(Carnarvon Street) 交界的手工與藝術博物院 (Art & Craft Museum)參觀展示中的中國明清時代的翡翠石雕,梨花實木家具,名家國畫。

見到田仔路中三角田已關閉多年的炳發棧陶瓷盤碗店,細叔回想在音必達與已故炳德兄(炳發棧東主)的同事情誼,引發一籮筐講也講不完的軼事。

音必達 ( The Invicta Radio Co. ) 由吳友力與馬燦文合股在刣牛後 (Malay Street)經營入口批發電器包括代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名牌NordMende 有綫無綫收音機,電唱機,錄音機Markgraf & Graetz電視機等等


六,七十年代,能擁有一台電視機是富裕家庭的標桿。

祖籍福建同安縣的吳友力,參與同鄉,學校,商業社團。經常利用人脈關係,將新進口的電視機銷售到富商家庭公司裏。

售後服務是公司對客戶的承諾,細叔就是音必達這部門的管理負責人。

一接到投訴,就得即刻去解決問題。基於緊急時間和交通路程, 生爲老闆的吳友力還親自駕車載送細叔去為客戶服務。

主要原因是在故障問題,細叔在維修方面都秉着盡善盡美的服務態度為客戶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以前的公司不注重培訓員工。即使公司高層對自家產品的特徵和問題都不大了解, 所以細叔積極努力去學習更專業的技術。

細叔還惦念着當年在書店街(也即是田仔)的川行書局,每月三,四十塊的薪水有略半交給川行書局, 以換取幾本香港萬里書店出版的有綫無綫知識和參考書,他是通過自修,提升自已的知識技能, 深入到更高的層次去工作。


到客戶家安裝天綫也有一份工作艱辛和樂趣。竪起的天綫鐵杆高達六,七米, 甚至去到十米。頂端架着三支魚骨天綫。

在還沒有手提電話機和對話機(Walkie Talkie)的時代,雖是黑白片,搞定電視機畫面的高清析度, 或出現模糊下雪畫面,全靠用手勢方向動作的手語一分一分轉動至特定位置,當中包括室内戶外喊叫指示聲,真是甘與苦的作業。

無綫收音機沒有多大的維修問題,細叔講解其操作在長波, 中波, 短波, 超短波的轉播方式及其主要用途。 誠如他説,我們所關注的4G 5G, 音視頻傳輸的高素質原理,和他的知識大同小異,只在時間長短之差距。

細叔還擁有航空駕駛之知能,移居澳洲也曾在岸外鉆油公司服務過,知識淵博。對每一類作業知識都透徹精通,搞房地產也讓他到盡,纍集財富享晚年。

話囘電器產品的收音機,現在還有多少人在聼電台?其聽衆已大量流失。電視機帶來的娛樂和資訊,也稍微被吸收網絡信息推到了歷史的角落了。

新陳代謝,檳城老舊經營法的電器材料商,休業的可算不少。你是不是正在看智能手機?


Thursday, April 4, 2019

Bukit Cendana - 圮廢的家園


前言:
梹島之山脈,總稱西山 ( Western Hill ), 蓋以所有山嶺,均在島之西部。其最高峰達 833  / 2,733 英尺。

次為英殖民總督府所在地的皇家山 (  Government Hill ),馬來人稱 Bukit Bendera , 實際上指的是 Mount Retiro 的 Flagstaff Hill ,老梹城華人均稱之升旗山,高達 738 metres / 2,423 feet 
      
再次為纜車站的檳榔山,英語 Penang Hill, 高735  / 2,412 英尺 。常人多將檳榔山 / Penang Hill 呼為升旗山, 實則後者尚較前者高出 11尺也 !

其他分佈在西山 ( Western Hill ) 周圍的山嶺有老虎山 Tiger Hill 800 m / 2,625 ft  可通峇都丁宜( Batu Ferringhi )  Bukit Laksamana  805 m / 2,641 ft 和 Bukit Cendana  520 m / 1,706 ft


百年來一直都有人居住的升旗山,早就遺留下不少歷史文物。

來登 Bukit Cendana 者,取徑亞依淡和植物園的山路都可以到達。最好的路綫還是徒步經過月門五號休息站, 俗稱 “ Station 5 ”上山, 其次是從植物園旁的柏油路 / Jeep Road 到 84 休息站轉入山道。

Bukit Cendana 在英殖民時期稱爲 “ Highlands ” 據説頂峰有別墅豪宅。這天我們走到山頂,望見一片零星低矮小樹禾草的空地,整個樹群組成的空地,明顯有被火燒過的現象。


莫説經歷火患,老建築物被荒廢了多時之後,也難於抵受日曬,風吹雨淋,現已全部成了廢圮。

估計別墅豪宅實際所占面積並不會很大,但兩處約數十米距離的原址,還能看到遺留下來的兩座殖民風味的鑄鐵門柱和幾根水泥支柱


至今還沒有人確定這是單間,還是各別的兩間建築物,和屋主是誰。

一般老登山友都以聞名藥鋪余仁生作話題, 默認這一帶是已故東主余東璇家族的山間住區。沒錯, 鄺國祥老師的著作  梹城散記 確實有記載過余東璇的別墅就在升旗山對面的山上。

但是根據 1811713日的  Prince of Wales Island Gazette 的記載, Bukit Cendana 有一間名為 “The Highlands of Scotland”的別墅和大片花園, 屬於 Harry Scott Esq.產業。

檳榔嶼開埠功臣之一的 James Scott 在植物園周邊山區擁有大片莊園,且于 1802年在山間,興建一棟馬來風格的兩層樓屋。 喬治市世界遺產機構有記錄, James Scott 於 1808919日,就在這所稱爲 Scotland 的私宅逝世。

 照片摘自 Penang Hill, A journey through time 61頁

引述 Mike Gibby 著作 Penang Hill, A journey through time 8頁的圖解,途經 “ Station 5 ”/ “ Ravenwood ”上 Bukit Cendana “ The Highlands  ”是大約在 1880年初建的 距離 James Scott 去世七十多年後才興建的。 以此推論,這間 “ The Highlands ”非 James Scott 的別墅。

188611月份的  Singapore Free Press 一則廣告闡明 “ The Highlands ”是一所供人住宿的山林休閑,康樂和療養中心。

據傳在上世紀 80 年代,被夜宿者不小心打翻了油燈, 驟然燒起了一場大火, 將該木質結構的建築物盡毀了。我們看到的水泥支柱範圍荒地,是升旗山第一代結合印度和馬來建築風格,既房子的全部結構,都建在離開地面的水泥石柱上的高脚屋。


門柱留下鑄鐵商 Walter MacFarlane  Company Ltd, Glasgow 的廠名,產品備受殖民政府和富商青睞。

即使是現在,新街和社尾萬山/菜市遮蔭頂的鑄鐵支撐花架,鄭景貴的豪華大宅院海記棧( 今之梹城峇峇娘惹博物館 )的洋台鑄鐵圍欄,檳城賽馬公會的噴水池; 這些出自 W.MacFarlane 的優質產品,雖歷百年的風雨,依然完整無缺。


余東璇在星馬和香港也有幾間帶有歐洲風格的別墅,所以必然也會采用 W.MacFarlane 鑄鐵製成品。本來我也是聼人云亦云, 將此廢圮視爲余東璇的別墅。

Mike的推理分析結論,認定用來支撐整個屋子的支柱,和那兩座殖民風味的圍墻鑄鐵門柱,應該屬於1880年初建的 The Highlands ”柱子在火燒後文風不動, 依然留在原地。 任由我們這些懷舊的人士去遠觀憑吊。

筆者同友人與Mike Gibby 在Green House/光學院 合影

Monday, March 18, 2019

失落的 Penfold 郵筒


Arrowtown的 Penfold 郵筒

旅紐西蘭, 觀光游覽景點都集中在山川湖泊,但是郵筒也引起伍大團長的注意。

這個豎立在 Arrowtown 郵政局前帶有古典形象的郵筒,款名以它的模式設計師 J.W. Penfold 命名為 Penfold 郵筒

今天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信件數量是逐年減少,紐西蘭郵局也正在考慮一系列節省成本的措施: 如建議取消星期六派信,隔一天才派一次信,或是提高郵資。

不管情況如何變化, Penfold 這一類型郵筒已經成爲紐西蘭政府與郵局列為二級保護的文物, 將會繼續保存下去。 對國家旅游局,有好的宣傳,也可增加多個旅游景點。

Arrowtown 的這一個,是紐西蘭目前僅存的25個 Penfold  郵筒的其中之一。

被賦予這麽高的價值和重要性的原因是在於它的形狀,皇室徽號和製造年份。

在形狀方面:六角形的鑄鐵筒帽頂部,鑄着精美的茛苕葉 ( Acanthus buds ) 圖案,筒帽邊沿裝飾著六排小圓球,外表造型確實有古典形象的美觀。

但是六角形的内部結構不完善,呈現不規格的空間,投入的信件常被卡住。 不比信件投進圓筒,掉落比較流暢,故接下來由1879年開始的生產,郵局就棄用六角而恢復圓柱型的郵筒。

巧事在於紐西蘭國内的 Penfold 郵筒,是英國皇家郵政唯一鑄有前後兩朝徽號集于同一個筒身。
既在投信口上方鑄有維多利亞的雄獅和獨角馬徽章,和後代愛德華七世的“ER“字母鑄於筒門

除了略知各朝徽號字型特性者,可推斷一二;如愛德華七世的“ER是用卷尾紋飾的草書,愛德華八世的“ER款式為簡草粗筆字母,伊利莎二世使用正楷“ER字樣; 旁人單看這個投信口下面兩個英文“ER” 字母 實難識別是哪一位君主朝代。

采納自英國原版,紐西蘭的 Penfold  郵筒, 包括  Arrowtown 的這一座是在1879年之前由基督城  ( Christchurch )  P&D Duncan Ltd 鑄造,愛德華七世 ( ER VII / 1901-1910 )還未在這段期間登位。

再依據維多利亞的神話野獸徽章分析,表明了它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鑄造 這批存貨一直延用到愛德華七世時代,所以筒門的皇室字母徽號鑄上“ER”疏漏七世的羅馬數字“ VII” 可説是因意差錯的過失。

這個由老同學組成的紐西蘭旅游團, 從北部到南部,除了看山看水,不知還有誰到這個失落的郵筒  
Arrowtown Penfold 郵筒


愛德華七世皇室字母徽號 
火車頭街( China Street Ghaut, Penang)關稅局大廈前

君主徽號 Royal Ciphers
徽號R字母說明:R代表Rex如果當前君主是男性Regina如果君主是女性

Thursday, March 7, 2019

檳城華人穆斯林第一間清真寺


清真寺後的白色建築物是大華戲院

先來講講這間清真寺的位置和河流地理形勢。
今天成爲交通要道的檳榔律(Penang Road)及車水路(Burma Road),在喬治市最初開闢的時期,是一片沼澤地。
從紅燈角河口(Sungai Prangin)隨着潮流進出的混合水,(海水包括居家排出的溝水),沿着港仔墘路(Prangin Road)越過檳榔律,途經車水路口的樂台居(1) 折右流過坐落於車水路/邱善佑路(Jalan Khoo Sian Ewe)轉角處的Titi Papan清真寺。再左轉經過路角的大華戲院的丕焌路(Jalan Phee Choon),才轉向調和路(Transfer Road)的地下河(見附圖 1)。 今天大部分Prangin河皆被蓋平,作爲一般馬路使用。
( 
靠河岸建的這座清真寺, 由於周圍地區是沼澤地,故以一塊木板做行人天橋,供人們前往清真寺, 就此得個馬來名叫 Masjid Jamek Titi Papan】 。【Jamek】在阿拉伯文的意思是穆斯林聚集以進行膜拜的地點,也稱爲【周五囘教堂】。
Masjid Cina Titi Papan 與隔着邱善佑路的樂台居

Titi Papan清真寺經過數次的翻新後,在2014年8月16日,由檳州政府,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協會檳城分會,與幾個伊斯蘭團體聯合為它舉行新面貌開幕典禮; 標示着華人穆斯林在檳城有了第一間清真寺。
根據檳島清真寺歷史的記載,這座清真寺初建於1860年, 在殖民地政府土地局注冊,坐落在 Lot. 114 (地段)Town Subdivision XV, 地契(Grant / 俗稱“牙蘭”) No. 2633 of 1841 (1841年5月1日) 的這塊占地5,375 平方英尺; 在使用十幾年之後,經營珠寶鑽石的Haji Mohamed Gumbong 和Saiboo Merican 爲了加强它的結構,加入成爲它的主要捐贈者。
喬治市世界遺產機構(George Town World Heritage Incorporated)在寺旁豎立的簡介牌,記述它最初建是木材結構建築;1893年才重建為一座磗砌建築。
1893年10月6日,Haji Mohamed Gumbong 宣佈自己為Titi Papan 清真寺的受托人(Trustee) 同年11月,他將清真寺委托給穆斯林社區使用。他委任Zachariah Besar 和Mohamed Hashim bin Fakib 為新委托人。
1901年Zachariah去世, Haji Mohamed Gumbong任命 Haji Pachee bin Shaik Ebrahim, Mohamad bin Mohamad Taib 和 Abbas bin Haji Mohamad 為新聯合委托人(Trustee)
不過Haji Mohamed Gumbong和Saiboo Merican兩人在1904年就對Titi Papan清真寺的管理權發生了爭執。Haji Mohamed Gumbong 堅持認爲, 作爲清真寺的創始人, 他應該有充分的管理權力。但Saiboo Merican 聲稱擁有同樣的權力, 因爲他也是捐贈者之一, 也爲Titi Papan清真寺的建設做出重大的貢獻。
經歷了幾十餘年的風風雨雨,Titi Papan清真寺時有處於閉寺狀態。
1986年,Yusof Latiff 被任命為該寺的主席,他計劃展開各種宗教活動。使清真寺更加活躍, 包括能獲得星期五祈禱的官方許可。 然而, 該申請被拒絕, 理由是在星期五祈禱的地區已經有太多的清真寺。
1991年, Titi Papan清真寺委員會任命Ali bin Kassim 為新任主席,Ali再次提出要求進行星期五祈禱的正式請求。 1991年8月,該申請終於獲得批准。 2001年, 申請擴大主祈禱大廳以容納更多人,特別是在星期五的祈禱中。該申請於同年10月也獲得了批准。 該寺關閉一年半以便進行翻新工程, 裝修費用由地區辦事處承擔。
2014年8月16日,州政府將Masjid Jamek Titi Papan 定位為檳城華人穆斯林的第一間清真寺, Masjid Cina Titi Papan。


參閲:光明日報2014.08.13
華裔穆斯林清真寺-檳城首間周六開幕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231040



樂台居 Loke Thye Kee Restuarant

大華戲院 Majestic Theatre